詹 薇
詹薇/武汉轻工大学副教授,硕士(湖北武汉430023)。
多年来,音乐教育能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作用已被各界所认可,我国曾先后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1989—2000年)》、《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以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等,以此促进我国普通高等院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规范地、制度地、健康地开展。
为了落实好这个政策,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国各高校都纷纷开设了欣赏、乐理、声乐、器乐等内容丰富的音乐艺术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而作为一种“普及广、意义大”的特殊音乐艺术课程——合唱,也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认可并争相开设。
合唱(chores),一种集体性的歌唱艺术表演,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的人声相互配合、烘托进行演唱的艺术形式,包括男声合唱、女声合唱、混声合唱和童声合唱。合唱是声乐的演唱形式之一,其追求声音和谐统一,要求情感抒发一致,并能表达共同的意志,以尽情赞美着人世间的真、善、美;它是所有音乐艺术中最富大众化的形式之一,是最易凝聚表演者和欣赏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手段。
1.欧洲早期的合唱艺术。合唱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已近千年的中世纪(500—1450年)的基督教音乐。
基督教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和西方音乐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同步进行的时期,两者的关系密不可分,可以说早期的西方音乐发展史其实也就是基督教音乐的发展史。由于在基督教音乐的较早阶段,不够发达的乐器制作和被基督教的排斥,声乐成为当时活动的主流。宗教活动时的做礼拜、做弥撒中都要唱“圣歌”(赞美诗、弥撒曲),于是这一宗教的形式就大大促成了大众合唱艺术的起源。
圣咏,中世界欧洲教会中传唱的“歌曲”,其广泛性致使在传播过程中加入了大量的各地世俗音乐元素。在格里高利教皇统治时期,其制定了一套演唱圣咏的范本,称为格里高利圣咏,并广为传播,且后期所有与其相近的经文歌也都被称为格里高利圣咏。
格里高利圣咏盛行时期,传教士们为了丰富圣咏的效果,在圣咏中增加4度或5度音,后慢慢发展为加上一整条旋律,复调音乐就此产生了。为了进一步完善其听觉效果,慢慢产生了和声的概念及对位法等,真正的多声部合唱也就此诞生。
进入19世纪以后,合唱艺术也开始了一段崭新而活跃的时期。巴黎音乐节的举办,百姓为欢庆胜利举办的各类音乐活动等,使合唱艺术迅速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而宗教音乐在此时也分为纯粹的教堂合唱和以教堂合唱的形式创作,不单具有宗教特色的合唱曲。合唱团开始频繁地活动,得到广泛地发展。
2.我国的合唱艺术。中国的合唱艺术相对于欧洲那千年的历史,只是一个百年的“小姑娘”,且她的发展始终处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政治斗争、社会变革的最激烈时期。
中国合唱的组织与形式都是沿袭欧洲合唱而来的,早期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清朝末年从西方传入时候。第二阶段是由沈心工、李淑同等创造的学堂乐歌时期。《春游》《送别》、赵元任的《海韵》(1927年,中国专业合唱作品第一部)等都是当时代表作品之一。第三阶段则是30年代初到40年代末由聂耳、冼星海等创造的抗战歌曲时期。其中冼星海将我国的革命元素和西方专业技法相融合的《救国军歌》《在太行山上》、及《黄河大合唱》等可称为合唱之魂。第四阶段就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至今这60年。50年代的《祖国颂》《祖国万岁》,60年代的《长征组歌》,70年代的“政治”合唱,还有无伴奏合唱的《牧歌》《半个月亮爬上来》《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等都是合唱的优秀作品。而近年来,我国的合唱艺术无论在作品创作,还是艺术表现手段上都有了极大发展和突破。每届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合唱专场上,都能涌现出如《天路》《东方之珠》等大批优秀的合唱曲目,以及如华中师范大学“tiankong”合唱团、武警合唱团等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和团体。
高校是培养各类专业人才的基地,是大学生人格自我完善的重要时期,而高校合唱教育则更能促进大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学生们在参与合唱艺术实践活动中,通过在声情并茂演唱的同时,不仅接受着各种协调能力的训练,还培养了他们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提升了艺术修养,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自信心等等。
合唱艺术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唱艺术能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审美修养可以帮助一个人培养审美意识,而只有具备了审美意识的人才能发现美。具有审美修养的人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都会有意无意地为自身输入各种美的信息,不断判断并吸收自认为美的事物,并在此过程中逐渐进入审美状态,欣赏水平得以提高,从而达到审美的目地。
合唱曲目《天路》是一首赞颂青藏铁路通车的歌曲,首先以描绘西部风光为切入点,蓝天白云、青青草场,披着霞光的山鹰,把我们带进神奇美丽的青藏高原;把铁路比喻成一条翻山越岭的巨龙,生动贴切地表现了修建铁路的难度,传达了日夜盼望铁路修到身边的迫切心情等。学生通过作品的演唱,从中能“看”到西藏的美丽的自然景色,能想象出修路工人的艰辛,能感受到民族之间和谐相处的盼望以及祝福藏族同胞的生活更加幸福的美好愿望等等。这一认知的过程是其他流行歌曲所不能比拟的,久而久之,学生们也会慢慢喜欢上这类具有意义的音乐,艺术审美修养得以提升。
2.合唱艺术能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其包含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的教育。
合唱艺术是一种以人声表现音乐作品的声乐形式,它不同于器乐曲只有旋律的呈现,而是把词曲结合在一起,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和接受,使得表演者和欣赏者都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然而,要想把一部作品演绎的更加完美,必须要提前做足功课,即去查阅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意图等。《黄河大合唱》是一部由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和诗人张光年于1939年共同创作的大型音乐作品。作品以黄河作为创作背景,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以河岸边人民的遭遇和抗争事件为线条,真实再现了抗日时期中华民族的抗争史和日本侵略我国的历史事实。
学生在排演过程中了解了作品背景,也是学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过程。了解作品就是了解了一段中华民族的历史,使他们更强烈感受到以黄河船夫为代表的中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的品性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坚定的反抗侵略者的英雄气慨和奋斗精神,更能体会到中华优秀儿女为民族的解放流血奋战的场景。这时再去演绎作品,学生们会为雄壮而变化的曲调以及富于情感的词句震撼着心灵,爱国主义情感瞬间得以升华。合唱艺术就是这样在学生艺术体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把思想素质教育传导给学生,完善着学生的思想品格。
3.合唱艺术能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社会里,团队协作的意识已经突显重要。俗语说“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三只蚂蚁”正是具备了这种团队协作的意识才能轻松地把米抬进洞里去。所以说团队协作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被开发将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但对于我国几乎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一特殊情况来说,很多独生子女就显得有些“独立”,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追求非主流的个性,缺乏团队协作意识。
合唱是一种集体歌唱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演唱者的声音高度的和谐、统一,追求整体效应。“和谐”即发音“轻、柔、美、亮、高”,没有个人的“杂音”,就是要有团队协作的观念,无论是姿势、服装、动作、发音及面部表情都应同集体融为一体。如无伴奏合唱曲《牧歌》就是一首极具情感的作品,需要每位队员始终倾听合唱的整体音响效果,随时调整此声部的音准、力度、音色,在各声部平衡统一的前提下,才能表现出作品的轻、重、刚、柔的自然韵味和含蓄、朦胧的审美意境。此外,很多合唱作品内容本身就能产生集体主义意识,比如《团结就是力量》等。
4.合唱艺术能培养大学生阳光自信的心理。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生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而很多家长却只在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上过多关注,却忽略了其思想变化和心理变化,更使得他们在思想交流与沟通方面产生心理障碍,有的学生甚至产生了心里疾病,更严重的还出现了自杀现象。
合唱团的学生在排练过程中为了练就和谐统一的声音常常需要探讨、交流,这一过程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通过多次的表演,他们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不紧张、不怯场,以后不论是在合唱表演还是其他形式的舞台上都自信满满。笔者曾做个一个调查,即参加合唱团的成员们在其他集体活动中都表现的积极主动、活跃;就业面试时也是对答如流;进入工作岗位后也是能脱颖而出。
普通高校的合唱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平台,在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作者希望能够通过此文引起更多高校的重视,加强对合唱课程的重视,在师资、教学设备等方面给予支持,以便更好地发挥合唱育人的功效,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 李敬莲.浅析合唱教育的意义和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3)
[2] 郭林.论校园合唱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大众文艺(理论),2009(22)
[3] 匡传英.浅谈合唱教学中协作精神的培养[J].黄河之声,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