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片复苏是人的精神需要——《艺术家》观后随想

2013-08-15 00:4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4期
关键词:乔治艺术家时代

董 聪

董聪/江西服装学院艺术与传媒设计分院讲师,硕士(江西南昌130012)。

一、电影《艺术家》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一)《艺术家》的社会背景

让·杜雅尔丹这个名字在本世纪一直无人知晓,正是导演迈克尔·哈扎纳维希乌斯把他推向了奥斯卡影帝这个宝座,杜雅尔丹几乎一夜成名。法国人的浪漫尽人皆知,但是在这个3D、4D电影横行的年代突然要制作默片,着实让人对导演的魄力和胆识大加赞赏,因为默片已经远远落后于这个时代,现在20岁以上的人几乎很少知道什么是默片。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之所以要拍默片,主要是对这个社会和时代的厌倦,高科技产品使人麻木、自闭、懒惰。大街上几乎所有人都在拿着手机边走边看,写信已经被电子邮箱所代替,出行用电动车、汽车代步,电脑使很多人连最基本的字都不会写了。这就是高科技时代的乱象。

笔者认为导演哈扎纳维希乌斯可能看到了这个时代的本质,所以创作出了《艺术家》。据导演本人说:“我们要做一个艺术品出来,让世界的观众,在看了影片后产生共鸣,向伟大的电影创始人致敬,向一直为电影的改革发展孜孜不倦的工作者鼓掌,引发观众对电影的发展历程有深刻的感悟和启示,让他们对电影以后的更加多姿多彩充满期待。”这段话说明人们需要回到过去质朴的生活,当然回到过去并不等于复古,过去是要学习的,过去是要借鉴的,哈扎纳维希乌斯带给我们的不只是《艺术家》表面上的爱情,更深的是在抨击这个社会。这就是说为什么在这个汽车都能自己走、做家务都用机器人、用手机就可以和远方的人见面的时代要演绎默片,他是为了说明人们应该学学过去的实用主义,学学过去人们的质朴。

(二)《艺术家》的故事梗概

没有声音只有文字,没有颜色只有音乐,这样的电影就是默片。《艺术家》首映时,有人在网上说,这种黑白的、过时的影片又没有高科技的卖点能有谁去看。结果出乎人的预料,投入一千多万的影片仅首映当天的收益就有四千多万。可见这样的电影,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是多么需要它。

《艺术家》讲述的故事是,1927年,无声电影正处在鼎盛阶段。乔治·瓦伦丁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电影明星,凭借他那诙谐幽默夸张的肢体语言深深地打动着影迷,每次他主演的新片放映时,剧场都爆棚满座。一次参加完新片首映后,剧场门前的记者和影迷们蜂拥而至包围了乔治,他邂逅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女子佩皮·米勒。在之后的日子里乔治尽心演好他的电影,但是默片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很多电影公司都转型到有声电影中,乔治所在的电影公司也在策划转型。由于乔治固执地要将默片演绎到底,所以被电影公司辞退,下岗在家的前明星打算用自己艺术家的眼光自编自导自演他心目中的无声电影。正当乔治如火如荼准备他的新片时,他以前的电影公司发现了一批年轻的有声电影演员,其中就包括佩皮·米勒,她以美丽的外表,甜美的声音打动着观众。一天,乔治的电影和米勒主演的电影一同上映,巧合的是在对面的两家电影院放映。结果乔治的观众寥寥无几,对面的有声电影则爆满。这对乔治打击很大,他已经为这部电影倾其所有,连管家也离他而去到了佩皮那里。乔治回到了租住的小房间,他想到了轻生,于是在观看了他以前的影片之后点燃了小房。这时乔治的狗跑到了警察面前,引导警察来到乔治的住处救了他。之后佩皮一直照顾乔治,在两个人情定之际,佩皮说服了电影公司老板让他和自己一同出演新片。自信重新回到乔治的身上,他的事业将从这里从头起步。

《艺术家》不仅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法国的爱情,同时也看到了很多优秀默片的影子,影片一开始,在剧场中放映的影片就是1932年出品的 《亚森·罗平》,这是法国作家Marcel Allain和Pierre Souvestre笔下的大盗的故事。片中很多场景都有以前默片的影子,如乔治和小狗之间的亲密无间就和1934年《要命的瘦子》的大部分情节几乎一样,再如女主角佩皮·米勒坐在男主角的椅子上,用衣服包裹身体,做出拥抱状,显然是向弗兰克·鲍沙其的《七重天》致敬。

这部影片虽有许多好莱坞经典老片的影子,但是相信有心的朋友应该会在本片中发现影片中隐藏的伏笔,这也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

二、默片是当时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一)默片产生的社会背景

19世纪晚期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便捷、幸福。由于物质的充裕,人们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娱乐随之产生。人们从那些走街串巷的剧团表演、幻灯片表演(中国旧时叫拉洋片)、留声机表演中得到了满足。在这个历史环境下电影诞生了。电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发现,几十张连贯动作的画面在人眼前快速通过后还会保留影像。从活动视盘到用幻灯播放动画片,再到摄影机和放映机的发明,经过将近一个世纪,人们对这种技术不断探讨和发展,电影终于逐渐成熟了。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放映了第一部电影《水浇园丁》,宣告了电影时代的到来。影片讲述了一个小男孩踩住浇水的橡皮管以捉弄园丁的故事,就是这样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却给人们带来了欢笑。这也许就是当时人们期待的最佳的娱乐项目吧。

(二)默片时代的经济背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美经济是从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由于科技的发展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许多企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出现了如托拉斯、辛迪加等大型企业。20世纪经济的巨大发展,使得生产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化,也使人们的生活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电影才会有继续发展的契机。

(三)默片时代留给人们的思考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默片时代。欧洲正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各国积极扩张殖民地。在20世纪初已经初步形成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不能不说的一点是,这一体系的完成间接地促使世界各地文化的传播,使先进的生产方式向落后的亚非拉各国渗透,促使这些国家出现经济政治的巨大变革,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欧洲人由于对其他国家的掠夺,使本国民众的生活更加富足,衣食无忧,充分享受着电影带来的乐趣,人们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这让我们思考,为什么在现在的和平年代,幸福指数却大打折扣了呢?

三、默片是当今时代人们精神的寄托和需要

当今时代的人们使用着高科技,享受着丰富的文化生活,但是和100年前的人比起来我们觉得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很无聊。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所有的困惑都来源于文化,我们的应试教育远远违背了先人的意图。有些人宁可自己在家里教孩子古圣先贤的传统文化,也不愿意让孩子去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因为现代教育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在人们认为现代教育和文化出现变异的同时,逐渐从教育和文化上追求传统的痕迹。《艺术家》就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的。那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那律动的音乐,那星星点点的文字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当今的人需要传统文化作为精神寄托。

综上所述,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精神寄托,但是归结到一起就是幸福。原始人追求的幸福是少生病尽量活得长久,奴隶社会的人们追求的幸福是享乐,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追求的幸福是快乐,而我们这个年代追求的是什么呢?是享乐?我们乐不起来,因为那么多的压力;是幸福?我们幸福不起来,有那么多的惆怅。与其说《艺术家》给我们带来愉悦,不如说它是一场和传统文化的邂逅和重逢。与其说它说的是爱情,是乔治为佩皮点上的一颗痣,是佩皮在车里看到乔治孤独身影留下的一滴眼泪,不如说它让我们重拾信仰的希望。摩罗说过“寻找信仰是最深刻最根本的寻找”!

我们需要信仰,它不是宗教带来的精神上的抚慰,求神拜佛只是为了祈求赐福与平安,消灾免祸,它不能抚平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畏惧。笔者认为信仰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寄托,人们渴望寻求如何幸福的答案。《艺术家》这部电影使我们了解到,如果电影要提高票房,首先要融入电影的原始神韵,如果文化要进步,首先要融入古圣先贤的教诲。

[1] Michael Z.回归到朴素的真正艺术 《艺术家》影评[J].航空港,2013(4):92-93

[2] 王欢欢.一部电影与对20世纪好莱坞默片时代的历史记忆[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10):104-109

[3] 电影《艺术家》精彩剧情介绍http://www.g312.com/zixun/88905/

[4] 劳伦·布兰德,慈鸿飞,梁占辉.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经济的反思[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37

[5] 王萍.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乔治艺术家时代
吓人的成绩单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游乐场(上)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乔治和他的斧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