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 征
中国是一个有着全世界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在中国13亿人口中,近80%的人口在农村。这样的国情为我国农业电视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契机。南阳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辖区人口的80%。南阳电视台作为地市级电视台,本着服务“三农”、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宗旨,南阳电视台于2006年创办了一档以“三农”为核心的民生服务类节目《乡村纪行》。由于传者和受者在传播观念、传播内容、传播动机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造成了涉农信息需求与供给的矛盾日趋加大。在收视率的压力下,栏目不得不于2009年8月进行了升级改版。纵观改版后的《乡村纪行》,能窥察出地市级电视媒体对农节目的传播现状及创新点。
农民是最讲现实的群体, 把农民想说的和农民想听的统一起来,满足农民的求知、求富和知情欲望的节目是农民最喜闻乐见的。例如,农民朋友在利益屡遭侵害后,往往陷于求告无门的尴尬境地。在求助电视舆论时,很多人往往只会开出“农民需要提高法律意识,要通过司法渠道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药方,事实上这种药方已经被开出了很多年,但效果甚微。症结在哪里?就在于农民虽然有通过司法渠道维护权益的愿望,但有时权力部门却没有给予这种机会。因此,简单地归咎于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无异于缘木求鱼。
《乡村纪行》利用“乡村热线”的良好平台,及时了解农民的欲知、欲想、欲求的问题和难题,农民提出的问题在节目播出时,采用流动字幕的形式,在第一时间里给予解答和回复,尽量做到了有问就有回音,和受众形成了良性互动。此外,栏目中“消息树”板块结合南阳本地情况,以新闻播报+主持人播报+字幕提示+图片的方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一些关于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农业活动、科技信息、乡村趣闻、致富经验等新闻类报道。
虽说我们已经进入了网络包围下的新媒体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是单一靠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但是由于农民这一群体活动的特殊性,电视仍旧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乡村纪行》时长为25分钟一期,一周三期。每期坚持以事件为切入点进行报道,深层次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亦事亦理,事理并存,多层面地反映时下农村发生的带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本质,内容紧凑,信息量较大。但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节目人均占有量就稍显单薄。一周三期的节目量,使得信号覆盖区内的1100万南阳受众显得意犹未尽。
当前,农村正处于改革发展时期,农民渴望党的方针、政策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不受侵害。因此,作为党的喉舌,坚定不移地宣传党对农村改革和市场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应该是电视“三农”报道的首要任务。
在报道民生新闻时,媒体不能是为曝光而曝光。小事可以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引导民众,大事则可以通过讲政策、讲法规来化解矛盾,体现出为民服务、促进农村和谐的宗旨。
《乡村纪行》在节目形式上追求的是轻松、自然、亲切的表现手法,不仅报道典型,更加注重展示普通农民的形象,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充满了人文关怀。栏目与农业主管部门联系,成立了一个专家库,形成栏目的技术支撑。在服务形式上改变了传统的打电话、发科技传单的做法,而是当农民遇到技术难题时,栏目请专家库里的医生到田间地头,面对面、手把手地进行现场指导。
在报道方式上,改变了常见的专题节目形式和简单的记者现场报道,用故事化的方式报道内容,让主持人作为一个有张力的新闻人物,融进报道事件中,推进叙事的起承转合,从而使节目呈现出故事化结构,使得节目呈现出农村生活的原生态,乡味、农味十足。
栏目是媒体的生命,一个栏目的生命周期往往不超过四年。自2006年《乡村纪行》开播至今, 风风雨雨走过了七年的路程。这与《乡村纪行》坚持走本土化的策略分不开,而在当全媒体背景下,地市级电视台与新媒体嫁接则是当务之急。
《乡村纪行》栏目组在网络上开办自己的BBS论坛,在论坛中人们相互交换所需信息,进行技术交流,也提出农业疑问。这样的论坛,不仅让广大的农民朋友逐渐接触了网络媒体,也让他们感受到栏目组的深厚情意。在全媒体背景下,《乡村纪行》新一轮的改版即将启动,相信再次改版的栏目,一定能更加贴近农民的生活,使更多的人受益。
[1]童冰.面对城镇化:媒体运作的空间有多大[J].传媒观察,2003 (1).
[2]贾洪涛.农业节目制作误区及应对方法[J].新闻爱好者,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