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馥宇 欧阳丽虹 方凯裕
很多人会羡慕记者这个职业,认为记者行业有诸多优势。殊不知,记者这个职业虽然表面看来很风光,其实却是一个高危职业。无论是战场,还是在突发事件现场,或是调查事件真相过程中,记者为了抢先掌握第一手资料,往往在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现场,而这些事发现场往往存在危险。
2008年11月27日,河南电视台记者司智洪在采访一起交通事故时,被一辆疾驰而来的汽车撞倒,后抢救无效,以身殉职;2009年2月17日,温州电视台记者鲍存良在拍摄新闻时,不慎从25层楼顶坠下,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某年,著名记者赵群力在浙江楠溪江上游航拍时,意外碰触高压电线身亡;2009年7月6日,甘肃兰州某媒体记者陈海在当天凌晨2点赶赴一处火灾现场采访时,遭电击身亡……
全球媒体监察机构国际新闻学会发布,过去15年间,新闻从业人员在岗死亡人数今年创新高。法新社援引这家机构提供的数据报道,2012年,已有119名“一线”从业人员死亡。前14年间,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是2009年,共计110名从业人员失去生命。
江西电视台一名记者在一次崇义采访的时候,遇上一座小山村被洪水包围,一些泥房子已经倒塌。当时有几家媒体都在拍摄报道救援被困人员的情况,大家在没膝的水中等待冲锋舟救人,这时该记者注意到旁边的房子随时有可能倒塌,他立即转身离开,不久房子真就倒塌下来,另一名记者差点被泥墙砸中,机器被溅起的水浇透了。在另一次是采访台风的消息时,拍摄节目前,记者就注意到房子很可能要塌下来,于是在选择安全的位置后,在现场做口播导语,就在这个过程中,一面墙突然砸了下来,视觉效果极具冲击力。所以在采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观察周边的环境,一来可以保护自身安全,二来也能拍摄到想要的画面。
出于敬业,很多记者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往往会忽视自己,冒生命危险采访报道。这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但在危险的背后是否应该把对生命的珍视放在新闻之前?作为媒体工作者,要重视自身的安全保护,在一些突发新闻采访过程中,一定要谨记“安全第一,新闻第二”。例如在采访暴雨山洪时,一定要注意避开泥石流的危险,在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要快速转移到安全的高地区域,不要在谷底停留太久;转移到安全区域时,还要注意时刻观察周围环境,特别留意是否能听到远处山谷传来打雷般的声响,如果能听到,那一定要提高警惕,这很有可能是泥石流将至的前兆;如果需要安营扎寨,要选择平坦的高地作为扎营地点,切记不要在山谷和河沟底部扎营,并尽可能避开有滚石和大量堆积物的山坡下方;一旦发现泥石流,要迅速与泥石流形成垂直方向,沿着两边的山坡往上爬,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绝对不能往泥石流的下游走;在采访火灾现场时,也不要贸然进入火场,因为钢筋水泥经过燃烧,随时都有可能坍塌,一旦进入楼内,危险可能随之而来;如果拍摄野外山火,特别要注意的是风向,千万不能在火场的下风处拍摄逗留,因为大火转瞬间可能出现在面前,让你无路可逃;同样,一些化学物品着火后,也要注意风向,不能为了一个镜头,就冒失近距离拍摄画面,因为没有佩戴防毒面具或空气呼吸机,很可能出现中毒症状,当然,在火灾现场一定要听从消防人员的指挥,毕竟他们是专业的;当遇到洪水时,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处暂避,当然,那些基础不好、摇摇欲坠的房屋和树木不要接近;采访中,如果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建议采访洪灾时配备救生衣),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子逃生,但千万不要游泳逃生,特别是水性不好的情况下别冒险;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很多新闻记者认为唯有进入冲突现场,采写独家新闻,才能在竞争中获胜,新闻媒体也才能在竞争中胜出。因此,很多记者往往是哪里有危险就往哪里跑。但是,采写新闻也要以人为本,应更注重记者的人身安全。在战争、战乱以及严重骚乱时,最安全的方式莫过于撤出记者,放弃新闻采写。为此设定一个明确的新闻冲突现场安全标准,已成为时代之需、实践之需。
到现场去,到最危险的地方去,是一个优秀的新闻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但仅凭一腔热血是不够的,把危险降到最低是记者亟须重视的问题。现在,媒体单位越来越重视对记者的保护,时刻都在提醒记者注意安全。作为一名记者,平时就要注意掌握和积累一些必要的安全知识;另外,还必须加强体能锻炼,因为记者不仅需要有智慧,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在关键时刻,即使处在风口浪尖的新闻第一现场,也能心怀镇定,更出色地履行好自己的新闻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