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乃喜
最近,《新快报》记者陈永洲收受巨款发表不正当的批评报道,以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正式逮捕 。媒体的节操和尊严受到极大损害,记者的人格和良知黯然失色,报格和人格轰然倒下。联系当前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陈永洲事件为新闻战线提出了深刻的警示,也为新闻战线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了硬性的要求。一张与时俱进的报纸离不开具有现代人格的记者。而记者现代人格的养成必须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接受长期的历练。群众路线是记者探索真理的方法路线,也是记者提高人格修养的主渠道。在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新闻记者只有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进而以自己真诚的劳动服务人民的目的。
作为党的文化事业传承人的新闻记者,都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认识、意志、情感等机能的综合体,他的内驱动力是人所固有的求真、向善、爱美的意向。作为新闻记者在实现这意向时,往往会表现为智慧的迸发、道德的判断与审美的追求。这不单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而且是体现为渗透在每一件新闻作品之中的记者的精神素质。
古罗马著名政论家西塞罗说:人格是“使一个人适合于他的工作的那些个人品质的总和”①朱义禄:《中国理想人格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4页。。作风、文风和人格常常是三位一体的,作为记者,其人格的高低与其文风是相辅相成的。人格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致。文章是否气韵生动与作者的德行是直接关联的。只有当记者身体力行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新闻宗旨,把个人的一切恩怨得失全部置于新闻工作之外,他们应具有的高尚人格才能落实于新闻采访实践活动之中,其作品才能说服人、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塑造人。新闻采访应在纷繁的社会关系中保持着较高的独立性和严肃的求真性,这种独立性当然不能游离于道德和法规之外,而求真性必须摆脱权力至上和金钱万能的侵蚀,让“真实”在群众的注视中自然而宁静地呈现出来。记者要在为集体、民族、国家所作的建功立业的勋劳中坚持着独立的思索,具有参与竞争、敢于开拓、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等现代人格的素质。这种现代人格也就是平民化的自由人格,这种人格的主体具有独特的坚定性、自主性、务实性、创新性。记者的这种平民化的自由人格可以具体化为“毋圣、毋必、毋固、毋我”四个方面。
章士钊说过:“中国人之思想,动欲为圣贤、为王者、为天吏、作君、作师,不肯自降其身,仅求为社会之一分子,尽我一分子之义。”②陈独秀:《陈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5页。圣者,原意是聪明人。到了近代,“圣”的含义被绝对化,发展为“无其上”之意,即某行某业的最高水平者。中国人“动欲为圣贤”的文化心态也会经常映照在记者身上。个别记者自恃业务水平高超,自以为圣、自以为师,不肯自降其身,仅求为社会之一分子,脱离群众,游离于社会实践之外,不作深入的调查采访,常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撰稿,写出的作品满篇“大话”,无细节,无实景,不能多姿多彩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丰富性,不能深刻细致地剖析社会矛盾的复杂多样性,不能冷静客观展现发展变化的曲折上升性。这样的报道既不能打动读者,让读者信服,对社会实践也无针对性的指导作用。记者必须“毋圣”,不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积极倡导者,更是群众路线的坚定践行者,深入一线,扎实采访,力求做到新闻采访深入群众,报道素材来源于群众,报道文体适合群众,报道宗旨服务于群众。
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③孔丘:《论语》,远方出版社,2008年,第266页。“毋必”,不绝对地肯定。记者在采访报道过程中没有一定要实现的愿望,不是先作肯定判断,不可在采访前就给新闻事件定性。个别记者常常依据所谓的经验、某方面的“规则”,甚至为了完成某一“重要”宣传任务而“策划”新闻,去设想、谋划、推算新闻事件的发展过程。在平凡的社会活动中“拔高”出非凡的新闻价值来,从平缓的事件发展过程里“提升”出剧烈的发展高潮来,于平庸的领导讲话中“推演”出超群的深刻精神来,在细微而平常的领导活动中“深挖”巨大而卓绝的社会影响来。在这样的记者笔下,贯彻上级的指示行动结束时必有预想的领导满意、群众受惠的结果,政府布置的工作运行到一定阶段必定会出现高潮,学习典型人物,一学就收效,社会消极现象经领导一批示很快就会彻底根除。这样的作品往往是“空话”较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见不到树木夹缝中间的小草,只有必然性,无视偶然性。记者切忌“毋必”,不然,我们的作品就像僵硬的尸体,缺乏鲜活的血肉,不能激活读者,只是失信于读者,这样的报道往往不具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战斗力。
人们看问题经常受到“成见”的干扰,做事情易走“固化”模式。任何事情没有绝对固定的运行模式,不存在绝对的不变、固定。“毋固”,也是记者贯彻群众路线实现文风改变的重要人格追求。记者要不固守己见,不固化成见,要在社会实践中寻求真理,在发展变化中探索事物真相。不然,报道中就充满了“套话”,读者从看似气势的长篇累牍中找不出适合自己口味的新鲜“果子”,从形如汹涌澎湃的报道中寻不到奔流不息的溪水激起的“浪花”,看到的只是旧事一堆,死水一潭。记者必须深入贯彻群众路线,用蕴藏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鲜活语言不断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水平,用广大人民群众丰富生动的社会实践逐渐充实和完善我们的报道内容,以个性而新颖的语言代替“套话”。
“毋我”是记者践行群众路线的最高要求,是实现文风改变的重要支撑点,也是群众路线对记者人格的基本诉求。记者必须随时随地保持“毋我”的心态,专替读者着想,专为事实着想。不媚钱、不媚俗,不攀权、不攀贵,处处讲“真话”,时时传“事实”,不能在名利的诱惑下说“偏话”,处压力的煎熬中曲事实。如一个人执著有“我”,无时无处不与人争名夺利,便使自己日益狭隘,终致作茧自缚,做出偏激的事来。凡对这个“我”的意识愈强者,愈对人群有害,人人皆有强“我”意识,则必互相加害,结果害人还害己。记者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出直言,心正不出“偏言”。做到心正必须“毋我”,记者坚守“毋我”的人格品行,才能坚定人民立场,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始终做广大人民群众心声的代言人,在任何环境下不偏听偏信,写出的报道没有偏言诳语。只有这样,记者不但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也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受益者。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既提升了业务水平,也完善了人格修养。
“毋圣、毋必、毋固、毋我”四个方面的人格修养,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记者的人格诉求,也是记者改变文风的重要表现。“毋圣”,力戒“大话”;“毋必”,减少“空话”;“毋固”,不用“套话”;“毋我”,排除“偏话”。我们的新闻报道如果篇篇没有大话、空话、套话、偏话,那必将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也可以表明新闻战线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