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欧阳丽虹 邹馥宇
众所周知,电视新闻是以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作为现代新闻报道手段之一,电视新闻与报纸、广播新闻的差异,主要在于它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报纸以视觉即文字和图片为媒介,广播以听觉即声音为媒介,而电视则是以图像、声音、文字为媒介,具有声像结合、视听兼备的双重效果。电视新闻表现形式的特殊性,要求电视记者突出耳闻目见这一特色,在写作时注重发挥“看”与“听”的效果。
电视作品是多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的结果,但它最能区别于报纸、广播的是视觉功能。因此,作为电视记者应该牢固树立屏幕意识,发挥形象画面报道的优势,以画面为主导,解说词服务于画面,使解说与画面相辅相成。
1.简洁精练。报纸、广播记者是用文字语言提炼主题,构思报道,对事件的现场、细节、人物的表情往往要作详细描写,使文章读起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电视新闻却不能这样,要尽量做“浓缩法”,不做“稀释法”。比如解说词是“千万不能这样过马路”。画面里有闯红灯、行人不走斑马线或其他的违章行为,观众一看画面便知道“这样”指的是什么。因此,电视记者在解说词写作时,要坚持简洁精练的原则,尽可能少用文字语言,画面能充分表达的信息,解说就不作重复解释,当画面表现的内容比较含糊时,再用解说来补充画面难以表现的内容。
2.具体形象。画面能够满足人们感观的需要,但画面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画面对事物或人物的某些方面很难直接表现出来时,具体形象的文字解说即能补足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成为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概括与升华,挖掘画面表现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画面内容显示不全面、不明确时,解说就要进行具体提示或明确介绍。例如,画面中某个人物在讲话,就需要用文字解说来交代这个人的身份、地点环境和相关信息;画面不擅长表现间接信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内在矛盾难以表现。此时,解说词就应向观众介绍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如写举办一个摄影展,就要用文字交代摄影展的日期、地点,展出的图片数,参加的人数等这些画面难以表现的数据和背景资料。
由于电视解说词是作用于观众的听觉,因此,除了考虑画面因素外,还要考虑其听觉效果,这是语言文字电视化的过程。优秀的写作应该是读起来顺口,听起来自然,在总体上形成简洁、明快、流畅、直截了当的风格。
1.通俗易懂。为耳朵而写应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让观众能听明白你在说什么,要表达什么,既使电视新闻自然流畅,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一是要用口语化的语言来写作,将文字新闻中的书面语词汇更改为更易被接收的口语词汇。如,“许多车在外面等候放学的孩子”,如果把“许”字换成“很”字听起来就不会那么生硬了,还有诸如把“立即”换成“马上”、“气候” 换成“天气”等。二是避免使用深奥难懂的词汇和字眼,要用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思想、观点。如“乃”换成“就是”,“与”换成“和”, “曾”换成“曾经”。三是朴实自然,不要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四是尽量不用“技术语言”。很多行业都有一些圈外人不懂或不太懂的“行话”。新闻写作时,应尽量删除技术词汇和含混不清的行话,用所有观众能充分理解的语言进行报道,使观众能看得懂、听得明白。五是要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变成形象说法。如,将难以记忆的数字转换成容易记忆的说法。《中国一日:数字与希望》中, “每天,中国的各种运输工具要运送旅客1800万人次,相当于瑞典、芬兰、挪威和冰岛四国人口的总和”。本来陌生的数字通过形象化的比喻,瞬间鲜活起来,给予观众生动而可感的形象。
2.明晰生动。电视新闻以较快的速度传播信息,要尽可能减少混乱,做到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明了。一是条理简单。要遵循与时间空间相吻合一致的顺序,使之符合逻辑,做到段落分明,条理清楚。每一段话包含一个内容,上下段落的内容尽量减少交叉重复,一句话表达一层意思,观众听起来才易懂,才清楚。二是语言简洁。用概括、精练的语言说明事实,表达主题,少用长句、复杂句,多用短句。三是具体生动。尽量不用抽象的语言,而用具体生动的语言去写作。比如,“热烈的掌声长达十多分钟”比“受到热烈的欢迎”更具体生动。
综上所述,在写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考虑“看”与“听”的因素,把“看”与“听”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就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
[1]赵淑萍.电视采访与写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2]刘明华,徐泓,张征.新闻写作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叶子.电视新闻节目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