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合肥中心支行 张 烨
近年来,为缓和小微企业①融资难的状况,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促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政策安排,金融系统也推出多种创新性金融支持产品,特别是2013年7月国办印发了 《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要求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但从微观现象和社会反映看,目前融资难仍是制约小微企业发展最普遍、最突出的问题,也是决定小微企业群体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问题在农村地区小微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企业融资渠道总体可分为内源融资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主要依赖企业自身资本积累,是企业成立初期主要的资金来源。外源融资是企业扩张的主要资金来源,主要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农村小微企业地处县域范围,大部分位于乡镇,融资渠道的选择很容易受到农村金融体系的影响。就直接融资而言,目前农村小微企业无法采用债券融资、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民间融资必然成为其直接融资的来源。间接融资方面,主要是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在没有直接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农村小微企业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贷款表现出强烈的依赖,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农村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从商业性金融机构融资困难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
(一)宏观层面
1.宏观经济下行加剧了融资难题。近年来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处于持续低迷状态,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风险突显,信贷风险控制难度增大。一方面,国内、国际实体产销总量不振,企业处于经济周期低谷的困难阶段,很多小微企业处于微利或无利状况,容易出现各种经营困难,流动资金趋紧;另一方面,经济下行时期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加大了金融机构风险判断程度。
2.农村二元金融结构②发展严重不均衡
(1)正规金融日趋萎缩,非正规金融异常活跃。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出现了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并存的格局。正规金融是指在政府主导下形成的农业银行、农信社、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主体进行的交易活动;非正规金融是指在改革过程中自然发育和成长的亲友借款、民间借贷互助组织等金融服务供给主体提供的交易活动。伴随着金融机构的商业化改造,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断减少,有效涉农贷款不断下降,农村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往往通过非正规金融市场得到满足。
(2)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各自拥有相对独立的服务市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中的正规金融市场与非正规金融市场各自服务于不同的市场群体,农村非正规金融的客户对象一般是小微企业、农户等资金实力较弱的群体,而正规金融机构一般倾向于将信贷资金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农村金融市场的二元分割导致资金不能在各市场之间顺畅流动,难以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剧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正规金融市场的垄断性与非正规金融市场的独立性。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从农村金融市场的退出,导致了目前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但这种垄断往往意味着缺乏竞争和效率低下。我国现阶段的非正规金融主要依靠道德约束,融资双方基本是亲戚朋友或者乡村邻里,大家相互了解,大大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这种融资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跨地区少,没有形成统一的市场。各个市场有着彼此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价格和参与群体,这就使得借贷资金的流动受到极大限制,导致贷款利率居高不下。
(二)微观层面
1.农村小微企业难以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对于商业性金融机构来说,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额度小、企业分散、难以监测其资金使用,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金融服务成本的提高。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必须提高贷款利率以补偿较高的金融服务成本。但是,农村小微企业本身利润水平不高,势必难以承担较高的贷款利率。
2.农村小微企业的资产难以获得信贷支持。农村小微企业的抵押担保物主要是地权(宅基地、林权等)、厂房、经济类作物、农机用具等。房地产通常是农村小微企业最大的固定资产,通常也被金融机构视为重要的担保或抵押资源,但在产生信用违约时,由于我国缺乏农村土地流通市场、农村地区具有熟人社会保护氛围等因素,金融机构很难对房产等进行市场拍卖以抵偿信贷风险损失。另外涉农生产经营活动存在自然灾害侵袭的风险,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接受经济作物作为抵押担保品。
3.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被认为是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的核心因素之一,农村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更严重。农村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是其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是因为信息证实的代价太高,抑或监督的代价太高,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很难判定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难以判定和控制风险。
4.从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时间长,手续繁琐。由于小微企业经营灵活、资金周转快,资金需求呈现期限短、频率高、需求急的特点,而目前大多数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手续繁琐、等待时间长,不适应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特点。
(一)中国农村具有熟人社会信用生态环境。中国农村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网络,而是一个特殊的形态社会。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关于熟人社会是这样描述的:“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我国小微企业大多数的微贷一直以来是由非正规金融机构予以满足的,其完全有赖于其同所在熟人社会信用生态环境的契合。第一,中国农村长期受小农经济的影响,产生了一套农村内部治理体系,农村熟人信用和声誉机制为非正规金融借贷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中国现有户籍管理制度为维护非正规金融借贷信用提供了重要的保障。由于中国农村地区有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限制,使农村家庭住址无法自由变动,这有利于融资方执行信用契约。第三,由于农村小微企业的发展和财产安全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基层政府组织,这就使得基层政府组织可以对农村小微企业信用环境建设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熟人社会中的融资优势
1.信息优势。首先,熟人社会中的借贷活动普遍依靠亲戚、朋友等社会关系,贷款方对借款方的家庭背景、财产情况、信用情况以及还款能力有一定的了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其次,在贷款期间中,借贷双方基本在熟人社会这个圈子当中,监督成本相对较低,能够较及时地掌握贷款的风险性。
2.成本优势。首先,信息优势降低了贷款审核期间的信息收集成本和贷款期间的监督、管理成本;其次熟人社会中的借贷操作相对于正规金融更加简便,合同内容可以因企业的不同情况而灵活制定,因而成本更低。
3.担保优势。农村小微企业很难向正规金融机构提供必要的担保品,但在熟人社会的借贷交易中,农村小微企业拥有广泛的有形和无形担保品。首先,例如土地使用权、房屋、农作物等,这类在正规金融机构看来是难以管理和处置成本较高的物品,在熟人社会中,由于借贷双方的社会生活、生产环境基本类似,这类担保品管理和处置起来相对简单。其次,熟人社会中借贷双方存在的信用关系、社会关系在借贷交易中是一种无形的担保品。
4.约束优势。熟人社会中的借贷双方彼此了解,相互信任,农村小微企业通过借贷行为在熟人社会圈子中建立了一定的声誉,如果借款不还的行为被确认或者在圈子内被多次传播并被放大,将面临声誉和信用双重损失的风险,违约机会成本较高,这就对借款方起到了强烈的约束作用。
(一)加快构建基于熟人社会特征的农村信贷供给市场。按照熟人社会的形态和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缓解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途径之一。农村小微企业布局分散、信贷小额、期限短等特征,决定了具有信息成本优势、管理监督成本优势的农村小型金融机构是较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可以鼓励在市场条件好的地区,在农信社、邮储等之外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机构;在面向小微企业融资市场的业务层面,采用同熟人社会相契合的运作路径和方式,充分考虑熟人社会结构及其信用功能,通过市场增量增加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供给,促进当地农村金融信贷市场的有效竞争,满足农村小微企业多样化的资金需求。
(二)建立并完善农村信用评价体系。一是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有效地将熟人社会“软信息”资源融入信贷业务中。积极搭建农村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加快建立农村小微企业信用评级发布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二是要借助农村宣传栏等媒介,加强政策宣传、信用宣传的力度,利用农村独特的声誉机制、面子观念与处事之道控制农村信贷的道德风险,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氛围;三是要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加大对逃债行为、破坏和扰乱农村信用环境行为的打击和惩罚力度。
(三)构建完善的农村信贷担保运行机制。结合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缓解农村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要构建适合国情的信贷担保运行机制。一是积极推进抵押物创新。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山地林场经营权等交易市场,为扩大有效抵押物创造条件,在一定范围内为金融机构放贷化解顾虑;二是要积极探索新的抵押担保方式。鼓励农村小微企业开展自然人保证或联保等多种担保方式,推广农业龙头企业为关联企业担保,担保公司担保等担保方式;三是要大力发展专业担保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参股国有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民营融资性担保机构,建议另外设立服务“三农”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逐步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覆盖城乡、多层次差别化的融资性担保体系。■
注释:
①本文所称小微企业是指小型企业、微型企业、家庭作坊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统称。
②二元金融结构,也称金融二元性。当代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Mckinnon,1973)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金融抑制通常表现为市场分割,所以发展中国家在金融抑制条件下金融普遍呈现“二元”状态。
1.蔡彬彬.2005.发展中国家金融二元结构的机理研究[J].南方金融,2。
2.陈锡文.2004.资源配置与中国农村发展[J].中国农村经济,1。
3.董晓林、洪慧娟.2006.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4.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M].北京大学出版社。
5.罗必良.2009.村庄环境条件下的组织特性、声誉机制与关联博弈[J].改革,2。
6.潘功胜.2013.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J].中国金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