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人本主义理论下的高校教育管理

2013-08-15 00:51:45杨丁懿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本主义理念管理

杨丁懿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吉林 长春 130028)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个国家要在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时代中保持有利位置,必须全面提高其综合国力,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关联着国家竞争力的提升。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也在不断地深化改革以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构建“人本主义”理论下的高校教育管理新机制势在必行。

一、“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内涵

人本主义(humanism),也称人文主义,即以人为本位出发,充分关注人的潜能、个性的发展以及主体人格的形成。人本主义源于古希腊,兴起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也是源远流长,孔子的“仁爱”论、“有教无类”的思想,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等,都坚持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是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以广大受教育者的生存需求和发展需要为教育管理的中心点和根本立足点,其核心思想是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劳动成果,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促进教育对象、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全面和谐发展。[1]“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重视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重视教职员工对决策的参与、合作计划和共同目标,以及学生的自主性、个人在大学阶段学习中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等,并要求学校管理不仅要寻求实现学校组织目标与教职工利益的一致性,而且要把学校的目标与学生发展的目标统一起来。

二、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高校教育承担着专业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生成的重任,[2]高校教育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大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个性的教育主体,把培养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着眼点,重视发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育需求,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将来服务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然而,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忽视人性发展、不利于高校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问题。

(一)讲授内容缺乏针对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体系逐渐丰富,新的教育理论、新的教学思想也层出不穷,对新时期的高校教育工作具有建设性的意义。然而对于有些理论类的课程,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的理念中,讲授的内容与现实差距过大,内容枯燥而且讲授方式单一,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教育的效果。大学教育管理的宗旨是解决大学生存在的思想、生活和学习的问题,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些观念的形成,不仅需要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汲取社会各个领域的知识,最终需要通过实践将知识消化。而缺乏“人本主义”理念、针对性不强的教学内容,不仅违背了大学教育管理的宗旨,还扼杀了学生创造性和发散性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不佳。[2]

(二)教育管理人员观念陈旧,缺乏人本意识

目前的高校教育管理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教育是师生之间双边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学”才是教学的主体地位。而如今,在教育行政机关和学校管理干部中,部分教育管理人员习惯凭经验、凭感觉办事,把高校教育视为一个人才加工的工厂,把学生管理视为工厂的流水线作业,按照标准件的生产态度来看待学生的培养,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的质量有教师管着就足够了,没有意识到学校的投入、管理、师资、教学、研究、服务都是因学生的需要而衍生出来的。教育管理人员的陈旧观念及人本意识的缺失,导致学生个性潜力不能自由地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三)传统教育管理手段单一,刚性管理不符合人本主义理论

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其各自的工作方法和手段,但是使用的方式方法依旧比较单一,通常是依照刚性的规章制度办事,不能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刚性的管理方式是“以规章制度为本”,依靠领导权威或组织权力实施管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并加以有效的纪律监督,必要时还会使用惩戒性或强迫性手段来辅助管理。刚性的管理手段、方式和方法都不符合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没有考虑人性的因素,忽视了情感的重要成分,不能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尊严。采用强制的方式方法进行教育管理工作,反而会增加学生的逆反心理,给教育管理工作造成不必要的阻碍。

(四)教育资源无法达到“人本主义”要求

随着近年来高校的扩招,招生数量连年翻番,原本不充裕的教学资源更加捉襟见肘。由于师生比例失衡,现有的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高校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教育策略,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式教育。教师无暇对学科前沿的发展动向进行深入研究,导致所教授的课程缺乏新意,使得学生将学习当成一种沉重的负担。此外,教学设计短缺、实践环节薄弱,使学生的应得利益进一步缩水,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对学生质量的要求。

三、人本主义在教育管理中应用的对策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确立教育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

教育管理的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教育对象,确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管理思想,以人性化为出发点,满足学生在大学阶段所需要的各种合理需求。1996年,国际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发表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强调要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地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并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也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教育管理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帮助学生在大学阶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提出:“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实现发展的摇篮。”教育管理为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建立和谐融洽的人文氛围,这也是教育管理人性化的一种体现。要为师生创造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舒适安静的办公环境,提供先进的教学设施,营造团结和睦的教学氛围,形成严谨的教风以及广阔的学习空间。对教师而言,只有在舒适、宽松的环境中工作才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教学研究之中,彼此间进行学术切磋,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对于学生而言,优美的教学环境、优质的师资力量配备与内容丰富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习知识,有利于信息的汲取和养分的吸收。教育管理者也应随时关注教师和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和解决师生们在工作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谐融洽的大学校园氛围,有助于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使高校教育管理更好地为培养人才服务。

(三)因材施管,实现差异性的教育管理

孔子是“因材施教”最早的倡导者与实施者。所谓因材施教,指人有不同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教育方法也应因人而异。[4]高等院校作为人类文化传播与创新的中心、优秀人才的摇篮,具有庞大、深厚、牢固的文化传统,是新思想传播和科学文化研究的前沿阵地。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不应只局限在书本中,因材施教不仅适用于教书育人过程中,也可将其思想融入到教育管理中,这便是“因材施管”。[5]根据不同人的需求,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做到差异化管理,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注重发挥个体的自身优势。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解放思想,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建立一种以人性化沟通为基础的、一切服务于“人本”的教育管理新模式。

面对当今社会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必须加快培养人才的速度。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管理主体的人格塑造,开展以人为本的教育活动,构建“人本主义”理论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新机制。

[1]盛蕾.浅析以人为本的高校教育管理[J].知识经济,2011,(16):176-177.

[2]耿传辉.应用型金融职业人才“订单式”培养的模式探析[J].人口学刊,212,(3):73.

[3]胡珏.“人本主义”理念在大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9):232-239.

[4]苏华.略论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35-38.

[5]刘志.浅论人本主义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24):66-67.

猜你喜欢
人本主义理念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今日农业(2022年15期)2022-09-20 06:56:20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7 00:52:48
人本主义视域下的城市环境污染与治理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杂文月刊(2016年1期)2016-02-11 10:35:51
阿瑟·韦利中国古诗英译中的“人本主义”透视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现代企业(2015年8期)2015-02-28 18:54:47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国卫生(2014年9期)2014-11-12 13:02:00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中医研究(2014年10期)2014-03-11 20: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