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熠
(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 430074)
文化是一个地区乃至整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它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省市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之一,作为地方主导产业之一。文化资源丰富可以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力条件,但是并不是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和国家就一定具备相应的文化竞争力[1]。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合理的开发和整合,使区域内的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资本,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成都发展文化产业的资源得天独厚,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南北交错、新旧结合是成都文化资源的特点。从现实意义的角度出发可以将成都的文化资源归类为:
1.宗教文化。成都可以算得上是儒释道重镇。首先,成都有位于新津城西、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的儒释道“三合一”的纯阳观;其次,成都是道教的发源地,有许多著名的道教圣地,如:青城山常道观、青羊宫、彭州葛仙道观等;最后,成都有始建于南朝的中国著名佛教寺院文殊院,还有大慈寺、宝光寺等大小寺庙。
2.古蜀文化。成都是中国未变遗址最长久的城市。将古蜀文明推前到5 000年前的三星堆深刻揭示出古代巴蜀独特的文化模式、文化类型和悠久始源;把成都建城史推进至3 000年以前的“金沙遗址”带来了过去文献完全没有记载的珍贵资料;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所传承的文脉格局和历史信息是中国有形的历史遗产,也是成都宝贵的文化资源。
3.三国文化。成都是蜀汉政权的首都,在三国历史上有重要地位。成都地区三国文化积淀特别丰厚,在现今中国所有的城市中,成都留下了最丰富的三国遗迹。三国文化、三国故事、三国人物,几乎家喻户晓。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展示地武侯祠是全国唯一的君臣合祀祠堂与陵园合一的名胜古迹。
4.诗歌文化。成都是中国诗赋发展的一个中心,汉赋、“自古诗人例到蜀”、“巴蜀自古出文宗”等都说明成都与诗词歌赋的渊源,并且成都有以杜甫草堂为中心,结合陆游祠及望江楼等名胜组合成为的中国诗歌文化的展示体系,还有中国诗歌节和国际诗歌节等活动。
5.美食文化。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成都有世界上唯一以菜系文化为陈列内容的活态主题博物馆——川菜博物馆。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美食之都”称号,并正式批准成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创意城市网络,成都成为亚洲第一个世界“美食之都”。
6.熊猫文化。成都现有的唯一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资源就是熊猫,大熊猫在成都平原已经持续生活了八九百万年,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是世界上唯一建在大城市的研究基地。
7.传统艺术。传统艺术方面成都有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丝织品蜀锦、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以及川剧。川剧的变脸、喷火、藏刀等绝技更是传统戏曲中的一绝。
8.古镇古街。因为成都历史悠久,有许多保留了原始街道风貌或在原有基础上改建重建的古镇古街,有展示老成都生活方式的宽窄巷子、锦里;有体现客家人风俗习惯的洛带古镇;有中国民间艺术火龙之乡黄龙溪;有被誉为“一瓢诗人”的唐代著名诗人唐求故里街子古镇等等。
9.名人轶事。成都来往的名人有很多,有的家居于此,如蜀中四大文学家汉大赋的奠基者汉代司马相如、严君平、杨雄、王褒,才女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三苏,近代文人郭沫若、巴金、李劼人等;有的在成都驻留过,如杜甫、诸葛亮。
10.其他。成都还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并且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以后,还出现了许多因地震遗留下来的地震遗址、人文风貌等,例如:彭州小鱼洞大桥、白鹿镇教堂等[2]。
成都地区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其在文化产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整合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企业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成都地区文化产业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这些文化企业中,在内容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不多,具有研发、创新的企业更少。在成都地区,文化产业项目大多是政府的文化建设的项目,民营文化企业资金的投入与国营文化企业资金投入存在很大差异。
2.管理体制和机制不顺,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尚未形成。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尚没有分开,体制内的文化事业和体制外的文化产业两张皮。新闻部门、文化部门、广电部门、旅游部门间,中央部门和省市间,管理相互重叠交叉,资源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矛盾突出,资源难以整合。
3.文化环境不理想,产业政策不完善。文化产业作为新的战略支柱产业的定位尚不明确,成都还没有一个统筹全市城乡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文化产业在全国的目标定位、产业定向、路径选择、制度安排、支撑体系等重大问题,尚需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作出科学的判断和符合实际的决策。
4.文化经营人才缺乏和流失。成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进而形成经济竞争优势的关键在经营人才,但成都文化经营人才缺乏,亟需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和企业家人才的培育发展。并且因为产业没有形成规模,人才流失情况较为明显。
5.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尚未成熟。现行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政府为主,投资渠道单一,融资办法不多。政府投入不多,社会融资很少,健全的市场化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市场化解决文化产业资金缺乏的机制缺失。
6.缺乏品牌意识和创新意识。成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文化资源,可以塑造的品牌有很多,诸如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古蜀文化,其中的任何一种文化成分都可以作为成都的有利名片,成为文化精品,得到有效的推广。
从“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来看,成都地区文化产业取得了一些成就,为成都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振兴提供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文化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还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整合,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统筹不到位,盲目开发。成都地区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但是分布广泛,分布不均匀,不利于对文化资源的开发、管理、规划。成都在对文化资源的整合上,缺乏有效的将同类资源整合,形成文化产业链条的方法,缺乏对文化资源的统筹布局,更缺少充分开发和深度挖掘,造成资源单独成体的尴尬局面。
2.利用不合理,粗放开发。由于对文化资源总体价值缺乏宏观深刻的把握,一些地方仓促上马,实施拼盘式、大杂烩式低水平开发。文化产业的发展走资源依赖型的老路,在缺乏现代化生产技术和手段、创意能力不足的条件下只能生产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旅游景点多是散兵游勇,不具规模。
3.缺乏创意,无趣开发。文化资源优势并不能自动地转化成为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是否具备创新、创造能力才是决定文化资源占有率和利用率的关键。成都在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上,缺少衍生产品,存在仅从资源本身进行开发等问题。例如,在开发洛带古镇“客家文化”这一资源上,政府仅仅将古镇的原貌恢复,进行部分地方的整修,缺少创新,游客在洛带古镇看到的仍旧是毫无特色、随处可见的古镇风貌。
4.缺乏有效调节机制,无序开发。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是一种集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综合行为,必须建立健全有效的协调机制,包括政府管理部门与开发者的协调,民族文化传承和面向民众的宣传教育的协调,保护投入与开发收入的协调等等。只有进行多方面的协调,才能有效避免文化资源开发的雷同以及低层次的同质化竞争。成都目前就存在过度开发古镇文化,处处是古镇而风景相似度极高等问题。
成都对于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和整合中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以上几个方面,文化产业初期的发展中难免陷入粗放式整合的模式,关键在于要找到合理开发整合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成都应该找准自身文化的定位,在复杂的环境下,清楚自身文化的特色,为文化资源的整合指明方向。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法律法规,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还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成都的古镇分布广,种类多,但缺少系统的整理和规划。对此,可以将地理位置临近的古镇加以一体化发展,从某一方面展现成都古镇风韵,形成特色,避免同质化。同时,古镇街道也可以和其他文化资源结合,形成片区集群效应。例如,宽窄巷子和锦里都是以“老成都”为品牌打造的古镇古街,地理位置相隔不远,可以归纳整理,形成特色古街区,不仅将两个火红的古街联系起来,避免了宽窄巷子和锦里之间的竞争,还可以带动整个片区的产业发展。
熊猫文化是成都走向世界的名片,成都地区应该抓住这个的极为有代表意义的文化资源,合理整合规划,做成品牌;同时,大力发展衍生产品,形成产业链。例如,开发熊猫玩具、创造熊猫卡通形象、加大熊猫文化宣传力度、丰富熊猫文化形式等等。
成都的古蜀文化,源远流长,在其资源整合方面,可以通过行政区域的划分,将金沙遗址和三星堆划为一体,展示古蜀人的诞生、发展、衍化全过程,再现古蜀人的生活方式。此外,表现形式也可以多元化,除了原有的博物馆形式,还可以采用图片、电影、纪录片等更为生动的形式予以展现[3]。
诗词歌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成都的诗词歌赋资源得天独厚,古有杜甫、司马相如,今有流沙河、翟永明。在这一方面,整合以杜甫草堂、陆游祠为中心,把诗词歌赋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形成诗词歌赋的文化产业带,并且开展中国诗歌节、国际诗歌节等活动。一方面可以把成都乃至全国的诗词歌赋文化资源吸引汇聚到成都,另一方面还可以招徕更多的国内外游客。
成都代表着整个川西地区的民俗文化,现在成都地区民俗文化的展示形式散落,流于街头叫卖。对于民俗文化的整合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老成都的生活方式,所以可以打造民俗文化一条街,以古色店铺的形式展示,介绍老成都的工艺、细节、历史、渊源等。
总之,成都地区对文化资源的整合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开展,大力推行链条式、集群式发展模式,形成规模,发展品牌。
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杜绝破坏性和过度型开发,加大对文化资源尤其是有形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只有对资源给予足够的保护,才能从中获取最大利益,才能可持续利用资源。
文化资源整合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通过整合把文化资源的功效发挥到最大,从而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只有坚持创新、突出特色,才能在文化产业同质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的特色资源,但是也可以积极利用外来资源,如果只对本土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开发,很容易陷入资源主导的粗放型开发模式以及无所作为的境地。因此,应该把将本土资源充分地推出去,将外来资源和同本土资源合理整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原则。
文化资源是现实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对于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实际运营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自身价值的实现,也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繁荣的必由之路。
[1]蔡嘉清.文化产业营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郝康理.成都市文博事业“两中心,六体系”战略构架文化内涵阐释[J].中华论坛,2005(2).
[3]成都晚报.历史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再造的成都样本[N].成都晚报,20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