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泉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监督管理局,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8月30日,内蒙古草原监督管理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赴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书记廷·巴特尔牧场考察学习,并调查总结了廷·巴特尔牧场草原生态、畜牧业生产、牧民增收和谐发展的经验。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听取了廷·巴特尔同志的报告。他用牧民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扎根草原,积极发挥一名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广大牧民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致富增收的事迹。
廷·巴特尔是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洪格尔高勒镇萨如拉图亚嘎查的牧民、党支部书记,党的十七、十八大代表,全国“双百人物”之一,牧民致富的带头人,保护草原生态的典范,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廷·巴特尔同志19岁时从呼和浩特插队到萨如拉图雅嘎查,一呆就是40年。他所在的嘎查位于阿巴嘎旗南部,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北缘。草地类型属沙地与典型草原结合部,嘎查总面积32万亩,有98户牧民,人口327人。近年来,嘎查全体牧民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紧紧围绕“转人、减畜、増绿、增收”的思路,通过精养,提高牛的个体产值,通过少养,保护草原生态;同时积极发展肉、乳、草、沙产业、发展旅游业等多种渠道,实现牧民增收,草原増绿。2013年嘎查牧民人均收入达1.3万元,比2001年增长了6倍多。
落实牧区“两项基本制度”,合理利用草原,保护草原生态。廷·巴特尔一家三口人,1996年10月承包嘎查草场面积为5926亩,人均1975亩,家庭年人均收入10万元。廷·巴特尔通过自己多年的牧区生产生活经验,看到草原生态逐年恶化,不断总结摸索,大胆创新,近二十多年对自己的牲畜存、出栏进行记账对比,算账养畜,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实际的生产经营模式。在保护草原生态上提出了“蹄腿论”,即:一头牛与五只羊的价值相同,而对草原破坏的程度大不相同。也就是“一头牛四个蹄子一张嘴,与五只羊二十个蹄子五张嘴踩食草原相比,牛的踩食草原程度要比羊的踩食程度轻。”从1999年开始将150多只小畜一次性全部卖掉,按照阿巴嘎旗“南牛北羊、品种改良”的思路,大胆地购进牛进行专业养殖。尤其是2004年以来,通过几年的品种优化改良,到2007年牛的品种全部达到三代以上的优质西门塔尔牛。牲畜头数严格控制在草场承载的合理范围内,不仅减轻了牲畜对草场的压力,而且有效的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
2000年国家开始实施牧区“两项基本制度”,廷·巴特尔认真落实,结合实际,贯彻执行。率先搞起了休牧、轮牧,每年春季利用30—40天的时间,对牲畜进行圈养,做到圈养空间、饮水环境、疫病防治以及放养时间的科学合理利用,减轻牲畜对牧草返青期间的踩食。2002年他将自己的草场分成3—4块尝试轮牧,通过与每年休牧的对比,认真总结经验,合理布局放养牲畜,合理利用有限的草场。按照划区轮牧的思路,2004年廷·巴特尔又将自己的草场分成9块使用,其中冬春季草场1700亩;夏季草场1626亩;秋季草场700亩;打草场350亩;牛犊放牧场两块,各150亩;储备草场800亩;植树区400亩;住宅生活区100亩。布局合理,利用科学,严格按照区块、时间、季节进行轮牧。使放牧制度化、科学化。同时为了减轻牲畜对草场的踩食压力,保护草原生态,廷·巴特尔大量压减牲畜头数,实现限量养殖,从2006年的160多头减少到2010年的62头(冬季基础母牛存栏)。
通过减畜和划区轮牧,有效地保护了草原生态,草原植被得到明显改善,草原生态恶化现象得到遏制。通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廷·巴特尔承包的5926亩草场植被生态得到了明显恢复,植被盖度由2004年的30%提高到了目前的60%,高度由2004年的28厘米提高到39厘米,牧草产草量由2004年的51.6公斤提高到64公斤。
发展专业化养殖,多种经营,拓宽增收渠道。廷·巴特尔不仅在保护草原生态方面做出了榜样,而且在结构调整,专业化养殖,拓宽增收思路上也做出了楷模。他既要压减牲畜头数,保护草原生态,又使自己的收入不降低,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他通过多年的摸索积累,靠算账养畜,减羊增牛,品种改良,增加收入渠道,探索出了一条走专业化养殖,多种经营的路子。通过近十几年来从事牛的养殖,他先后从饲养本地牛逐步饲养到现在的肉乳兼用的三代西门塔尔良种牛,注重畜群改良,牛群结构合理,受配率、受胎率、繁成率高。牛群常年保持良好的膘情,公母比例合理,母牛能够适时发情配种,适时产犊,适时出栏。公母比例始终保持在1∶20以内,成年母牛基本不空怀,育成母牛也大部分怀胎,受配率、受胎率基本达到100%,繁成率达到95%以上,每年出栏率达到40%以上繁殖母畜、后备母畜、种公畜的比例分别占畜群80∶15∶5。形成了科学合理的肉牛养殖经营模式。
廷·巴特尔一方面注重品种改良,另一方面注重草牧场建设,合理利用草牧场,确保牛群抓膘保膘,保证犊牛胎儿期和哺乳期营养供给充足,保证犊牛后期发育,以提高牛的出栏率和较高的出栏价格,草场每亩产草量可达200公斤左右,冬春放牧场的草打下后不打包储存,一行一行的散放在放牧场上,10月中旬开始放进牛群进行自行采食。他家牛群虽然没有具备固定的棚圈、卧盘,但是冬季打下的牧草垛或长势高达一米左右的茂密的牧草作为卧盘,同时茂密的牧草和一片片柳条可为牛群挡风遮雪。减少了放牧、拉运饲草等其他投入,降低饲养管理成本。2010年全盟各地牛的行情普遍不好,而廷·巴特尔的犊牛出栏价格平均达到3503元,较全盟平均水平高出 1000—1500元,2012年犊牛出栏价格平均达到8000多元。
在发展肉牛专业化养殖的同时,廷·巴特尔拓宽增收思路,利用家庭传统奶食品加工,将肉牛所产的牛奶全部制作成牧区传统的奶制品,进行销售,增加收入。奶食品每年销售收入可达3—5万元。在植树区400亩内,种植了沙棘、杨树、榆树等,通过销售沙棘增加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同时也保护了生态。依托巴音高勒河水资源探索规划生态养鱼,利用草原上的昆虫、牛粪和草喂鱼,鱼塘内的水产生的有机肥还可改善草地和青贮地的土壤土质,既增加了收入,又使生态得到了保护。通过养鱼收入可达3—5万元。廷·巴特尔全年通过专业养殖肉牛及奶食品加工销售、晒制风干牛肉干销售、出售沙棘、销售生态鱼等,纯收入可达30多万元。通过有效的保护草原生态,减羊增牛,压减牲畜头数,实现品种改良,保护与建设并举,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了生态与收入的双赢。
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该嘎查的牧民全力推进肉牛专业化养殖,全嘎查牧民团结一致,紧紧围绕实现“两转双赢”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结构调整为主线,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转变经营方式,促进牧民持续增收,积极探索现代畜牧业发展道路。萨如拉图亚嘎查在两个文明建设上硕果累累,多次荣获国家、自治区的各类殊荣。2005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2006年选入自治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联系点嘎查、2008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巾帼示范村”、自治区级“五个好”党支部等。廷·巴特尔带头落实草畜平衡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增收渠道,实现了草原增绿牧民增收,使嘎查走上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从廷·巴特尔牧场出来后,大家都很兴奋,虽然坐了一整天的车很累,但都认为此次活动不虚此行,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全国劳模,亲耳聆听劳模的报告,亲身感受劳模奋斗的成果,很受教育,他的精神让人感动,引人深思。我们要端正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劳模为榜样,实实在在为农牧民办事,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推动新形势下草原监督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