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静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 400067)
“形势与政策”课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课堂、主渠道[1]。多年来各高校根据自身情况,以各种形式开设了“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有不少学校和学者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师资建设、组织机制等进行了相关研究。但截至目前,大家仍然反映“形势与政策”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开展困难重重。
针对这种现状,本课题组在重庆市某高校进行了相关调查,在该校10个学院发放问卷5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475份,有效率为95%。此次问卷调查涉及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的学生。从年级来看,大一学生有220人,占46.3%;大二学生有156人,占32.8%;大三学生有99人,占20.9%。每份问卷涉及相关问题24个。本课题组通过调查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现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增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调查显示,对“形势与政策”课感兴趣的学生仅占33.%,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此类人数逐年减少。究其主要原因,不少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无趣,实用性不大。而认可“形势与政策”课内容权威、正确、有用的学生仅占16.4%,认为大多数内容不错的学生占35.4%,二者比例仅占51.8%。这说明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划性,教学内容时效性较差,与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生“教”与“学”的热情和兴趣,致使教学效果受到了负面影响。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方式,都是采用教师课堂讲解这一传统模式。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还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针对国情、社情、民意的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等诸多有效的教学方式还比较缺乏,使得教师的讲解缺乏客观事实依据的支撑,说服力不强,可信度不高。调查显示,79.8%的学生认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简单,教育资源利用不够。问及他们喜欢的教学方式,30.3%的学生喜欢外出参观考察,25.3%的学生喜欢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22.1%的学生喜欢听专家学者的报告会,20.6%的学生喜欢通过课堂了解国内外形势,另外还有1.7%的学生喜欢通过座谈会等方式接受形势教育。
“形势与政策”考核以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有的采用随堂考试,有的以学生做作业为主。就学生完成考核的方式来看,23.8%的学生借助课堂笔记完成考核,33.5%的学生通过拷贝教师课件完成,36.5%的学生选择上网查阅的方式完成考核,还有5%左右的学生承认直接抄袭同学试卷或作业。可见,现有的考核方式缺乏科学的定量标准,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同时也未能将“形势与政策”课灵活多样的教育功能全面体现出来,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当前高校的情况来看,承担“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专职教师较少,更多的教学任务普遍由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或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等兼职教师来承担。兼职教师一般学历偏低、年龄偏小、职称结构不合理,由于身兼数职,承担的工作任务较多,客观上造成他们没有过多的精力和时间钻研教学。加之一些高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视不够,兼职教师的培训还没有制度化、系统化、常规化,导致任课教师的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学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授课效果也就参差不齐。本次调查中,62.9%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能力一般,基本能讲清教学内容;而认为教师教学水平高、讲解精彩到位的仅占28.4%;还有8.7%的学生认为教师水平差,讲解枯燥无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使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规范化、制度化,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是基础和前提。思想认识的重视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任课教师的重视以及学生的重视。领导的重视不仅体现在理论认识上,还应该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比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使得高校各部门围绕“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各司其职、各尽其力[2]。任课教师的重视体现在要自觉加强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和分析上,加强对自身教学方法技巧的学习,狠抓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重视体现在充分认识学习这门课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上,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积极与教师交流沟通,参与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
“形势与政策”教育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时效性和灵活性,因此要紧密围绕教学目标,结合课程特点搭建多元化教学平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勤工助学、就业创业等紧密结合[3],在帮助学生掌握形势发展趋势、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同时,也推动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实现自身发展。第一,要科学选择教学资源,根据形势的动态变化,精心安排授课选题,既要抓住重大形势和重要国策,也要将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和科学分析方法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使得课程内容更加具有针对性。第二,要积极开展主题鲜明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企业、厂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4],让他们了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和成就,增强对形势与政策的感性认识,并力求使学生在感性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强理性认知水平和能力。
教学手段的运用与教学效果密切相关。要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就必须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一方面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和影视音像素材,丰富教学资源,拓展教学空间。可制作精美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组织学生观看大型纪录片、权威新闻时评等,配合理论知识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改革创新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学生参与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如案例教学、专题讨论、课堂辩论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搭建学习交流空间,及时共享教学资源。也可以通过BBS、QQ群、飞信、微信等方式与学生实现沟通,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帮助学生及时化解矛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要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开展调研、参观、考察等活动,将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增强实效性。
科学合理的考核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抓手。丰富完善考核方法,是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第一,要加强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督导。将其纳入学校教学督导的工作范畴,深入教学课堂,检查教学过程,了解教学情况,掌握学生状态,通报督导结果。这样可以规范本门课的教学程序,强化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加大专家对教师的指导力度,使“形势与政策”课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第二,围绕“形势与政策”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课堂成绩与课外成绩、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不要用单一的考核方式评价学生,应把考核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把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参与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情况结合起来予以综合评价。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分制教学管理,每学年考核不合格,应给予重新补考;补考仍然不合格,应予以重修处理;重修仍然不合格,一律给予不毕业处理,促使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本门课程的学习。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难度大,因此对教师的素质要求很高。教师既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丰富的多学科知识,又要熟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具备学生活动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5]。可见,注重学习,加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努力打造一支精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是改善教学质量的前提。大力强化专职教师队伍建设,需引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有高学历或双学位、事业心强,愿为“形势与政策”教学奉献的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课程改革、教学和科研诸方面的骨干作用。努力优化兼职教师队伍,要选留热爱“形势与政策”教学工作、思想素质好、有一定理论功底和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经验的、肯努力钻研、认真负责的优秀辅导员和政工干部兼课。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持续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帮助教师不断学习进步,使其以崇高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感染学生,引起共鸣,使学生真正“亲其师”、“信其道”、“受其教”。
[1] 李长春.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N].人民日报,2008-05-06.
[2] 高敏.探索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的新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53 -56.
[3] 徐曼.当代大学生关注的思想热点问题分析[J].前沿,2005(5):91-94.
[4] 周本贞,任祥,余冰释.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4.
[5] 王苏君.关于《马列文论》课程教学模式转型的探索[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