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 丽
(黑龙江科技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中外合作办学系由我国教育部门与外国教育部门依法在我国境内合作联办的,以我国公民为主要生源的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外合作办学主要是以培育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宗旨,其所培养的学生不但要具备专业特长,而且还要熟练精通一门外语,具备一定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以及国际交际能力。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国外教育部门的优秀教育资源,能够有效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中外合作办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出国门,接受国外原汁原味的各个门类专业课的教育,受此影响,在专科教育阶段,大部分合作高校均只是将大量的时间及精力用在学生的英语及专业课的学习以及其水平的提高上,没有能很好地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们愈来愈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受教育主体为90后学生,这是一群相对特殊的群体,绝大多数家庭条件比较充裕。在他们身上,既有着盲目追新求异的特性,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一旦缺乏对其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就极容易被西方负面文化所俘虏,因此,英语教师应当巧妙地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具体的教学之中,因势利导,以正确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积极鼓励广大学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身为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英语教员,应当时刻意识到,高校英语教学不单单只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而且也要在教学之中贯穿道德教育。为保证英语教学的完整性,以及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必须坚持三原则,即适度、引导和结合实际。[1]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英语知识及相关的西方文化知识,因此,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讲授的重点必然是课文的词句、语法及文章结构等。这就意味着,教学之中道德教育的贯穿不能冲淡教学的主旨,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及时事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适时适量合理地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而绝不能简单地把英语课堂变为纯粹的德育课堂,因此,适度应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道德教育渗透所应遵循的首要原则。
道德教育从来就不是盲目的,而总是针对一定的对象的,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必须从特定的教育群体出发,采取相应的教育手段,以确保教育的有效性。中外合作办学的广大学生绝大部分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有着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且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入道德教育时,应当注意巧妙引导,以让学生在不经意间逐步接受和认同正确的道德标准,而不能强制灌输,那样只会引发学生更加强烈的抵触情绪,进而导致道德教育的失败。
教育内容只有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道德教育也不例外,因此,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应切忌僵化的道德说教,而应将道德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学生一起探究相关道德问题,并在讨论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准。[2]说到底,只有结合实际的道德教育才是最为鲜活的道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讲解相关的教材内容外,教师还应当有意识地采取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道德教育。譬如,在解读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伟大的盖茨比》时,教师可以在拓展作品相关知识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展开一系列讨论:何为美国梦,爵士时代指哪个时期,其各有何特征和标志?作品主人公盖茨比的财富观、地位观以及爱情观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迪?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教师就可以在拓展作品相关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告诫学生应该怎样正确地看待财富、地位以及爱情,以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英语教学中,除了以教材为中心展开教学外,课外资料的补充,也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课外资料可以丰富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与能力,因此,在课外资料中渗透德育教学,也是中外合作办学英语德育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环。在补充课外资料时,教师可以调动一系列手段,在锻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适时恰当地渗透道德教育。譬如,为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原声电影《泰坦尼克号》。这是一部有关主人公尼克与露丝的凄美壮烈的爱情故事。观影结束后,当学生们还沉浸在影片动人的旋律之中时,教师就应抓住时机,适时地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影片所呈现的爱情婚姻观而言,中西方之间就存有明显的差异。在中国人眼里,婚姻是一件十分庄重严肃的大事,婚姻中的两个人一旦结合,无论爱与不爱,都不能轻言悔改,而应该矢志不渝,白头偕老,任何喜新厌旧抑或第三者插足,均将被人们所唾弃,但在西方人看来,婚姻则远没有如此神圣。西方人认为,婚姻纯系个人私事,每一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所钟爱的人并与之生活在一起,婚姻中的两个人一旦发觉现存婚姻是个错误,双方均有权重新做出选择;反之,强行维系一个不存在爱情的婚姻则是一件十分残忍的事情。因此,影片里的女主人公露丝毅然抛弃自己的未婚夫,勇敢地追求一见钟情的尼克,在西方人看来,这是值得歌颂的,但在东方人眼里,这却是十分不道德的。通过如此分析,既能巧妙地在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又能让学生意识到,面对西方文化,应该怎样正确地拿来。[3]
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课堂学习总是有限的,若想全面提升英语水平,仅仅依赖有限的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因此,课外学习与实践活动往往就成为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具有无法估量的意义。高校学生第二课堂一向丰富多彩,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而言,则更其丰富,诸如英语角、学生暑期国际夏令营、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演讲大赛、英语朗诵比赛、外籍教师英语系列讲座等等,无不可纳入其中。所有这些课外活动,都可以作为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切入点。教师可以在这一系列英语活动中,有机地融入道德教育,促使广大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做一个明德尚美,遵章守纪的人,做一个懂学习,会做事,易合作,懂得生存与发展并且可以适应社会变化的人,从而确立其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第二课堂中渗透道德教育,可以使英语学习与道德教育二者相得益彰。[4]
总而言之,养育德才兼备的人才,应是中外合作办学高校英语教学的真正使命,只有始终坚持这一点不动摇,才能确保我们的人才培养始终不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才能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够正确分析和解决其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复杂问题,即便在走出国门后,也绝不会迷失自我。
[1] 王黎生.中外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融合问题研究[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3).
[2] 杨磊.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与德育的有机融合[J].教师,2012(35).
[3] 夏曙光.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英语教学[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9).
[4] 邱德智.英语教学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