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涛 周 贺
(武汉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1)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力发展艺术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虽然10年前,国家教育部就发布了《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把艺术教育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但由于工科大学传统办学理念认识的根深蒂固,艺术教育发展缓慢。为了解工科大学艺术教育的现状,笔者走访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并进行调研,发现问题,挖掘原因,寻找对策,以使工科大学的艺术教育走向规范化、合理化,培养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
尽管湖北省工科院校的艺术教育在过去的10多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各高校逐步重视艺术教育的开展,增加艺术选修课的比重,加大艺术社团活动开展的力度等。但是,由于高校在艺术教育问题上主观认识的缺陷,造成了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短缺,师资匮乏,艺术教育教学不完备。可以说,艺术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工科大学的领导层主要由工科背景人士担任,同时受社会上“重理轻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旧有观念影响,导致在教学与培养模式上侧重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审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政策扶持、划拨经费、资料图书、培养师资上都倾向理工学科的发展,艺术课程被边缘化。以华中科技大学在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课课程为例,该校共有36个学院,只有新闻学院开设了《广告摄影与广告平面》、《新媒体视听节目制作》、《新闻摄影》、《表演基础》、《美术基础》六门艺术课程;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设《设计色彩》、《建筑设计》等10余门艺术课程;经济学院开设了《英美影视与文化》一门艺术课程。其余30多个理工科性质的学院艺术类课程开设门数为0。由此可见,艺术类课程开设的多寡与本院的专业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几个倾向文科方向的学院开设艺术课程,理工科专业不开设。
工科大学为了满足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需求,艺术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选修课上。2006年,教育部针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说明了艺术课程的性质和目标。据笔者在这几所高校的调查发现,教师普遍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工科教师由于自身专业背景,有的教师仍然认为艺术教育与理科课程教学无关;有的教师认为有些关系,但仅仅停留在文件理解的层面上,缺乏实际的理解。而从事艺术类课程的教师在教育部所要求开设的鉴赏类课程如《音乐鉴赏》、《美术鉴赏》、《戏剧鉴赏》、《书法鉴赏》等教学过程中,偏重艺术史论的讲解,对艺术流派现象的介绍流于表面,很少把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明白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学科之间的穿插联系不够,导致学生对艺术教育理解的片面,如同嚼蜡。更有甚者,采取降低难度的方式来开展工科学生的艺术教育,传授一些浅显的艺术技能,用专业技能训练来代替“美育”,歪曲了艺术教育的性质和目的,艺术教育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
工科大学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认识,由于局限于本学科范围内,缺乏对跨学科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艺术教育课程就是完成学分,学习艺术课程不能对本专业有“立竿见影”作用的功利化想法普遍存在。笔者以武汉某大学2011级选修课停课的课程为例,2011级选修课共27门次的课程停开,其中停开的文化艺术类课程24门次,占到89%,其中,艺术类课程为10门次。停开的原因除《书法鉴赏》因老师工作调动原因而停开,其他均为选课人数不足。从停课的情况不难看出,工科学生普遍缺乏对文化艺术类课程的兴趣,在选修课的选择上,也偏向与理工科挂钩,这样学生比较容易拿到学分,就算是选择艺术类的选修课也会依据往届前辈的介绍,哪一门课考试容易就选哪一门课,而尽量回避自己不太熟悉的课程。这样,跨学科选修课开设的意义就形同虚设,学生在艺术教育这部分的学习得不到保证,从而导致学生艺术素质的普遍缺乏。
充足的师资是艺术教育的前提,是艺术教育开展的基本条件。依据2006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1.5%~2.0%”。[1]尽管国家对相关师资的比例做出了详细的要求,但我省工科高校难以达标。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高校艺术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比例多在0.1%以下,清华大学的比例为0.1%,而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比例高达0.43%,[2]我国工科大学与国际一流大学的差距很大,师资的匮乏是我国工科院校艺术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另外,师资的质量也有待提高。艺术教育课程是素质教育实施的载体,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具有专业素质的同时,对跨学科知识具有一定认识的教师才能承担艺术教育课程。我省工科高校都设了人文艺术类的学院或研究机构,据调查显示,艺术教育课程师资的主要来源是人文和艺术类学院的专职教师,还有学术讲座、短期课程等外聘专家,这些都是在自身艺术专业有所建树和成就的人员,但相当一部分教师其实缺乏跨学科教学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不明显。
完善的、有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是艺术教育的基本保障。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的音乐课程有特色,在学分上加强艺术课程的比重,规定必须修满32个学分,给学生一个持续的学习,同时学院开展的校园活动,包括艺术节、专业比赛等都围绕音乐展开,在理工校园内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有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麻省理工培养的学生艺术素养很高,成为竞争力强、能适应社会变化、解决职业中遇到各种问题、广博而又专深的各行各业的领袖。我省工科高校没有形成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与国际上的高校还有很大的距离。
进一步提高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是首要任务和关键,广大的师生都应该认识到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素养,提高学生跨学科解决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同时也认识到艺术教育的作用不会是立竿见影,而是潜移默化的熏陶,艺术教育对于综合人才的培养是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
世界上先进的艺术教育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多组织和开展教师出国学习和邀请国外专家学术讲座的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对于优秀教师给予更多的奖励,提高艺术课程教师的地位。加大对艺术教育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完善艺术教育的基本硬件条件,如琴房、专业绘画教室、雕塑室、表演室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修建艺术馆,形成一定的艺术品收藏规模,开设常设的艺术展览等。要有统一的教学实践规划,根据各校的办学特点,逐步寻找和完善具有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
[1]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Z].2006-03-08.
[2]程征明.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