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2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是一门着眼于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择业观、法制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前,“基础”课教学中大都采用说教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影视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学者布鲁纳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指的是在课堂上通过对典型的能给人启迪的问题或案例的分析和探讨,寻求问题的解决的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1]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把;布鲁纳的问题探究式引入“基础”课教学领域,结合“基础”课的课程特点和教学实践,对这一教学方法进行了丰富和拓展,得到了一些新的体会与思路。
相对其他课程而言,“基础”课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这种倾向性难以通过直观的形象进行教学理念的渗透,也不能用强制方式把教学内容嵌入学生头脑,必须经过学生的内化,如何才能实现内化呢?通过学生对“问题”自主探究是实现内化的良好途径。在“基础”课教学中往往出现“知”、“信”、“行”三者脱节,学生“知”了不一定“信”、“信”了不一定“行”,甚至有可能出现知与信、信与行、行与知在方向上完全相反。通过问题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学到在解决问题中掌握政治理论知识,养成注重实践的科学态度,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
传统的“基础”课教学要求学生聆听教师讲授的内容,这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是高校“基础”课不受学生欢迎的原因之一。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引入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这些情境往往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能把学生吸引到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学生凭借自身知识和经验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思考或合作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探究问题过程中体验了知识的产生过程,感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探究结果的成功会使学生感到满足和兴奋,并对“基础”课的学习产生稳定而持久得兴趣,这对于改变学生对“基础”课的态度有良好的效果。2011年12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68%的学生认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最好,22%的学生认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较好。显然,在“基础”课中运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还是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同。
目前高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除“基础”课外,还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与其他三门课程相比,“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从教材内容来看,其他三门政治课主要是政治理论性的教育,而“基础”课侧重于对大学生进行人生教育。“基础”课主要授课内容包括:适应大学生活新阶段、继承爱国传统、新时期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大学生的就业观、大学生的爱情观、了解我国法律实体制度等。
由于“基础”课所讲授内容都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回答教师预设问题前,很多学生会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提前积极地查阅资料,对于有些需要实证分析的问题,学生也会为获得第一手资料而设计社会调查问卷表并向其他班级、院系发放进行调查。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中,大学生通过扮演角色,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教师预设的问题,既拓展学生知识领域,又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现实生活是学生问题的根源,“基础”课正是围绕着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问题而展开的。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案例创设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个人经验、价值观进行判断与解决问题,使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矛盾或困惑能够自我解决。情境的创设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语言文字创设情境。这是最简便的方式,通过教师语言表达提问问题。如绪论第一节《适应人生新阶段》教师所设置问题是:告别中学时代,迈进大学校门,人生的历程翻开了新的一页,人生的道路跨入新的阶段。面对人生新阶段,大学新生应如何完成从中学生向大学生身份的转变?
摄像展示情境。教师利用摄像器将发生在校园或社会的真实生活拍摄下来,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将生活中真实的故事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拍摄出来,展示情境。如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教师拍摄在校大学生恋爱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谈谈对“不恋爱就不是真正的大学”观点的理解。
影视创设情境。播放一段或多段视频资料,视频内容可选自电视或网络的某个栏目,它讲述一段完整故事或描述某社会事件。视频的主题要求具有内在的张力,而且紧扣教材内容。第七章《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和第八章《了解法律制度自觉遵守法律》教师较多引用《与法同行》、《今日说法》、《法律讲堂》等栏目中的一些经典案例。视频观看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8分钟之内,观看完视频,由教师针对事件提出假设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道德或法律基础知识,并根据学生的观察对视频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而得出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建议。
教师创设情境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从事相应的智力活动。由于所创设的情境是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要求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时,学生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和解决问题的责任感,必然对问题进行积极探究。学生参与活动可以采取讨论或表演等形式,就一个或多个问题各抒己见,探讨议论甚至争论,最后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教师播放一段视频:2005年9月在新生报到的第二天晚上,北京大学管理学院张维迎副院长宴请14位大一新生共进晚餐,告诉他们来到北京大学要学会归零,学会欣赏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因为这14位学生是当年各省高考的文科状元。看完视频后,讨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问题,通过学生的积极讨论,发现大学新生难以适应新阶段的原因主要如下:其一是自我地位的改变导致评价失调。部分学生由高中阶段的佼佼者转为大学阶段的平凡者,一时时间学生难以调整自我,出现自我评价失调,过于自信或盲目失去信心。其二是理想现实差异导致失望迷惘。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把大学生活想得过于完美,于是到大学后就感到差距,总感觉大学不是理想中的大学,很难适应新的大学生活。其三是人际适应不良导致孤独压抑。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语言交流等可能存在差异,致使部分同学存在人际关系失调,出现人际关系紧张。
总结问题是问题教学法的最后一步。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整个谈论过程给与恰当的总结和评价。在总结时,除了肯定正确的认识,理清有争议问题的本质,还应提出一些衔接上下的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为下次讨论做好准备。
如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秩序》教师引用2011年发生广东的“小悦悦”事件,学生分别从自身的理论知识和价值观念对事件进行剖析,教师在学生讨论之后,对学生观点进行总结。告诉他们:小悦悦事件不能仅仅说是众人冷酷无情,或道德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景时,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那么他会清醒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与帮助;如果有许多人在场,帮助求救者的责任就有在场的人共同分担,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经过教师总结可使学生对问题能有更科学的认识,澄清模糊观点,不断提升他们的判断力,从而使其在现实生活中若遇到类似的情景知道如何去判断和处理。
首先,问题选择要恰当。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问题的选择是非常关键的,并非任何问题都适合在课堂上讨论。探究式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师在授课前要精心设计提问的内容与形式,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而且要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师要认真准备课堂提问问题,使提问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能有助于快速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基础”课问题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绪论》问题是:2009年9月7日华中师范大学新生报到当日校方免费开放体育馆,为陪同新生报到的父母提供住宿,结合该事件谈大学新阶段如何适应新生活;《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 树立崇高信念》问题是:有人说当代大学生是“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教养,有欲望没理想,有青春没热血”的大学生真得是如此丑陋吗;《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问题是:“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谈构建良好人际关系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社会秩序》问题是:1910年美国学者罗斯提出“不重视道德对中国而言富裕也是灾难”谈维护良好公共秩序的重要性;《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问题是:怎么看待“宁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骑在单车上笑”的爱情观;《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问题是:2007年11月北京朝阳某医院,产妇李丽云因丈夫肖某未及时在手术书上签字,最终导致难产的妻子连同腹中足月的胎儿在医疗设施齐全的医院双双送命的悲剧,谈我国医疗纠纷中的法律侵权问题等。
其次,防止冷场。因为大学生的人生阅历不够丰富,知识面比较狭窄,如果临时把讨论话题给学生他们临时发挥可能会导致冷场,因为没有事先准备学生不敢大胆发言。教师可以试着把问题提前告诉学生,让学生事先收集资料。这样不但使讨论的内容更加丰富,而且学生在准备资料过程中拓展知识领域。为防止冷场,可以事先安排好发言的学生。因为有些学生虽很想发言,但是个别胆怯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不敢表达自己,如果有同学先发言,这样的学生也会慢慢上台发言。同时,对于一些不经常参与的同学,教师应必须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的鼓励性词语,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对于学生的答案,教师应善于倾听,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热爱。教师要倾听并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富有价值,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要体验学生的情趣。
最后,多种教学法有机统一。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虽受到大部分学生的认可,但该教学法也有其局限性:其一课时有限。目前,“基础”课学生直接面授时是36学时,每星期一次课,一次2课时,如果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采取问题探究式教学法必然会占用过多的时间影响正常书本内容的讲授。其二是学生数量大。问题教学法实行的班级人数不宜过多,人数多了,教学效果不好,但“基础”课普遍是大班上课,每班级的学生数基本上是120人左右,教师很难做到及时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问题回答。因此,“基础”课中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虽可行,但不是唯一的教学法,而只是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有益补充。只有各种教学法有机统一相互补充,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 王升.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62.
[2] 郑景光.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讨论式教学探讨[J].延边党校党报,2010,(4).
[3] 恰瑞罗特.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83.
[4] 陈丽晶.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随堂反馈考核方法的探讨[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