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残疾学生职业教育体系建立与研究

2013-08-15 00:50王丹凤姚文婷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残疾职业学校

王丹凤,姚文婷

(长春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长春 130022)

残疾学生职业教育是培养残疾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学生生活质量,实现“残而有为、自食其力”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使残疾学生实现“回归主流、融入社会”理想目标的重要渠道。我国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学校受经费、场地、设备、教材、师资等条件限制,制约着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提升。因此,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应当积极应对,分析形势,正确决策。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必须立足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和技能化的职业教育需求,在创新教育理念下进行特殊教育建设,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建立和研究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切实为学生就业提供技术保障,畅通就业渠道。

1 研究内容

1.1 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残疾学生职业教育教学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单一的专业培养方式不能满足残疾学生学习与就业的需要,应根据新形势,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体系是教师所面临的新问题。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学习借鉴他人经验,结合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的现状,探索符合实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残疾学生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从课堂教学体系、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加强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研究,最后进行归纳、整理形成新的教育体系。

1.2 优化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的课程体系

每个学校都把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但在新形势下,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如何具有积极健康的职业道德是学校教育的首肯,为此我们把教育中学习如何学习技能和做人结合起来,培养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能人才。以如果(来校学习什么?在校期间学什么?毕业后离校干什么?)教育为出发点,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相结合,管理与服务相结合,面向残疾学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在如何设置课程体系中,注重开设面向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培养这些学生对所从事专业的兴趣、完成所从事工作的能力、职业操守和职业心理;以开展多种多样的学生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遵守各项考试纪律、同学间交往要言而有信等为题材,教育残疾学生以信为本、以诚待人。

(2)专门开设《就业指导》课。开设《就业指导》课可以弥补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有利于补偿残疾学生缺陷,以便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顺利就业。

(3)开设相关的法律法规课程。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学生来讲,他们对于法律的认知并运用法律来捍卫自己的利益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在原有的基础上增添了残疾人保护法、劳动法等课程的教学,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1.3 坚持科学定位,合理设置专业

做大做强残疾人职业教育,一个根本性制约的问题是学生数少,学生的差异性却很大,如果按照普通职业学校那样,全班学一个专业,那对于有些残疾学生而言就很茫然。所以我们要打破常规专业设置界限,培养复合型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增加可让残疾学生自由选择的短期实用培训课程。应该加大职业教育中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的力度,允许这些学生选择相应专业的自由度。同时,在推动第二学历制度的基础上,学校应多开设短期技能培训班,以方便学生在就业环境比较严峻时,有更多的就业选择机会。

1.4 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

职业教育的教材局限性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尤其是适合残疾学生职业技能的教材更是匮乏,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使用自学考试的教材,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往往会产生学生接受不了的现象,很多抽象知识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因此,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以校本教材开发研究为契机,对教材进行改革,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学校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可能从事的职业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我们从学生就业需要出发,选教适合残疾学生学习的教材。

2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多年来,学校一直沿着“校内固定式”模式进行教学,但随着经济运行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增加和繁荣,“校内固定式”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残疾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和产业化的职业教育需求。依据我国现有行政管理机制和财政划拨政策,特殊教育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配置均不可能满足职业教育专业设备需求。面对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与学校现实条件的差异和矛盾,校企联办职业教育便因“需”而生。

(1)强化残疾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以特殊教育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为基础,严格考试考核,注重课程管理,确保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范管理,较好地满足于特殊教育专业校内实践教学的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尽可能做到真正把学校设在工厂里、设在车间里。这样,残疾学生掌握前沿的理论知识,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积累实践经验,为将来深入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实施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最终结果是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而校企合作是解决残疾学生由理论知识到实践的最好途径,这样既能解决学校受师资、场地、材料等因素制约不能让学生有过多机会实践操作的问题,又为企业在使用新工人前要进行培训而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的问题,可谓“双赢”。实施“订单培养模式”,则更加直接地为企业解决招工难,上岗难的问题。

(3)建立学生就业跟踪辅导室。在大量的调查走访中发现,很多残疾毕业学生经常更换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造成的,很多用人单位也常和我们反馈毕业生工作情况,他们发现这些特殊的毕业生,突显出与实际工作不相适应的现象,但企业还无法与他们沟通,而这些毕业生也因为自己的很多想法得不到用工部门的理解,又显得痛苦和无奈。这些问题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心理辅导体系是否和我们的学生的发展而发展呢。所以,作为特殊教育来说,不但要做好残疾学生在校期间的心理辅导,更重要的是还要建立校外心理跟踪辅导站。聘请校外心理学辅导员定期到企业听取毕业生和企业管理人员的想法,把员工的心理情况及时反馈给企业,通过沟通也把企业的一些管理和技术方面的要求转达给毕业生。

3 创新教育理念下的特殊教育学校建设

我们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残疾学生素质教育,努力构建新型教育模式,为培养创新型残疾毕业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这种崭新的特殊教育理念是在学校环境中,由特殊教育教师通过创新型教学方法培养出具备创新素质学生的过程。

(1)构建创新型特殊教育学校环境。创新教育代表着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外延较宽,包括对残疾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产生积极影响的各种因素,包括学校管理、文化景观、校园环境、班级气氛及教学评估等方面。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会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在此环境下的教育也必然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同样,在一个创新型思维主导的校园文化体系中,学生的思维模式也会受到不知不觉的影响,教育的成功之处在于能够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教育的成果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2)培养创新型特殊教育教师。特别要重视教师本身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没有创造力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本身的个性特征对这种转化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促进残疾学生能力潜在性向现实性转化;研究发现,教师的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创造性的思维可以直接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学效果也是无法比拟的。

4 发展多种教育模式

(1)坚持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法。集体教育就是对残疾学生就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就业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集中教育。个别教育就是针对不同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就业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既有各自的优点,通过集体教育能够解决大多数残疾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就业共性问题,具有覆盖面广的优点;通过个别教育能够针对不同残疾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不同就业问题对症下药,具有针对性强的优点。因此,残疾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要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取长补短。

(2)坚持毕业教育与日常教育相结合。日常教育就是从学生入学开始就把残疾学生就业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渗透到社会实践中,以形成良好的就业教育氛围。毕业教育就是残疾学生毕业时进行的就业教育,帮助学生熟悉就业形势,了解最新就业政策,解答就业过程中所出现的困惑,科学合理地进行就业定位。日常教育与毕业教育既有各自的特点,通过日常教育可以把残疾学生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通过毕业教育可以使残疾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形势和调整就业目标。

(3)坚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方法。要实现残疾学生就业指导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优化,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衔接的“教育链”,从而实现残疾学生就业指导中教育的最大聚合力。首先,残疾学生家庭要发挥作用。父母要放低对子女的要求,减轻子女的就业压力,帮助子女认清就业形势,使子女能够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就业择业,从而做好充分的就业思想准备,以迎接激烈的就业竞争。其次,社会要营造良好就业氛围。社会要为残疾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建立健全就业体制与机制,治理用人单位选择人才中过多的人为限制,坚持任人唯贤的标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使残疾学生能够真正公平公正地参与就业竞争。最后,学校要发挥关键作用。学校要为残疾学生提供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指导,及时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残疾学生解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就业问题和就业思想困惑,增强残疾学生就业心理承受能力。

通过几年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和对残疾学生职业教育课题调查研究,我们形成了完整的残疾学生职业教育体系。但是我们应当看到,对残疾学生职业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还远没有达到社会的需求,以后的路任重而道远。本课题研究还只是初探,成果很不成熟,需要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继续努力,使之成果不断完善和提高。

[1]甘昭良,方向阳.残疾人职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研究,2009(7):22-25.

[2]张韦韦.关爱特殊人群: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7(7):83-84.

[3]杨伟国,代懋.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与支持[J].教学与研究,2008(3):47-51.

[4]王莹.论残疾人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10):82-88.

猜你喜欢
残疾职业学校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学校推介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多方联手为残疾青年办实事
一个倾情帮教的残疾老人
四位老人与一个残疾少年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