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梅,李显宁,王 娟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河北承德067000)
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圣经文化教学的尝试
董 梅,李显宁,王 娟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河北承德067000)
圣经文化是西方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解圣经文化对理解和掌握英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培养学生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为出发点,探索专科英语教学中导入圣经文化教学的的途径及手段。
圣经文化;英语教学;跨文化语言交际
《圣经》是一部记载古代亚、欧、非一些国家政、经济、文化民俗等诸多方面的典籍,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史学百科、文学巨著、语言宝库[1]。曾被联合国誉为最有影响力的著作。长期以来,西方社会中的政治体制、文学创作、乃至风俗习惯都受其影响,因而被视为西方精神文明的支柱。如果对这一特定的文化系统没有相应的认识和了解,将会影响对其语言的深入理解和恰当运用。
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专科英语教学要使学生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语和书面交流。《要求》在教学建议中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培训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本着《要求》的精神我们努力探索培养学生跨语言交际能力的途径,提出了在专科英语教学中适度引入圣经文化学习,以及从了解《圣经》对英语文化的影响入手导入圣经文化教学的尝试。
刘润清说:“不涉及文化的语言教学必定是苍白的、枯燥的、不受欢迎的。”[2]《圣经》不仅奠定了现代英语的基础,而且为英语表达输入了新鲜血液。英语的格言和典故,大多借助《圣经》人物故事,以古喻今,以人喻义,以事喻理,因而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交际[3]。不了解《圣经》中故事典故,就可能会碰到语言理解上的障碍,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谚语与典故比比皆是。例如:
《实用英语综合教程II》第一单元Text B Will Daily Newspapers Disappear一文中写到In my opinion,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Because of the internet,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news certainly has become an“instant access”commodity.此句翻译是“我认为报纸厄运临头的征兆已经出现。因为有了互联网,国内国外新闻已成为即时可得的商品”。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这句话的翻译很是困惑。于是我们在教学中有意加注了the writing is on the wall的出处解释。Writing is on the wall,handwriting on the wall or finger on the wall墙上手书的字,这条习语比喻“灾祸即将到来的迹象征兆”,源出《旧约,但以理书》第5章(5,Danel,old testament.)。巴比伦王拿不高(Nebuchadnezzar)的儿子伯莎萨(Belshazzar)在宫中大宴群臣及自己的妻妾,把他父亲从耶路撒冷圣城掠夺来的金银器皿拿来宴饮,边饮酒边赞赏自己用金银铜铁木石制作的神像,忽然空中出现一只手在宫中墙上写下一行字,却无人认识,太后向国王推荐了犹太先知但以理,但以理解释说“由于一直忽视神的存在,巴比伦要灭亡,伯莎萨将被杀。”果然当晚国王毙命,国家沦亡。
加入圣经源点知识与内容讲解,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使学生可以通过意义记忆法加深对习语、典故词汇与言语的记忆,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英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这样英语语言学习与英语文化学习相得益彰,共同进步。
华盛顿曾说过:没有上帝和圣经,我们无法管理这个世界。“We can not manage the world without God and Bible.”在西方,上至总统下至贫民百姓,《圣经》在他们的人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总统就职宣誓时手放在《圣经》上面,普通百姓在吃饭前要默念经文感谢主赐予他们食物。婚礼上新人们要诵读经文,葬礼上牧师用经文让死者安息。人们每天道别时说good-bye一词源于God be with you.。Holiday假日一词源于holy-day。听到别人打喷嚏时人们会说God bless you.。当人们从紧张、焦急或者压力下解脱出来时会脱口而出Thank God[4]。《圣经》与西方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教学中要对教材中出现的圣经文化元素加以重视,引导学生既注意文化层面的知识理解,又要引导学生对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予以重视。
《实用英语综合教程II》第三单元Text B The Interview一文中在给面试者的忠告中写到:At the same time check the times of buses and ferries so that you are sure to arrive on time.“要查清楚你所坐班车和轮船的时间以确保你能按时到达面试地点”。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这一文化现象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时间取向。在圣经中耶稣告诉众人:“天国是在你们料想不到的时候来临的”,所以时间对西方人来说是极其残酷的,守时被西方人普遍视为做人最起码的品质。“Punctuality is the soul of business”,严守时间是做事的根本。了解了西方人珍惜时间的缘由也就不难理解西方人特别关注守时的原因。
《新视野英语教程I》第七单元Testing Your Ears的Task 3有这样一段对话;
Priest:John White,do you take Helen Kennedy to be your lawfully wedded wife?
John:Yes,I do.
Priest:Helen Kennedy,do you take John White to be your lawfully wedded husband?
Helen:Yes,I do.
John and Helen:For better,for worse,for richer,for poorer,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till death do we part.
Priest:The rings,please...I now pronounce you husband and wife.
这是一段在教堂举办婚礼的片段。教堂婚礼这一风俗习惯源于《创世纪》第二章第22节,上帝见证亚当和夏娃的婚礼。教师讲解这一风俗习惯的缘由后在有针对性提出思考问题;如:为什么大多数西方人选择在教堂举办婚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西方人的教堂情节。因为,在西方大多数人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在过去,婴儿出生要送到教堂接受洗礼,很多人周末去教堂做礼拜或去教堂服务,大多数人的婚礼选择在教堂里举行,并且选择百年后葬在教堂周围,甚至把棺木放置到教堂里。只有了解教堂在西方人心中地位,学生才会真正懂得西方人的教堂情节,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客观看待中国年轻人选择在教堂举行婚礼的现象。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搜集整理教堂婚礼流程,让学生对整个教堂婚礼有较全面的了解,然后进行分组对话表演。学生对此话题兴趣浓厚,情景对话表演参与度极高,教学效果显著。
在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圣经文化的风俗和习惯,从而了解圣经文化下人们的生活模式。使学生审视圣经文化及其影响,以便更好的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文化心理构成,已达到尊重彼此的文化,成功地进行就文化交流的目的。
“阅读中外经典,通识人类文化”是大学通识教育的指导思想。根据“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的基本原则,英语学习要先听,后说,再读写。习得,有一个情感过滤原则,越感兴趣,效果越好,学习的愿望越强烈,效果也越好。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自选他们感兴趣的英文歌曲,英文原版电影及文学作品节选进行学习,目的是以兴趣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听力和阅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直观的了解圣经文化对西方人们生活品质、价值观和道德观等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了解圣经文化,从而理解西方社会的历史、政治、文学、艺术之圣经底蕴,培养学生与西方人士进行文化交流的能力。《平安夜》Silent Night是学生最喜欢的英文歌曲之一。首先,我们让学生了解平安夜(Christmas Eve)的来历。1818年12月23日在奥地利的一个小镇上乡村牧师摩尔发现教堂里管风琴的管子被老鼠咬坏了,没有风琴怎么庆祝圣诞呢?摩尔想起《路加福音》记载着耶稣降生时,天使向伯利恒郊外的牧羊人报佳音后,高唱颂歌:“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他根据这两句经文写成一首赞美诗取名《平安夜》”。他请教堂风琴演奏员葛路伯谱曲,第二天12个儿童在教堂里演唱了这首新歌大受欢迎,歌词的第一句就是“平安夜”,歌名因此也叫《平安夜》,从此,每年12月24日夜就得名“平安夜”。现在这首美妙的歌曲已成为全世界人民平安夜最喜欢演唱的曲目之一。然后,再让学生学唱这首歌曲,并在圣诞节晚会上演唱,不仅避免了以往学歌曲记不住歌词的现象。而且通过学唱英文歌曲还能了解西方宗教传统节日习俗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情感水平和认知水平。
北京大学刘意青教授指出:几乎所有西方文学作品,都渗透着基督教或《圣经》的影响,即使没有明显取用其内容和人物的名字,它们也渗透着基督教的善恶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肖申克的就赎》是一部英文经典影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从思想上都堪称佳作,因此让学生在练听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其中的文化价值是我们的目的,在这部影片中圣经人物故事和典故贯穿始终。观影后我们组织学生进行作品赏析,西方人的人性取向(human nature orientation)里有原罪说的观点:人性虽然是恶的,但却是可以救药的,所以西方人才不断地忏悔自己的言行,不断改变罪的本性,努力超越现世,奋起变化。影片中主人公安迪在肖申克冤屈20年之久,但他觉得妻子的死与他有间接的责任,所以他感到内疚,没有抱怨命运对他的不公。另一方面他又在狱中竭尽全力地与监狱中恶势力抗争,通过自己的行动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而且深深影响了在肖申克的其他人,影片在阐述安迪反抗的过程时用了宗教性很强的词语redemption救赎。《旧约以赛亚书》中说“锡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赎,其中归正的人必因公义得蒙救赎。但悖逆的和犯罪的必同败之;离弃耶和华的必致消亡”此片是对个体救赎,群体救赎的宗教式的反思。弘扬了圣经中提倡的强者自救,圣者渡人(It takes a strong man to save himself and a great man to save others)的思想。
海明威说:“我是靠阅读圣经学习写作的。主要是《旧约》全书。”在海明威的作品中都有着圣经文化深深的烙印。如:《太阳照常升起》其题目便是摘自《旧约全书 传道书》第一章第五节的第一句话。借用Kluckhohn和Strodtbeck夫妇分析文化模式的五种取向,《老人与海》则反映了西方的人和自然的关系取向;上帝创造万物决定了西方文化中天人相分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取向,同时上帝赋予人类掌管这个世界的权利。因此人与自然相分对立,而人处在支配和改造自然的位置。在《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濒临绝境却靠着坚强的意志降服了体积巨大的马林鱼并在鲨鱼的袭扰下终于将被鲨鱼吃得只剩骨架的鱼带回海岸。作者让我们体会人与自然的观念并启示我们:自然法则是人类不可抗拒的,面对不能征服的大自然,人类可以利用和改造它,最终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同时表现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的气概。
英国著名学者马修·阿诺德指出:学习《圣经》并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读圣经,而是对圣经进行文化和文学上的阐释.英语教学中融入圣经文化的目的并不是仅局限于语言层面,更多的是一种跨文化的解读。因此教学要注重以圣经文化的宽广视角覆盖语言学习、文学欣赏和文化比较三个层次。
语言文化关系密切,英语学习离不开文化教学。在西方占有绝对主流的圣经文化是英语教学不能忽视的部分。著名丹麦语言学家Jesperson在《英语的发展和结构》中强调“宗教对英语的影响不可低估”,作为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当重视教材中所涉及的圣经典故、习语和谚语等知识源点讲解,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电影及文学作品欣赏使学生加深对圣经文化知识的认识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
[1]姚介厚.西欧文明[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2]赵冬云.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两个误区[J].天津外语学院学报,2004(11):73-75.
[3]曹青.宗教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4]张蓓.关于英汉典故翻译中的宗教文化问题[J].现代外语1994(1):52-54.
Bible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DONG Mei,LI Xian-ning,WANG Ju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Tourism,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Chengde 067000,Hebei,China)
Biblical cul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western culture.Knowing the bible culture plays a huge role in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English.In order to develop the students’abilities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the paper probes the ways and methods of Bible cultur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Bible culture;English teaching;interculture language communication
H319
B
1008-9446(2013)05-0054-03
2013-07-04
董梅(1963-),女,上海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外语与旅游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教学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