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研究述评

2013-08-15 00:50明月熙
长春大学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侯方域商丘树林

明月熙

(贵州大学 人文学院,贵阳 550025)

侯方域(1618-1654),字朝宗,河南归德府(商丘)人,是明末“复社四公子”之一,在明末清初的士林中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侯方域在有明一代,虽科试不利,未入仕途,却多次以生员身份参加复社后期的政治活动,其父兄等亲人亦深陷朝内党争,故其37年的短暂人生,完整地经历了明清鼎革的政治风云与历史变迁。在入清后,侯方域与魏禧、汪琬并称为“清初散文三大家”,但因其所撰《四忆堂诗集》和《壮悔堂文集》中含有浓厚胜国遗民的情怀及反清复明的思想而在乾隆时期遭到毁禁,而世人对于侯方域文学作品的关注也就此逐渐沉寂。

由于曾经参加顺治八年乡试、献计剿灭榆园军,世人对侯方域的“变节”行为颇多诟病,再加上《桃花扇》艺术形象的深入人心,从上世纪初到80年代,学界对于侯方域的研究极为薄弱。特别是在60年代,戏剧《桃花扇》的屡次改编和演出,更是引发了人们对于侯方域道德批判的热潮。这种带有阶级批判意味和政治宣传作用的议论,不仅忽略了文学批评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对于侯方域的生平概况、思想心态、诗文创作等内容更是难以进行深入研究和公正评价。80年代以后,随着清人别集的整理出版,文化批评逐渐脱离了政治色彩,回归文学本身,对于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对其诗文作品的探讨也渐趋细化。而王树林、何法周整理的《侯方域集校笺》[1]、《侯方域诗集校笺》[2]的相继问世,学界对侯方域的关注也逐渐增加,很多单篇论文陆续发表。就研究现状而言,主要集中在对其生平事迹和作品流传的考订辨正,人格心态的深入发掘及其诗文创作的考察评述等三个方面。

1 生平考辨与作品整理

目前,王树林、扈耕田等前辈学者在这一方面有较重要的研究成果。王树林[3]较早对侯方域生平事迹进行细致研究,考证了侯方域参加雪苑社的时间、南京应试及返里的时间,还对侯方域遭遇的党祸及顺治八年的乡试问题提出新见。而扈耕田《侯方域反阉党阮大铖事迹考实》[4]则考证了侯方域是否参与起草《留都防乱公揭》以及观剧骂座两起事件,推定侯氏并未直接参与公揭起草,但对公揭发布起了重要作用,而观剧骂座一事,则与其无关。之后扈耕田[5]又就王树林《侯方域集校笺》中的未尽之处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侯氏诗文系年与年谱均存有值得商榷之处,详细考证了侯方域重修雪苑社及末年南游归里的时间,并重新阐释了“壮悔”含义,认为这是侯氏晚年对人生的反省与感悟,并非前人所说因参加乡试而壮年有悔。此外,扈耕田[6]还对雪苑社是否加入复社进行了考辨,从而确证了雪苑社为复社的北方分社。沈潜[7]也细致地考察了侯方域与雪苑诸子的交游和诗文唱酬等问题。李金松、殷金明的《侯方域〈与阮光禄书〉写作时间辨》[8]则根据周亮工《赖古堂集》中的《与吴冠五》一文,另参考侯方域前后期创作风格的差异,考证了《与阮光禄书》应作于阮大铖死后,否定了作于崇祯“癸未”年间的旧说,文章论点新颖,但论证过程不够严密。

此外,王树林《侯方域著述版本考》[9]、《略谈侯方域著作的散佚问题》等文对侯氏著作各种版本的流传、优劣及作品的散佚情况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谢桂荣、吴玲《侯方域年谱简编》[10]在前人所撰的侯方域传记和年谱的基础上,结合侯方域各个时期的重要诗文,对其一生经历作了详细的梳理,兼具了年谱与诗文系年的功能,这对以后的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该年谱又收录于《侯方域集校笺》附录中。另外,王雨霖[11]通过再三比对《江汉文集》与《壮悔堂文集》二书的具体篇章、名目、内容,发现钞本有大量篡改、删除和笔误等问题,认为《江汉文集》实为后人篡改《壮悔堂文集》的伪书。王雨霖认为该书作伪的意图不仅是因为《壮悔堂文集》在乾隆年间曾遭毁禁,改头换面后便于推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迎合当时收藏家和书商猎奇屯宝的心理,从而牟利。王雨霖虽未发掘出《壮悔堂文集》更完整的善本,但其考证工作不仅辨伪存真,确定了《江汉文集》的伪书性质,避免将书中作品张冠李戴,错误使用,同时还指出《壮悔堂文集》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存在的可能性,对于考察在乾隆时期遭毁禁后遗漏或增加的作品很有帮助。

2 心态辨析与人格评价

卞孝萱先生《侯方域与壮悔堂》[12]一文可谓是这类论文的开山之作。文章通过对侯方域诗文文本的考证分析,以及结合他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揭示了侯方域入清后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以及“悔”、“忆”心态的复杂内涵。这明显可以看出学界研究侧重的转向,不再只是单纯的考证或是赏析,而引入了社会文化心理分析,关注侯方域这类士大夫的心灵困境和人格精神。

侯方域参加顺治八年乡试一事,世人往往褒贬不一。王凯符[13]认为侯氏参加乡试是被迫无奈之举,他从侯方域生平行事剖析其内在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并且对60年代的道德批判热潮进行反驳。另外,张永芳的《试论侯方域》[14],何法周、谢桂荣的《侯方域生平思想考辨——论侯方域的“变节”问题》[15],夏维中的《侯方域晚年心境考略》[16]和王树林的《侯方域民族气节重议》[17]等文也对侯氏持理解和同情态度。其中王树林的观点较有代表性。他认为,侯方域在晚明一直科试不利,仅为一介布衣,因此他参加清廷科试,并不存在“变节”的道德背叛。况且当时侯氏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为保全父亲而被迫应举,以未完卷的方式拒绝与清朝合作,之后不到3年即抑郁而死。王树林先生认为,不能囿于封建道德的标准,以“忠君”、忠于一姓王朝、大汉族主义等狭隘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作为审视古人的尺度,也不能将上世纪普遍采用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评定前人的道德属性。

但扈耕田《侯方域晚年心态与顺治八年乡试》[18]、黄玉琰《侯方域的早期人格精神》[19]认为侯方域参加顺治八年乡试是自愿行为,而非被迫。扈文认为,侯方域晚年尽管在仕与隐、明与清之间犹豫不定、矛盾痛苦,但从他重作制艺,为张存仁谋划剿灭榆园军以及侯氏结交大量清廷商丘地方官吏等事情来看,已具有明显的出仕意图。黄文则主要探讨了侯方域的家世对其性格的影响,侯氏家族与东林党的渊源对其政治人格的熏陶,家学、师承对其文化人格的培养等问题,从而深入探寻侯方域早期人格精神的形成动因。

3 对侯方域文学创作的研究

许多学者都注意到了易代之痛给侯方域等士人带来精神层面、社会环境与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变化,而侯方域的文学创作,尤以散文前后风格差异较大。其中邹自振《侯方域散文论》[20]、《论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21]、王凯符《论侯方域的文章特色》[22]、谢军宽《侯方域和他的诗文创作》[23]、侯迎华《论侯方域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24]等论文,均认为侯方域的散文创作受《史记》笔法及唐宋八大家文风的影响,具有“以小说为古文辞”的特点,是典型的“才人之文”,反映了明清之际融传奇笔法于古文写作的风气;另外,侯氏以其创作实践纠正了前后七子的拟古流弊,为改革晚明以来的浮靡文风与开辟清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奠定了基础。

王凯符[22]的论述较为全面,认为《壮悔堂集》尽弃前作,主要收录其后10年的作品,说明侯氏在散文创作与文论观点上存在前后期的差异,他反对前后七子盲目追慕秦汉的做法,认为应以唐宋八大家为门径,进而“跨史汉而趋先秦”,较明代的唐宋派更为开阔。文章总结了侯氏散文的特点:“指画当时”,积极关心政治民生;驰而不漫、肆而能敛的艺术风格;描写的形象性,继承中国传统史传风格。同时也指出侯氏散文存在“语不遒,气不深”的缺陷,并批评侯氏由于出身贵族公子,即使积极关注社会民生,也有较强的阶级局限性,甚至对农民起义有着深刻仇恨。王凯符的这一评价具有普遍性,就笔者目前所见论文而言,大部分都有类似的带着明显时代性和阶级分析烙印的观点。

侯迎华[25]则专门阐述了侯方域的散文理论,认为其文论主要围绕着才气、法度展开,强调作文应“运骨于气”、“才与法合”,其次应注意具体描写和对细节的精心刻画,以此表情达意。此外,他还就侯氏的传记文进行了专门论述[26],他认为其传记文篇制凝练短小、人物形象深刻丰满,明显具有小说家的笔法与技巧。罗玲谊[27]则认为侯方域传记文中不仅具有明显的“小说气”特征,还注重了写作题材的现实性和社会教化作用,她认为这种创作特点与明清之际的社会文化状况及其自身的政治追求有密切关系。牟利锋[28]则从侯方域的家世、阅历极其公子性情、名士风流、遗民心态等方面考察了其策论、传记及志士之文。

张云龙《清初散文三家研究》[29]一书对侯方域的散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厘清了侯氏散文在清代的影响及其文学地位的升降。该书首先就商丘文化对于侯氏家族及侯方域个人文学素养的熏陶、侯氏顺治八年乡试等内容进行了细致考察,通过对他应举时的策论,与清朝地方官员的交往及态度,特别是他晚期诗文所表现的思想倾向等进行综合分析,阐明其应试不得已的苦衷,避免作出简单化的结论。其次,对其生平历程进行简要梳理,考察他与复社、雪苑社诸生的交游,重点关注顺治二年前后侯方域个性、心境的巨大差异以及文风的相应变化。最后,对侯方域的散文作品进行微观研究,指出其策论、奏议的主要特点是讲大局、重大略、尚实用,不拘泥于琐屑之谈,在明末提出拯救危亡之策,在清初则提出治国大略,但往往由于过度追求表达气势的雄浑而忽略了对问题的周详分析。张云龙还就侯方域在复古问题上的态度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他既反对公安派、竟陵派鄙弃古人,一直孤行,又反对前后七子剽窃模拟,流于伪体,较以往的古文家更强调艺术想象和创作才情在古文创作中的结合,注重激情、想象及自由抒写。

相较于对侯方域散文创作的关注,学界对其诗歌的研究略显沉寂。王树林《侯方域诗论的主旨及源流正变观》[30]认为,侯方域的诗论主张以风雅之道为宗旨,以盛唐杜诗为典范。他不仅在好友贾开宗、徐作肃等人的影响下,对于诗歌的发展流变形成了独立和系统的认识,还批判性地接受和吸收了几社成员,如陈子龙、夏允彝、李雯等人的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之后,王树林、吉素芬[31]还分析了侯方域的诗歌理论,认为其诗论强调现实生活对诗人思想感情、诗歌创作的决定作用,以“感遇为诗”、“感遇而申怀”为创作根源,并注重以格调、神韵、境界、章法等艺术技巧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何法周[32]则认为,侯方域早年诗歌是文人社友之间的酬唱和应制之作,后期他围绕归隐和怀念、兴复故国的主旋律创作了大量扣人心弦的诗歌,在诗歌理论方面则大力倡导《诗经》和杜甫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黄玉琰[33]则从主题取向、艺术特征和四忆堂诗的接受及意义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侯方域为诗心境与诗作风格,明亡前集中感叹时局艰危、抨击权奸误国、哀悯民生窘困,入清后则多亡国之痛、挚友之思,其诗追步少陵寄兴特点,又不失创作个性。

4 文学综论

王树林的《略论侯方域的文学历程》[34]对侯方域的文学创作进行了分期研究:崇祯十二年以前少年狂放,散文骋才使气,多骈俪之作,诗食古待化,但俊逸雄浑;崇祯十二年至清顺治二年是侯方域政治生涯的高峰,文学创作也逐渐成熟;顺治二年至十一年离世,侯方域潜心诗文创作,建立了个人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更趋近社会现实,反映了明亡后的个人生活和思想历程。袁春艳[35]将田野考察与文本细读两种方法相结合,从多元文化视角重新阐释“悔”与“忆”的内涵,认为其人生是忆与悔交织的一生。陆草《论商丘诗派》[36]首次将侯方域置于文学流派的角度来解读,以侯生为首的商丘文人群体,即当时人所谓之“归德派”。王惠敏《清代商丘家族文学著述考》[37]则将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学结合起来研究,以侯方域、宋荦等为重点考察对象,对清代河南商丘的侯氏、宋氏、叶氏、陈氏、高氏五大家族数代人的著述情况进行了梳理,反映其门弟家传的痕迹和家族著述的特点。这类结合地域文化与群体作家派别的角度为渐入瓶颈的古代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思路和关注领域。

目前从文化角度对侯方域的关注较少,王树林《侯方域与戏曲——豫东戏剧溯源之一》[38]考察了侯方域对明、清之际豫东戏剧的繁荣做出的贡献。侯氏除了对戏曲理论颇有见解之外,还与戏剧界有着广泛接触和交往,并精心组织和亲自指导了一个昆曲戏班,而这个侯氏家班对崇祯末年、顺治中期商丘当地昆剧的两次勃兴都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黄玉琰[39]则将侯方域置于整个明末清初的江南历史文化环境中去考察,把江南繁荣的歌伎文化与帝国的历史兴废轨迹结合起来,力图还原一个兼具政治豪情与名士风流的侯方域。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侯方域的研究主要从生平辨正与作品整理,人格心态,诗文述评等三方面着手,但由于长期以来的政治偏见,影响了对侯方域在文学史上的准确定位。而诸如侯方域在明末党争中所持的态度,造成其人生选择背后深层次的文化心理,以及侯方域这类易代汉族知识分子普遍具有的社会文化心态等内容,更是关注不够。因此,应该如何理性地去认识、解读与评价古人,解读那些曾经发生过又都被歪曲、隐藏和误读的史实,吾辈任重而道远。

[1]何法周.侯方域集校笺[M].王树林,校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

[2]何法周.侯方域诗集校笺[M].王树林,校笺.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

[3]王树林.侯方域若干问题考证[J].黄淮学刊,1990(2).

[4]扈耕田.侯方域反阉党阮大铖事迹考实[J].学术论坛,2000(2).

[5]扈耕田.侯方域事迹考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7).

[6]扈耕田.雪苑社与复社关系考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7]沈潜.侯方域与雪苑社考略[J].文学遗产,1989(1).

[8]李金松,殷金明.侯方域《与阮光禄书》写作时间辨[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9]何法周,王树林.侯方域著述版本考[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10]谢桂荣,吴玲.侯方域年谱简编[J].许昌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1993(1).

[11]王雨霖.清钞本伪书《江汉文集》考[J].图书馆杂志,2006(2).

[12]卞孝萱.侯方域与壮悔堂[J].文史知识,2000(8).

[13]王凯符.侯方域简论:兼谈六十年代对他的批判[J].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3).

[14]张永芳.试论侯方域[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15]何法周,谢桂荣.侯方域生平思想考辨:论侯方域的“变节”问题[J].文学遗产,1992(1).

[16]夏维中.侯方域晚年心境考略[J].东南文化,1993(6).

[17]王树林.侯方域民族气节重议[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8]扈耕田.侯方域晚年心态与顺治八年乡试[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19]黄玉琰.侯方域的早期人格精神[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20]邹自振.侯方域散文论[J].抚州师专学报,1983(2).

[21]邹自振.论清初散文大家侯方域[J].中州学刊,2000(6).

[22]王凯符.论侯方域的文章特色[J].北京师院学报,1988(4).

[23]谢军宽.侯方域和他的诗文创作[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4).

[24]侯迎华.论侯方域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7).

[25]侯迎华.论侯方域的散文理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26]侯迎华.论侯方域传记文的艺术特色[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4).

[27]罗玲谊.论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中传的“小说气”[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8]牟利锋.侯方域家世背景与散文创作[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29]张云龙.清初散文三家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7.

[30]王树林.侯方域诗论的主旨及源流正变观[J].殷都学刊,1996(3).

[31]王树林,吉素芬.“感遇为诗”“格调”“章法”及其它:侯方域论诗札记之二[J].黄淮学刊,1995(2).

[32]何法周.论侯方域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J].周口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S3);1996(S4).

[33]黄玉琰.论侯方域的四忆堂诗[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4]王树林.略论侯方域的文学历程[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1).

[35]袁春艳.侯方域的“悔”与“忆”[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5).

[36]陆草.论商丘诗派[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1).

[37]王惠敏.清代商丘家族文学著述考[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4).

[38]王树林.侯方域与戏曲:豫东戏剧溯源之一[J].商丘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3).

[39]黄玉琰,葛怀东,张健.侯方域与明清之际的江南歌伎文化[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9(2).

猜你喜欢
侯方域商丘树林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商丘师范学院美术作品选登
桃花扇
商丘之旅
让更多企业在商丘长得大、飞得高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浅析《桃花扇》中侯方域的悲剧性
《桃花扇》中侯方域人物形象剖析
近四十年侯方域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