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史中的“经师”与“人师”初探

2013-08-15 00:49
关键词:人师培训评价

杨 婷

但凡提到教师这个职业,我们脑子里都会连锁反应似的想到有关教师的别称:园丁、蜡烛、春蚕、孺子牛,等等。这些无疑都是对教师群体的一种社会性赞美,是一种基于他们工作态度和奉献精神的高度肯定评价。本文简单梳理教育思想史上个别教育家在经师与人师问题上的见解,希望能为现在甚至以后对经师与人师的融合提供一些思考与启发。

一、古代孔子的教师观

孔子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教师的光辉典范,同时也是赫赫有名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弟子三千,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主张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为:学而不厌;温故知新;教学相长;以身作则;爱护学生;诲人不倦[1]。在这六个条件中,前三者侧重于经师的标准,后三者比较重视人师的要求。经师致力于严格严肃的教学过程,学生能否学到知识是衡量经师的最基本的标尺。为了让学生能有一瓢水之饮,经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善于进行学问切磋。而人师旨在通过教师自身的高尚修养和人格魅力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深刻的感悟和积极的影响。“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想必这就是先哲孔子眼中的人师最好的诠释。他以身作则践行着教师要对学生有高度责任感的理念,公正对待他所有的学生甚至包括曾坐过监牢的学生。经师中做到了人师,人师中亦有经师。

二、近代蔡元培的教师观

北大校长蔡元培在教师观的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是独树一帜的。他在对北大进行的四大项改革中,有两项改革内容涉及到教师如何为经师,如何为人师的阐述。第一项抱定宗旨,改变校风,“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所以为了能够改变那些 “从京师大学堂‘老爷’式学生嬗继下来”“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2]的学生,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据此,蔡元培在教师聘任的源头上坚持“学诣为主”,对在职的不称职的中外教师予以解聘。另外,他还特别注重教师德行,甚至在临终前还念念不忘道德学术,更重要的是他同时注重了道德和学术。在教师德行的践行方面,他的相关举措是值得我们重视的,“1918年,他在北大发起“进德会”,在教职员中倡导个人道德修养,他特意婉请素行不检的教职员入会。一年之后,将几个虽有学诣但私生活仍旧腐烂的教授决意解聘”[3];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这种办学原则也同样适用于教师群体。蔡元培所认为的思想自由是包括不分政治倾向的自由,对此我们需要以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为前提去作理解。现在看来,思想自由的理解应该是教师不必也不能完全固囿于同一种学术见解,否则培养出来的人才只会产生“如果……那么”的条件反应而不具备多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三、现代潘懋元的教师观

潘懋元教授是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创始人,在学界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第一人”。他在教师观上的真知灼见不仅对高校领域的教师群体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各个阶段的教师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广西大学黎琳老师专门撰写了一篇关于潘老教师观的文章——《潘懋元先生的教师作用论》,详细表述了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以及从教师的德与才两方面阐释了如何提高教师素质。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又一重要职能。正如黎老师在其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就是“选择与创造文化”,在文化传承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文化含义可以理解为是广泛的,包括学术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大学教师的文化传承创新蕴含了经师和人师的双重标准。既然大学教师的基本职责已经同时定位了经师与人师,那么,教师群体该如何履行好这种基本职责呢?在潘懋元看来提高教师素质是保证,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能力,也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还要通过参加实践、参加进修和自我教育等途径提高教师为人师表的师德。

四、几点启示

根据社会所处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教师的定位有可能在各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而有所不同,但主流方向都是要么以经师为主,要么以人师为主,或者是二者并重。比如先秦时期的教师是定位为以“德”为本的人师,到魏晋以后则变为是以“才”为主的经师,再到元明清时期而是人师与经师的徘徊[4]。从上述三位不同历史时代教育家的教师观中,笔者发现他们都比较倾向于经师与人师的并重。这就意味着不管在哪个时代,只要有教师的存在,经师与人师合二为一是最佳的选择。既要教会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也要在这过程中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拥有高尚品德的人。那么,必然需要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当然,高素质的教师就是经师与人师相互融合的“成品”。既然三位教育家都强调了经师与人师的重要性,这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教师应该朝经师中有人师、人师中有经师的方向发展。因为教师教育不仅仅包括对在职教师的培训,还包括那些以后准备从事教师行业的群体,所以,要从源头抓起,对即将成为教师的人员进行“经师、人师”式的考察,用“经师、人师”的要求和标准对教师进行评估。

(一)教师资格认证

师范院校作为教师职前培养的主体无疑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正如英国一样,我国综合性大学的非师范生也可以通过考取教师资格证从事教育事业。所以,应打破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的壁垒,多渠道选拔和聘任教师,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教。但是,问题在于教师资格证的获取过程不能充分体现出对该申请人进行“经师、人师”式的考察。甚至师范生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也不能体现对教师高素质的要求。一般情况下,师范生只要满足了相应的课程要求和其他法定要求就能获得相应阶段的教师资格证书,这个证书是自然过渡给师范生的。在非师范生申请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中,通常要经历三道坎:一是普通话等级考试证书;二是笔试;三是面试。笔试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面试是相关学科的试讲。这一系列过程在考察申请人的教学能力方面也许可以,但在考察申请人师德方面是欠缺的。英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可为我们提供参考借鉴。英国新教师在被正式委任为教师之前,需满足相应的学历要求,通过两次选考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通过一到两年的试用期获得教师许可证。学历方面必须“具备教育专业学士学位,或是在获取某学科学士学位之后,再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学习期满,成绩合格取得“研究生教育证书”[5]。另外,在试用期中“英国的新教师由督学、校长、学科组长帮助从事实行教育、教学工作……试用合格者由指导者写出鉴定,提出肯定意见,才能发给教师许可证。 ”[5]

(二)教师在职培训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群体既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也要时时进行道德修养。“从目前教师培训实际来看,由于培训的约束机制不健全,对教师在职培训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和质量评估,参加培训的教师只要完成规定的学时参加考试基本就能通过,组织得好与差一个样,教好教差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这种局面造成各类培训机构缺乏责任心,教师和学员都没有压力,培训成了走过场,培训质量也就可想而知。”[6]因此,为了扭转这种不利的教师教育局面,应该把教师在职培训与教师整个职业发展联系起来,比如可以把教师的职称等级与教师在职培训直接挂钩,以此激励教师;每执教6年教师可脱产进修一学期。当然,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制定政策甚至是法律法规严格规范教师教育培训机构,还可以专门设置教师培训监督机构,对教师培训的课程进行分门别类的设置、管理、考评。比如:学校内部举办或兄弟学校之间共同举办专题讨论会和课程研讨会、打造教师自己的“网络流通图书馆”、高校针对教师群体开设教育学课程以及关于教师素养方面的公开讲座等。

(三)对教师的评估

既然对于教师教育的培训机构都需要进行质量监督和评估,那么对教师本人的评估更是少不了,因为教师的质量是衡量教师培训机构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评估不仅只限于那些接受过教师培训机构教育之后的教师而是整个教师群体,既包括高等院校教师也不排斥中小学教师。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曾撰文谈大学教师的评价,内容归纳为三个部分: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社会服务工作(政策咨询、科普宣传、文化传播等)。笔者认为师德方面也应该列为评价内容之一。基于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的任务略有不同,中小学教师的评价应以教学和师德两方面为主,并在评价中注意几个问题:第一,教师本人应该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自我评价,并对评价小组做出的评价有发言权;第二,不能只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师奖惩依据,考试成绩不是“经师、人师”的目标,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格素养才是靶心;第三,对教师评价者的选择应该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他们应该是接受过相应评价工作的专门学习,并做到“必须为评价对象保守秘密,不能任意地在公开场合泄露涉及评价对象隐私的评价材料及评价结果。 ”[7]

总之,新时期教师的定位是:逐步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不断成长为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要真正成为一名符合要求的教师,则对涉及到的诸如教师资格认证、培训、评估等相关事项需要设计一套严格的程序。程序设计主要是关注教师能否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如果通过这种设计使教师群体不仅能达到符合进行素质教育的水平和能力,而且使他们对教学事业的忠诚度有所提高,职业认同感更为强烈,那么,就能培养出优秀的经师与人师。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46-47.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著选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626-627.

[3]刘剑虹.试论蔡元培和梅贻琦的大学教师观[J].师资培训研究,1997(3).

[4]金忠明.教师教育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25-38.

[5]李敏.英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及启示[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6).

[6]王颖,杨润勇.英国教师教育政策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09(5).

[7]熊岚.英国教师评价制度的改革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0(10).

猜你喜欢
人师培训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加强师德建设,锻造“经师”兼“人师”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机制构建新视角探究
听于漪老师讲如何做“人师”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