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与教育对策

2013-08-15 00:53任金花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3年12期
关键词:形势毕业生心理

任金花,安 涛

(1.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山西 忻州 034000;2.河北农业大学学生处,河北保定 071000)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焦虑、自卑、从众、依赖等心理问题,会对他们的择业和就业产生影响,同时也可能对社会安定造成一定的影响。这些问题的出现受到社会变革、学校教育、家长期望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使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必须培养其良好的就业素质,尽可能减少其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笔者拟就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及改善与提高作以探讨。

一、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政策

(一)国际范围内的就业形势

来自国际劳工组织的研究数据表示:在世界范围内共有30亿人从事经济活动,其中失业人口有1到5亿人,占到了总经济活动人口的3.3%到16.7%;不充分就业人口有7.5亿至9亿,占到了总经济活动人口的25%到30%。在世界就业总体形势不乐观的情况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并且“入世”后,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增多以及国外高素质劳动力的进入,造成国内劳动力的素质不达标与就业竞争加大,这使得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来自国内外的短期冲击。

(二)高校近几年连续扩招的影响

自2001年开始,国内高校连年扩招,且扩招增幅较大,高校毕业生素质参差不齐。在世界经济不景气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出现了高存量、高膨胀的现象,就业难问题加剧。

(三)高校就业制度变革的影响

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和制度的改革,打破了以往毕业生就业由国家“统包统分”的传统就业模式[1],鼓励“双向选择”、自主就业。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对新生事物的排斥感较强,无法及时跟上就业政策与形势的快速变化。

(四)我国总体就业结构不平衡的影响

我国总体就业结构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理结构的影响。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均,地区差异十分明显,造成了国内就业形势的不均衡与地区性差异,城乡就业、东西部地区就业差异明显。地区间不同的发展需求和人才需求使得统一的就业标准和就业方式的推广难度加大,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人才市场的形成,传统的人才市场模式被新形势下的“买方市场”替代,人才供需的“长短线”矛盾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形势的转变给即将毕业就业的高校大学生增加了挑战。

面对这种情况,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念,适应自主就业的现实,从容应对市场化人才需求的一系列变化,积极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正确分析就业的实际情况,在挑战中把握机遇。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维度及归因分析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大学生群体是一个人由不成熟期向成熟期发展的特殊性群体,无论是是心智还是社会性质上都处于一个交接或边缘时期,价值观还没有最终确定,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为明显,心理承受力和心理健康状态都相对较低。目前大学生就业期的心理问题较多,主要包括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从众心理,不愿意适应艰苦的工作环境,对个人价值的实现期望过高、强调过多等。

(一)心理认知维度

高校毕业生就业认知心理主要指的是就业过程中对内在条件及外在环境的认识、了解、推理与判断,其中,毕业时的就业形势和现状对高校毕业生的认知态度起着直接影响。

1.就业恐惧。近年来就业形势低迷,使得在校大学生普遍对就业持保守态度,不够乐观和自信、积极性不高。

2.就业目标浅薄、单一。近年来,“公务员热”的出现导致高校学生大范围地冲向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独木桥,参考人数年年递增。实际上,很多学生并不适合做公务员,盲目地参加考试,只会给个人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也浪费了其它就业的机会和准备时间。

(二)自我认知维度

1.严重自负心理。目前,高校毕业生普遍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负心理,对从事职业的期望值过高,远远超过了自身能力和社会现实。同时,毕业生对工资福利、工作环境、工作地点考虑过多,对比较艰苦的工作,往往选择逃避,不愿意到基层和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工作。

2.严重自卑心理。高校里有一部分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参与社会竞争和工作竞争的信心严重不足。

3.社会认知错误。很多财经、政法类专业的大学生对自己专业过于自负,对自己所学专业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和发展状况认知严重不足,对工资薪酬和就业区域的重视程度过高,出现“待业”的情况。还有一部分对就业持理想主义观点的学生,往往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犹豫不决,把许多原本可以得到的就业机会白白错过。

(三)情绪心理维度

1.悲观情绪心理。大学生的悲观情绪心理主要出现在两类学生中,一是就业去向是偏远落后地区或生源所在地的学生。大学生在选择就业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十分适合自己专业方向的工作岗位,但是由于对偏远地区的不了解和对故乡地认识的偏差,导致这部分大学生在发展前景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悲观情绪。二是在高校就读期间曾受到过处分的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曾经违反校规校纪受到处分,在毕业就业时,无法正确认识自己曾经受到过处分的这一事实,产生了“心理包袱”,进而在就业问题上产生悲观情绪,对用人单位是否对自己有歧视态度考虑过多。

2.不满情绪心理。部分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时,无法正确认识整体的社会环境,产生了一系列不满情绪。不满情绪涉及的对象十分广泛,如对所在学校和地区政策的不满(就业政策、户籍政策等)、对家人的不满(就业方向、家庭条件等)。不满情绪使得这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上无法保持积极的态度,对自我剖析的意识较弱,最终导致就业失败。

3.焦虑情绪心理。刚刚离开大学校园步入社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首先面对的是复杂的现实社会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前景和就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缺乏提前就业思考和没有充分做好就业准备的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心理,不知如何正确把握自己的就业和发展方向。据统计,每到毕业前的最后一个学期,毕业生的缺课率就会明显上升[2],这是大学毕业生对毕业前途迷茫、情绪低落、焦躁的表现。

(四)社会心理维度

1.从众心理。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量的迅速扩大和当今传媒行业对某些“精英”的过分宣传与拔高,造成还没有完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当代大学生对以经济价值衡量个人价值认同度过高,在就业时对工作岗位的期望值过高,忽视了自身个性和创造性的体现和发展。

2.攀比心理。由于社会变革的加剧、国外腐朽思想的影响深化,导致了还没能完全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当代大学生的攀比心理日益严重,无法对自身进行正确、客观的分析,在就业方向和就业岗位上有相互攀比的现象,严重者甚至出现弃其所长、反着其短的不良现象。不切实际、盲目地与人攀比的心态,必定会对顺利择业带来不利的影响[3]。

(五)心理维度归因分析

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产生问题的原因,需要结合国内外形势、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以学生本身的能力、爱好、价值观、性格、理想等元素为导线,进行交叉式的综合分析。首先,国内外的宏观就业形势是决定着高校毕业生心理变化最重要的因素,就业形势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毕业生情绪的变化。其次,大学生就业与其家庭的关系密不可分,家人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对毕业生的就业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另外,高校的影响范围和社会认可度以及毕业生的专业方向,在面试和就业时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但真正决定毕业生就业的,还是其自身素质和能力。

三、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的建议

(一)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在自主就业的大趋势下,应届毕业生如果想得到一个较好的就业岗位,根本还是在于自身就业观念的改变和个人素质的提高。一是要积极端正自身态度,克服就业上存在的狭隘思想和对社会的片面认知。同时,大学生的自我评价要客观,在就业过程中要保持冷静、客观的心态。二是要注重个人修养,完善自身的情感体系。对于就业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心理,要学会使用正确的方法、利用恰当的方式及时调节,避免负面情绪对自身判断力和抉择方向的影响。三是要树立自主创业、自主择业的观念,打破旧有的就业偏见,跳出社会心理和个人择业偏见的心理陷阱。四是要正视个人素质对于职业选择这一决定性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努力学习好专业课程,积极拓展课外的文化素质,充分做好就业准备。

(二)高校、政府的辅助作用

1.高校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第一,各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定期开展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第二,要健全现有的大学生就业教育、就业指导的工作体系。把创业教育活动、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就业意识培养工作,纳入到常态化教育管理工作中去。要定期开展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活动,重点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性意识。第三,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择建立合理化的实践平台,帮助在校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主动的竞争意识,培养艰苦创业的思想观念。

2.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学生就业支持系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民生问题的重要方面,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政府作为就业工作的宏观调控者,要着力加快推进与就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就业市场的建设,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平台,积极利用政策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理性就业[4]。首先,可以在适度的范围内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宽松的创业政策,加大《就业促进法》的贯彻和落实。其次,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逐步消除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性别和户籍的歧视以及政策壁垒,为毕业生就业创立绿色通道,减少大学生的心理排斥和距离感。最后,要以毕业生的各种素养和能力作为就业依据,努力消除就业时潜在的人际关系,促使就业的透明、公平和公正。

[1]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4):478 -480.

[2]刘伟.毕业生择业心态分析及教育指导[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53 -56.

[3]陆珉.论大学生良好就业心理素质培养[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12):101-103.

[4]张小军.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税收政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责任编辑 魏艳君)

猜你喜欢
形势毕业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心理感受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论我国器官移植面临的新形势及其立法需求
东南亚地区形势:2015年
最“叛逆”的毕业生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