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原
(大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21)
当前,学校文化已经成为新时期学校发展的动力。文化立校,文化强校已成为很多校长的不懈追求。如何才能卓有成效地做好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命题。只有深刻认识学校文化的本质和内涵,明确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所谓“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人的生活方式,而人的生活方式是由生活理念——世界观、价值观,生活准则——制度与规范,行为方式——知识与修养,行为习惯——性格与习染等决定的。学校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教育紧密联系的一种在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特殊的、肩负教育使命的亚文化。它是以学校为主体范围,由全体师生在学校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积淀和创造出来的,并为其所有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整合体,其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并促进学校师生的共同发展。由此,学校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影响和改变学校人的世界观、价值观、行为准则、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改变其生活方式。为此目标,学校文化建设所肩负的使命应体现在以下六个育人环节上。
理念是人的思想的重要基石。正确的人生理念塑造人的思想、指引人的方向、坚定人的信念、激发人的进取心,从而决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学校文化建设要把理念育人作为要务。学校理念育人主要通过构建一系列教育理念体系及实施教育过程来实现,其中包括学校培养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以及管理、德育、教学、班队建设等分领域的教育策略等。学校只有确立正确而明晰的教育理念,才能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精神塑造。
学校理念的形成是靠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和发现得来,也就是说,每个学校的理念体系各不相同,都有着各自的价值追求,具有鲜明特征的个性化的风格。学校理念中的每一个字都应有它特定的教育含义,而这一特定的含义正是我们于探索中所发现,于实践中所创造。学校理念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价值观,为学校的整体工作以及各方面工作确定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从组织文化的视角看,学校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学校文化具有组织文化的特征。作为现代管理文化的组织文化强调以人为着眼点,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要求把团队建设成为一种人人具有共同使命感和责任心的组织。组织文化的核心则是一种共有的价值观,是组织成员共有的信仰,是指导组织和组织中人的行为的哲学。这种价值观是组织兴旺发达的原动力。这也正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追求和根本目的,即管理育人,学校一切管理工作的目的都是为了育人。学校的现代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人的发展,尊重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和谐。良好的管理取决于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人本化、人文化,而学校文化建设为学校管理实现现代化、人本化、人文化搭建了有效的平台。所以,文化管理是更高品质的管理。
学校管理育人重在培养学校人的共同价值观,因而,学校管理制度的文化重构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管理制度以约束人的行为为主,而以文化为根基的管理制度重在感召和引领人的行为,以和谐、和睦、合作为主题的管理方式应成为现代学校管理的主导和主流。在这一新型的管理方式下,学校管理围绕学校理念文化构建的学校精神和共同价值观,构筑良好的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和互助友好的同学关系,形成和谐共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教书育人是现代学校的根本使命,教书是方法,育人是目的。现代学校的教书已不再是以教知识为主要目标,而是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教会学生学习和自主发展融为一体,这就是育人。新时代的教书和育人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而传统意义上的“只教知识”式的“教书”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学校文化建设为教书育人赋予了新的内涵,它通过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教学文化建设、德育文化建设、班级文化建设等提高学校教育文化的品质,对师生产生巨大的教育影响,进而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的。
课程文化建设在学校主要体现在校本课程的开放和实施。校本课程开发应将教育多样性、个性化、特色化与发掘其育人性有机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学校育人的重要目标。课程文化建设要注重按照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一方面引导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积极创设环境和其它必要条件,使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创造性与健康人格协同发展。
教学文化建设重在构建新型的教学观和学习观。现代教学观更加注重教学的人文性,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教学不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情感、态度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讨论式学习、生活化学习、问题式教学等学习方式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而这些新型的学习方式无不具有文化的烙印。
服务育人是现代学校教育的新理念。在传统观念中,教师更多地将自己看作教育者而淡化了作为服务者的身份。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之一即是要构建新型的学校人际关系。教师、校长以及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要树立服务意识,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在新型的学校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即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同时,也是具有共同愿景和价值观、互相关爱、互相支持帮助、共同成长的同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除了作为知识的传授者,还要通过温暖的师爱、高尚的师德形象、健康的心理心态、和蔼文雅的仪表举止去影响学生、感召学生、引导学生。而这些正是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的教育。
服务育人还表现在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学校的一切工作要体现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理念。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如何更好地教”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主动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富有个性地全面发展。
环境育人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是学生成长的天地,学校通过环境文化建设,营造一个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精雅温馨的物质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受到思想的陶冶、人格的升华、文化的习染、习惯的涵养,从而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正可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环境育人中,重要的是良好人文环境的创建。学校人文环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复杂的复合环境,笔者认为,重点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是做好校园墙壁文化的创建。好的校园墙壁文化目标明确、主题鲜明、内涵丰富、形成系列,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课程。校园墙壁文化的创建要以学校的教育宗旨和培养目标为依据,体现学校的发展特色,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教育主题,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有效形式,在教育内涵上做文章。要切实把校园墙壁文化建设作为校本教育课程看待,而非仅仅是营造氛围、制造声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校园墙壁文化的教育功能。
二是注重学校管理工作所体现的人文关怀。现代管理讲求以人为本,充分发掘和调动人的主动性和潜能。人文关怀能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从而发挥正向的牵引作用。要改变传统管理中约束、限制过多的弊端,提倡激励、帮助、调动、感化等正向引导。作为管理者,我们要明确这样的道理:孩子都是有进取心的,孩子有时也会迷惘,孩子需要我们的帮助;而帮助孩子们迷途知返、步入正途正是我们管理者的使命。
三是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是学生的人生导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文化修养所形成的人文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教育力量,所以,教师队伍的精神风貌是学校教育中最具影响力的软环境。因而,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尤其要加强师德建设,培养教师爱岗敬业、尊重学生的良好人格品质和积极进取、严格自律的精神风貌,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精神气质影响学生、感召学生。
学校活动是学校教育,尤其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学校有目的、有组织、有设计的各类活动已经成为学校经常性的、常规性的、系列化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良好的文化涵育形式,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自我教育作用。教育文化学认为,人的发展是在与其所处文化环境与活动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是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学校教育正是通过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文化内容和活动来实现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人生活于文化之中,既受到文化的影响,又不断地选择和创造着文化,以取得积极的文化适应。人在适应和创造文化的同时,也创造着自己。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即是一种广义的教育。
学校的系列活动做得好即是一种优质的隐形课程,而要做得好的关键在于设计,赋予活动以特定的教育内涵,并通过适合学生特点、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付诸实施。好的活动设计应体现参与性、启迪性和感染性。实践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认识社会和人生的重要平台,所以,参与性是确保活动卓有成效的基本条件。其参与度越高,成效越显著。学校活动的设计要有文化的含量,所谓启迪性来源于文化习染。比如对制度规则的理解,对生活和人生的领悟,对人际的体味,以及对自我的重新认识等,都是在文化的陶冶中获得启迪和启示。这是一种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正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掘,个性得到完善,展现出一个全新的自我。学校活动的设计也要融入情感的元素。教育只有触及心灵才能放射异彩,只有让心灵感动,才能形成共鸣,才能打上教育的烙印。
关于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各个学校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唯有在立足本校实际的学校文化创建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才能加深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出成效,使学校文化建设在学校发展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