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雅丽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大庆分行,黑龙江 大庆 163311)
在国有商业银行完成股改上市后面临的操作风险中,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主要风险之一,如果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控制不好,就可能带来银行声誉、管理和发展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商业银行依托强大的计算机数据网络系统,实现了业务处理电子化,尤其是会计电子化在银行业的应用和普及,改变了传统的业务操作方式,使商业银行业务操作由复核柜员制转变为综合柜员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会计核算水平。但是,由于综合柜员制业务综合程度还不高,管理有待进一步规范,给商业银行电子化会计核算管理也带来了新的操作风险。下面就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特点、表现形式、对银行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谈一下看法。
操作风险中的风险因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银行的业务操作,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内的内生风险。从覆盖范围看,操作风险管理几乎覆盖了银行经营管理所有方面的不同风险。既包括发生频率高、损失相对较低的日常业务流程处理上的小纰漏;也包括发生频率低、但一旦发生就会造成极大损失的大风险。所以说,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当前银行业操作风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其特点及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按规定实行业务交接。表现在不按规定程序交接重要物品、现金、空白重要凭证;各类登记簿交接无交接登记手续、交接登记不全或错误等因素,造成无法分清保管使用责任。一是柜员对日常的交接手续不够重视,对一些细小的环节认为可交可不交,存在侥幸心理。二是存在以习惯经验代替制度的做法,认为原来就是这样做的,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现在也应该这样做,没考虑到这样做会造成风险和隐患。三是柜员有嫌麻烦的思想,认为办理交接没有必要。
(二)银行内部员工代理客户办理结算业务。表现在内部员工代客户保管印章、密码、票据(凭证)或代客户补盖票据(凭证)上的印章、填制凭证、办理现金存取业务等。
客户经理、现场管理人员、综合柜员缺乏严格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明知代理客户办理结算业务严重违规,仍抱着侥幸心理。如果客户经理居心不良或产生纠纷,势必给银行、客户留下风险隐患。
(三)对客户开户审查不严。表现有提供虚假开户资料开立结算账户;印鉴管理不严格,印鉴预留不全或企业内部人员以虚假证明更换开户印鉴;企业网上银行开户注册时未核对客户账户资料是否真实、合法、有效。
执行规章制度随意、人情代替制度的典型案例。经办柜员办理业务随意,容易给不法分子利用单位结算账户从事洗钱等违法行为提供可乘之机。单位结算账户开立经办人的真实性存在问题,给日后单位账户管理留下诸多风险隐患。
(四)支付结算业务审查和办理不严。表现在外部不法分子以无效票据或克隆票据欺骗银行经办人员,以小变大方式涂改支票、汇款凭证或汇票委托书金额等诈骗客户资金或商品。
经办柜员风险意识不强,在受理业务环节上未按规定认真审核凭证内容,导致风险出现,酿成风险损失。
(五)业务物品、客户资料管理不善。一是表现在午间或营业终了,机要物品、空白重要凭证、印鉴卡片、手工账、卡、簿不能及时入保险柜(箱)妥善存放;二是泄露客户存款种类、金额、密码等秘密使银行承担间接损失;三是银行内部密码、密钥、密码机遗失导致重大泄密事故发生;四是有价单证、空白重要凭证的调运、管理、使用和交接环节不清,兑付收回的有价单证忘记加盖付讫章;五是重要交易和业务控制不严,在交易业务时做不到事中授权、大额现金取款不严格按照规定管理、自制凭证或调整有关账户信息不经有权人审批、资金调拨时不经有权人审查授权、不能认真审查账户余额及信用等有关信息即出具资信证明。
(六)前台柜员制度观念淡薄,有章不循。前台人员制度观念和风险意识淡薄,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有章不循,违规操作的问题时有发生。对于反复强调的常规问题得不到有效执行,柜员对制度的严肃性理解不到位,自我保护意识差,没有形成良好的遵章守纪习惯。
业务管理人员履职不到位。营业网点在柜面业务操作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对于柜员日常风险操作,没有及时提醒和制止,疏于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管理和风险控制。
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必须高度重视操作风险特别是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因为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发展影响之广、损失之大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建立健全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体制。着力建立和完善操作风险管理组织,推进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架构流程再造,从根本上解决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控制问题。全面落实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责任制。通过层层签订防范操作风险责任合同,使柜面业务风险,防范责任目标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真正落实问责制。
(二)完善综合柜员制的科学管理机制。综合柜员制是经济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综合柜员制的有效性与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经营状况、金融机构所占市场份额、科技水平、员工素质密切相关。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完善,这是规避投资风险的有效途径,对讲求效益的商业银行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三)完善综合柜员制规章制度。金融风险与金融机构“相伴终生”,任何模式下都有风险存在。所以,要最大限度减少制度漏洞,把制度日趋完善作为终极目标。首先,要结合本行的实际,不断修订和完善制度,使之更加规范化、科学化。重点是对业务操作的实时监督,完善客户确认机制,对大宗业务采取电话或传真方式由客户单位再确认机制,客户确认要具备可视性和记录功能。其次,要做到相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完善。改革分配制度,明确经营责任,量化考核目标,严格奖惩制度,形成向一线倾斜、向贡献突出人员倾斜的劳动工资分配体系。在完善制度的同时,还要在认真落实制度上下功夫,加大对违规操作的查处力度,形成人人遵守制度、按章操作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四)完善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防范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将柜员岗位制约作为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做到责任到岗,落实到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以减少一线的风险。并要全面落实坐班行长、业务监管员、核算经理等制度,筑牢“三位一体”的第二道防线。同时,要加强风险监控,进一步完善监控系统联网集中管理环节,强化对监控信息的分析利用,充分发挥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发挥运行管理检查和内控部门检查的作用,加大再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增加检查频率,查找薄弱环节,堵塞漏洞,把风险控制在事前。整合、梳理现有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关键岗位、特殊岗位、不相容岗位及其控制要求。统一业务标准和操作要求,完善并强化其风险管理作用,规范业务环节的内部控制,完善考核激励,增加操作风险等考核指标。
(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柜员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的高低是防范风险的关键,商业银行实施综合柜员制后,对临柜人员业务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商业银行应建立柜员培训制度,制定长期或短期的培训计划,加强柜员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提高业务操作能力和熟练程度,更好地适应综合柜员制的需要。同时,要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输入新鲜血液,通过考试考核等途径,把爱岗敬业和具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员工充实到综合柜员岗位,打造知识化、年轻化和政治合格、业务精良、训练有素的柜员队伍。
(六)加强对柜员业务操作指南和规章制度的培训。各基层营业网点应确实把员工培训落到实处。做好对柜面员工实际业务操作指导,使各类操作人员熟悉掌握理解相关的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要求,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限。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人员培训,加大对员工合规经营意识、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从思想、经营理念、全面风险管理、职业道德和行为习惯上培育良好的风险控制文化,形成一种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内控氛围。严格照章办事,规范操作,杜绝随意性、习惯性,提高柜面业务的规范化操作水平,减少违章违规问题的发生。
(七)加强岗位职责和业务权限的制约、制衡。
要建立相互制约的柜面业务岗位职责,加强授权、分权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使不相容岗位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必须分离。并要进一步强化核算经理在营业网点各项柜面业务中授权管理,确保核算经理柜面业务授权的权威性,通过采取抓好核算经理的授权、管理、培训、考核等措施,真正发挥核算经理在营业网点的把关作用,有效防范经济案件和事故的发生。
(八)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内部风险控制文化。一是各商业银行都要强化操作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防范风险氛围,让所有员工都具有风险管理意识。二是要发挥员工在操作风险管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三是要构建充满活力的管理机制和用人机制,做到人尽其才,形成奋发向上的工作氛围,尊重并听取员工在风险管理上的意见和建议。四是要制定风险管理所要实现的目标和发展战略,让员工有一个明确目标和良好的预期,以振奋精神,凝聚人心。五是要建立全面、科学、可操作的风险管理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员工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内部风险控制文化。强化操作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内控氛围,让所有员工都具有风险管理意识。
(九)完善临柜员工内控考核机制。建立和完善员工柜面业务操作与管理记分考核评价制度。加强违规违章行为的考核,对内、外检查被认定的违规违章行为,依据问题的性质、情节轻重、影响程度及损失和责任大小按统一标准进行扣分并累计记录;对认真执行制度无损失无经济案件的行或个人实行奖励。
(十)业务管理人员应加强履职。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自己的履职职责,每周抽查录像,使各项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得到有效落实。使违规违章行为得到及时纠正和制止,利用班前会进行制度提醒,利用周末总结会表扬制度执行好的柜员,批评教育违规柜员,从源头上控制和化解操作风险。
(十一)在流程上实行系统控制。目前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在柜员登录和主管人员授权上一般实行的是划卡和输入密码控制,商业银行应对现有程序进行流程再造,实施指纹控制。柜员签到和主管人员授权实施指纹控制,加大计算机系统的硬控制,减少人为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