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的文化融入问题探析

2013-08-15 00:50
大连干部学刊 2013年2期
关键词:农民工文化

杜 香

(中共烟台市委党校,山东 烟台 264000)

城市化是 “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1]。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农民工无疑是推动这一进程的主流群体。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1年我国大陆城镇人口达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2013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一就是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这一举措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步伐。但城市化并不是简单的数据所标明的城市化,实事是大量农民工虽然进入城市却并未真正融入城市,他们虽然为城市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并未被城市主流文化完全接纳。农民工和城市间的文化差异和冲突而形成的文化隔膜,成为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中的主要阻碍之一,从而影响了我国城市化的有序推进以及城市社会的协调稳定发展。

一、农民工城市融入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1.制度的挑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西方发达国家晚了大约一个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城市化的发展势头才逐渐显露。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城乡关系上采取的是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一系列社会福利和公共服务等政策,把我国城乡分割成利益和文化相对封闭的两大系统。这种因制度设置而形成的城乡隔离为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身份歧视和文化排斥埋下了伏笔,也就注定带着天然户籍 “胎记”的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样式独特且步履艰难。

2.城市社会及市民的挑战

文化环境造就和影响个人的人格和社会行为规范。早在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城市社会学家沃思发现: “城市已形成自身特有的城市心理,与乡村心理迥然不同。城市人的思维方式是因果论的,理性方式的;而农村人的思维方法则是自然主义的,幻想式的。城市与乡村在当代文明中代表着对立的两极。”[3]因为中国长期实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城乡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因没有碰撞也就相安无事,而随着大批农民工的城市转移,城乡二者之间的文化差异便会逐渐显露出来,不同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导致彼此的不适应和不认同,尤其是在一个不平等的制度性排斥的氛围中,这种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化排斥和冲突会更加明显。农民工不能取得城市户籍,就不能以市民身份享受城市市民所能享受到的一切体制内的资源及各种为城市市民而设置的福利保障,这就意味着他们没有被城市所接纳。在本身就有身份优越感的市民眼中,外来的农民工不仅挤占了城市有限的资源,还带来一系列城市环境和社会治安问题,影响城市生活的秩序和质量,这势必引起他们对农民工的身份歧视和文化排斥。近日因异地高考问题而引发的上海本地市民与被本地人称为“蝗虫”的外来农民工在网上的激烈辩论就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中,农民工很难培养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了生存,他们只能在与城市和周围环境的抗争中艰难地生存而无法自然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之中。

3.农民工自身文化资本的挑战

农民工进城并非精英移民,田野式的生存环境、较低的文化水平、职业技能缺乏,使农民工缺乏竞争必备的文化资本。在精英云集的城市社会中,农民工因文化资本的缺乏总是被文凭和技能门槛挤到较差的职业和行业中,很难获得技术含量较高的正式岗位。当其利益受到侵犯时,因其文化素质不高,对国家政策法规理解和掌握能力较低,导致其在表达自身利益时缺少所谓的 “官方话语”[4],也就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其利益诉求。而进城后政府公共文化的缺失和文化消费供求渠道的不畅,也使农民工找不到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的途径。在此状态下,农民工无法实现生活方式的城市化转变,实现自我价值,反而陷入城市社会和自我的双重排斥之中。

二、农民工文化的边缘化及其亚文化生态环境的形成

面对制度的蕃蓠和城市社会及市民的排斥,从“熟人社会”走入 “陌生人社会”的农民工仅凭个人的资本和能力很难突破,他们身在城市,心灵却无处栖息,普及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不到他们,而拮据的收入、有限的文化水平、拥挤的居住条件、高强度的劳动等也使他们无力也无暇去实现过高的精神文化追求,加上远离家乡的孤独和对亲人的牵挂,农民工的精神生活、心理抚慰和人文关怀严重缺失。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他们缺少 “乡土情结”,尽管根在农村却和农村日益疏远;怀揣梦想,渴望真正融入城市却又因为隔膜和歧视不能被城市所接纳,处于 “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 “我们把城市变得漂亮了,但城市里却没有我们的立足点。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心里却没有幸福感和成就感。”[5]这是被边缘化了的农民工们苦涩心态的直白。

在城市社会中,市民群体把持着文化表达的权力,其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代表着主流文化的方向,构成了主文化群体。城市的排斥,迫使农民工转向寻求自我共同体的认同,相对于主文化而言则构成了亚文化群体。为避免与市民的社会冲突,减小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进城农民工的现实对策与选择就是以原有的血缘、地缘等熟人关系为基础,与相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在城市重建原来的生活方式与文化模式,构建一种以进城农民工为主要成员的“内卷化”群体与亚文化生态环境——“都市里的村庄”,如北京的 “浙江村”、 “新疆村”、 “安徽村”以及南京的 “河南村”等[6]。这种亚文化是乡村文化的延续和重构,它一方面使农民工在陌生的情景中还能找到熟悉的应对方式,通过自己所认同也被认同的群体来维护自尊和实现自我的价值,以此安顿他们远离家乡的孤独心灵和精神上的依托。另一方面,亚文化生态环境的存在使这些人退缩于本文化的温馨和熟悉,固守狭隘的交往圈,隔绝了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进一步的交流与沟通,阻碍了其对城市社会的认同与归属,导致农民工对城市缺少热爱和责任感,权利义务观念淡漠,文化隔膜导致了更深的社会隔阂。

此外,农民工这种边缘化的处境也使他们在对自己身份的认知上呈现出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内心的矛盾性,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当满腔热情地融入城市的理想被无情的现实击碎后,他们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容易出现价值迷茫和消极颓废。由于农民工的文化素养低,对国家政策法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低,而社会又缺少真对农民工的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当他们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时,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采取非理性方式对抗。近几年大量的城市犯罪案件统计表明,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比例正逐年上升。据北京致诚农民工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与中国政法大学刑事法律援助研究中心近日共同发布的 《农民工刑事案件研究报告》指出,犯罪的农民工呈现出以青壮年为主平均年龄约为21岁、以男性为主占96.52%、以初中文化水平居多、主要集中在服务性行业、以侵犯财产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为主等特征[7]。这是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社会现象。

三、农民工文化融入过程中的政府职责

从文化生存的角度看,任何文化隔膜都会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和疏远感,只有在建立完整而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之后,才会具备自尊、自信以及坚强的心理力量和安全感。但文化的融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在包容的环境中,在不断地碰撞、交流和沟通中慢慢适应。在这样一个较长时间里,既需要个体加强学习,有意识地努力改造自己,加快对新的社会环境的认同,也需要城市市民消除排外心理,有一个海纳百川的宽广、友善的心怀来接纳他们,更需要政府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体现人文关怀,为农民工的文化融入创造条件。

1.加强制度保障

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是影响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根本壁垒。它限制了农民工在城市的住房、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等方面应该享有的公共权利和社会保障,导致农民工虽然身在城市却无法与城市市民平等共存,也因此导致进城农民工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文化自卑。十八大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户籍制度以及附着其上的一系列不平等的制度措施必将被逐步改革和完善,“只有当每一位农民工真正拥有了发自内心的自信和自觉,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把城市当成自己的家的时候,平等融入城市才有可能。”[8]

2.促进教育公平

农村的贫穷落后和文化教育资源的非均衡配置是导致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以及文化贫穷代际传递的主要原因,经济学家厉以宁曾就教育资源问题谈到:教育资源配置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收入的不平等——生活的不平等——下一代的不平等……久而久之,形成了社会阶层凝固化,形成职业世袭化。农民的孩子外出当农民工,他的孙子也只好当农民工[9]。要打破这种因教育的不公平而导致的职业世袭化的恶性循环,首先,要增加对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其次,要提升进城农民工的文化资本,加强农民工的文化素养以及技术技能培训。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健全多层次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对农民工进行基本文化知识、职业技能、法律法规、思想道德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和文化引导,提高其城市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再次,要公平合理地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政府应加强对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公立学校的承载能力,坚决取消目前仍存在或变相存在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制度,确保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完全等同地接受义务教育,既有助于增进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孩子间的了解和交往,促进孩子之间的文化融合,也为孩子的家长提供了直接接触城市市民和城市文化的机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认同,减少城乡隔阂。

3.提升政治和社会地位

政治权力是实现各种权益的重要保证。农民工作为城市社会底层一个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因政治话语权的缺失而导致其它各种权利如社会保障权、人格尊严权、劳动报酬权、文化保障权等极易被忽视,从而引起很多社会问题。十八大中有26名农民工代表,占代表总数的1.14%,尽管占比很低,但这是农民工第一次以群体形象出现在全国党代会上,代表着全国2.5亿农民工参与此次参政议政活动。这表明党和政府对农民工这个群体越来越重视,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在逐步地提高。此外,在提升农民工社会地位、加快其文化融入方面,新闻媒体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媒体应该成为市民了解农民工、农民工触摸城市脉搏的重要通道,是弥合长期以来城乡隔阂的文化之桥。一方面媒体要大力弘扬农民工的正面形象,要深入基层发掘、展示农民工勤劳、朴实、忠厚、坚韧品格的题材,通过对农民工先进事迹、社会贡献等正面的宣传与报道,体现农民工存在的重要价值,更正社会对农民工的偏见,提高农民工在城市的地位。另一方面媒体要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方针政策,目前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农民工对政府的许多惠及自己的政策认知不足,比如面对已经为他们免费开放的图书馆、文化馆和博物馆等文化服务设施以及社区各项文化活动,许多农民工并不知情或者依然存在 “心理门槛”。第三要在农民工与城市市民的文化对话上发挥桥梁作用,在各种大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中,媒体要积极介入、大力宣传、引导双方积极参与,为农民工融入城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与文化环境。

4.保障文化权益

文化权益是农民工在城市融入过程中保证自身发展与进步的文化基础,涵括文化发展权、文化创造权、文化成果享有权和文化认同权。文化上的冲突与调试会伴随农民工适应城市社会的整个过程,要缩短这个过程,让农民工尽早尽快、自然和谐地融入城市社会中,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推进力量。2011年,文化部等三部委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文化工作的意见》,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中,这是切实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一个重要举措,但如何将这一政策落实到实处,关键在于地方政府的措施是否得力。

首先,要建立农民工文化权益的经费保障机制。当地政府要将农民工文化服务建设纳入财政预算,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规划、经费保障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向农民工聚集区适当倾斜,搭建文化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同时,还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对农民工文化活动、文化项目和文化设施等的捐赠等,形成持续、稳定、长效的经费保障机制。

其次,要完善农民工文化权益的服务保障机制。政府管辖范围内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如图书馆、文化馆 (站)、博物馆、美术馆以及工人文化宫(俱乐部)等要向农民工免费开放并通过媒体宣传以及向农民工发放公共文化服务指南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手册,引导农民工走进当地公共文化设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鼓励和引导企业将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企业文化建设范畴,设置文化设施,适当减少工作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企业文化活动,丰富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构建以社区文化设施为依托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平台,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鼓励农民工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增加彼此的了解与沟通,增强对城市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大力扶持农民工自办文化团体,用 “种文化”的方式培养农民工的文化主体意识,以此提升农民工文化自主参与、自发创造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要建立农民工文化权益的监督考核机制。地方政府作为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的责任主体,必须把农民工文化权益的实现程度作为政府文化绩效考核以及评选文明城市的重要指标。对农民工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要纳入到有关文化职能部门以及公益性文化单位的评估考核体系之中,以规范和约束政府以及相关文化部门在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方面的行为,以保障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

[1]王克西.一部系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力作——王竹林博士的《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简评[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0,23(2):127-128.

[2]王玉琪.农民工回归乡村与融入城市同等重要[EB/OL].http://www.sina.com.cn/2012-07-26.

[3]吴红兵.多元文化主义视角下对农民工文化价值观 “市民化”的反思 [J].法制与社会,2009(11):219-220.

[4]李尚旗.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J].山东社会科学, 2010(8):122-125.

[5]董碧水.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孤岛化[EB/OL].http://zqb.cyol.com/html/2012-01/18/nw.D110000zgqnb_20120118_3-05.htm.

[6]蔡章伟.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和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 2007(3):57-59.

[7]农民工刑事案件研究报告:农民工犯罪男性占96.52%平均年龄 21 岁[EB/OL].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2/0706/c1008-18458513-1.html.

[8]刘忱.尊重和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J].思想政治工作, 2012(2):16-17.

[9]厉以宁: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将致农民工世袭化[EB/OL].http://edu.sina.com.cn/l/2012-03-11/1132213126.shtml.

猜你喜欢
农民工文化
文化与人
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工就业值得期待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谁远谁近?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