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华 程燕妮
(1.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2.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磷在现代工业、农业、医学乃至于日常生活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其负面作用仍不可小觑。慢性磷中毒主要表现为引起上下颌骨受损,尤以下颌骨受损为明显,因此下颌骨摄片检查是慢性磷中毒诊断中的重要依据。本文对35位长期从事磷化工人员下颌骨正位及双斜侧位片进行分析与对比。
1.1 临床资料:检查对象:从事冷拔管车间工人共35人,男性31名,女性4名,32-48岁,工龄:1-7年,均有长期接触磷酸盐病史。
1.2 检查设备与方法:GE Definum 6000全数字X射线摄影系统。取下颌骨正位、双斜位三个位置摄片,摄片条件:40mA/75KV,获得图像分别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
1.3 结果:通过下颌骨X线摄片分析可得出35位接触磷化物工人中:3人正常,单纯牙槽骨吸收5人,单纯脱齿、断齿、龋齿7人,牙槽骨吸收并下颌骨异常3人,脱齿、断齿、龋齿并下颌骨异常6人,牙槽骨吸收、脱齿、断齿、龋齿并下颌骨异常等不同程度改变有11例。牙槽骨吸收66.7%,齿脱落、断齿、龋齿50%,下颌骨异常改变41.7%。正常者平均工龄1.2年,异常者平均工龄约为4年,35位受检者中有17人进行过补牙、镶假牙。对35人进行的ALT筛查中发现,17人正常,工龄1-7年不等,平均工龄4.1年;18人出现不同程度ALT升高,工龄1-7年不等,平均工龄4年。
1.4 分析:从上述结果分析可得出牙齿及下颌骨骨质异常的发生与从事磷化工工龄有一定关系,且工龄三年或以上更加明显,而肝功能的损害与工龄无明显关系。这与孙茹琴等[1]的研究结果一直。
2.1 临床及病理:黄磷不溶于水,难溶于酒精、乙醚,易溶于二硫化碳、氧仿、苯、松节油及油脂中,属脂溶性物质。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吸收进入机体,在生产环境中以呼吸道为主[2]。由于黄磷在体内主要蓄积在骨骼和肝脏,所以黄磷慢性中毒时除对肝脏外,对骨骼(尤其是下颔骨和牙齿)的损害较明显,急性黄磷中毒主要表现为肝脏的急性损害,而慢性中毒则以下颌骨受损为主要特征[3]。黄磷对牙齿及下颔骨的损害机制是黄磷可使血清中磷酸含量增高,加速体内钙盐排出引起脱钙,造成骨质疏松和坏死[4]。
2.2 慢性磷中毒影像学表现:1、轻度中毒:临床动态观察一年以上,经对症治疗,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齿槽骨吸收超过根长1/3牙周膜间隙增宽、变窄或消失、骨硬板增厚,下颌骨体部可见骨纹理增粗或稀疏、排列紊乱;可有呼吸道粘膜刺激症及消化系统症状。2、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重,下颌骨后牙区出现对称性骨质致密影,周界不清,可有颏孔增大,边缘模糊。3、重度中毒:在上述临床表现的基础上,下颌骨出现颌骨坏死或有矮管形成。[5]
2.3 诊断与鉴别诊断:职业性慢性黄磷中毒牙齿和下颌骨的X线表现为非特异性[6],但结合职业病史、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国内经过二十余年的研究探讨,共同的见解是:慢性黄磷中毒以颌骨损害为重要特征,颌骨x线检查是确定诊断的可靠依据,口腔疾患(牙体与牙周)、牙槽嵴损害,骨质吸收与密度增高,骨质玻坏程度及部位范围等,是诊断的主要指标[7]、[8]、[9]、[10]。实验室检查目前国内[11]建议 ALT、血清胆汁酸可作为慢性肝损害健康监护的初筛指标,血清蛋白电泳、总蛋白与白球蛋白、AST、7-CT可选作复筛指标,吲哚氰绿滞留试验(ICG)及色氨酸耐量试验(ITTT)是敏感性特异性较好的指标,有条件者可作为复筛指标,以提高诊断质量。对于慢性磷中毒X线诊断中往往也需要与牙周病、老年性下颌骨萎缩、骨髓炎、放射性骨病、骨转移瘤等相鉴别,但往往结合职业病史对本病的诊断往往不难。
磷的用途十分广泛,但磷化工属于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从事磷化工行业的工作人员更是首当其冲,国内外对磷中毒事件报道也屡见不鲜,然而最近年来这类相关报道在逐渐减少。原因可能为生产工艺流程改进、车间使用空气净化设备、良好的个人口腔卫生习惯等,但这些措施只能缓解而并不意味着就能完全的消除其对人体的危害。我国是黄磷生产大国,2010年起中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磷化工产品生产大国,目前从事磷化工业的人员数量众多,因而对从业人员定期健康体检是必要的,特别是一些敏感的实验室指标和X线下颌骨摄片检查有助于早期及时的发现问题,从而对从事磷化工人员及早的进行保护和治疗,此外加强磷化工车间空气磷浓度监测也是必要的。
[1]孙茹琴等.黄磷作业工人牙齿和下领骨X线摄片的观察.化工劳动保护(工业卫生与职业病分册).1992;13(2):92
[2]《工业毒理学》编写组.工业毒理学.上册.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87
[3]陈镜琼(综述).黄磷毒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1983J3(4):248
[4]张锦周,等.黄磷的毒作用及机理研究进展.职业医学.l994;2l(1):4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性磷中毒诊断.GB 17059-1997
[6]雷荀灌,王毅,王必康.175例磷作业工人下颌骨病变的x线表现分析.中华口腔医学杂志.1989,24(5):295
[7]滕合芹,等.慢性黄磷中毒20年研究及诊断标准探讨中国工业医学杂志.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0;3(4):16
[8]Teng Heqin,Gong Benghua.Occupatlonal Health and Preventive Medicine Occupatlonal Healty Bulletin.1994;3:32
[9]蔡昭达,等.308例黄磷作业工人下颔骨X线分析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83;1(4):233
[10]李庆刚,等.磷及其无机化合物作业工人的下颔骨X线分析.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84;18(3),155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性中毒肝病诊断标准.GB 16579-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