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观察

2013-08-15 05:19孟传萍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年17期
关键词:暗带达拉脑梗塞

孟传萍

山东省宁津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53400

脑梗塞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也是危重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漫长、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患有该病的患者大约有75%存活的病人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给患者家人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负担。目前已成为我国社会共同关注的疾病之一。脑梗塞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因各种各样的原因引起患者的脑部血液供应出血障碍,而引发的患者出现脑缺血性病变,该病病理分期为超早期(1~6小时),急性期(6~24小时),坏死期(24~48小时),软化期(3天~3周),恢复期(3~4周),脑梗塞患者的症状大部分表现的都不相同,有的患者表现的轻微,容易被忽略,有的患者往往急性发作,其中急性发作的患者居多,所以对于脑梗塞患者的治疗最好的时机是在发病的24小时之内,这样能够有效的挽救患者的生命和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目前在我国临床上治疗脑梗塞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循环和神经保护等,随着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的发展,神经保护治疗已作为临床神经病学的治疗重点,而自由基清除剂是近年来神经保护剂研究的热点[1]。依达拉奉是一种高效的脑自由基清除剂,对治疗脑梗塞具有有效性高,安全性,不易耐受的特点,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同时对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障碍有着良好的疗效。我院自2012年1月~12月使用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患者100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1年1月~1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46例,年龄34~67岁,平均年龄45岁,入院时病程8~36h,平均16h,其中首次发作的患者有34例,有既往病史的患者66例。急性发作的患者同时伴有体重超标的患者23例,伴有高血压者35例,伴有血脂异常的患者20例,伴有糖尿病的患者22例。所有患者根据神经系统定位症状、体征及头颅CT和MRI检查结果显示,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第四届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脑梗塞;100例患者中均在发病的48小时之内到医院就诊并确诊为急性脑梗塞,所有患者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进行性加重。急性脑梗塞的入选标准为:①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为脑梗塞,排除脑出血的患者。②所有患者在发病48小时之内到医院接受治疗,并确诊为脑梗塞。③欧洲脑卒中评分(ESS)总分<80分,意识分>6分。所有患者均排除脑肿瘤等脑部器质性病变、过敏体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昏迷或抽搐、出血史或出血倾向、严重意识障碍、无合并肺部感染、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严重心脏疾患;无癫痫、痴呆及严重精神病病史。我院在治疗过程中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治疗,两组患者在发病时间、年龄、性别、既往史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伴发疾病、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对超早期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控制血压、血糖、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处理,同时给予所有患者二级护理,让所有患者在急性发病期间卧床休息3~5天,保持患者呼吸通畅,肢体保持功能位,加强被动活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患者每天进行一次血塞通针静脉滴注,并口服阿司匹林肠溶胶囊0.1g,每晚1次,连用14d;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每天静脉滴注依达拉奉30mg加0.9%的生理盐水100ml,每日2次,每次30min内滴完,同样疗程也为14天。两组在治疗期间均不使用抗凝药物及其他脑保护药,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对伴发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予以综合治疗。疗效评定方法:对于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的第7天、14天进行治疗记录,对比患者在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的变化,其中包括肝、肾功能,观察患者神志、智力、瘫痪肢体肌力变化,并对患者在出院后第1个月、2个月、3个月进行随访,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根据全国脑血管病第四届学术会议制定标准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①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0%~100%,经治疗急性期的患者意识障碍变为清醒,瘫痪肢体的肌力提高>2级,病残程度1级。②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4%~89%,患者经治疗意识障碍情况好转,神经系统的症状有所改善,病残程度1~3级。③进步:神经功能的缺失评分减少在之前评分的18% ~45%内。④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不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减少小于之前评分的18%。⑤恶化:患者经治疗后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神经功能的缺损评分不减少反增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多16%以上。

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经过14天的治疗后,观察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只有对照组的1例患者因输液过快,出现了面红、头晕的现象,放慢输液速度后其症状消失。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在治疗后肝、肾功能均正常,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脑梗塞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多发于中老年人,该病具有起病突然,病程发展快、预后差的特点,有很好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脑梗死的发病原理是患者出现了动脉粥样硬化,若患者同时伴有血粘稠度增高,血液甘油三酯、胆固醇增高等症状,容易造成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使血栓形成堵塞血管,脑部局部血管闭塞后,导致患者相应脑供血区发生缺血,使得梗塞中心细胞迅速死亡,脑缺血区周围组织则发生水肿和缺血半暗。

半暗带是脑梗塞的梗塞灶中心周围存在的缺血边缘区,这个区域内虽然缺血症状明显,但有侧枝循环的存在,仍然可以将少量的血液供应到半暗带内的神经细胞。因此这些半暗带中收到损伤的细胞,如果抢救措施得当,其功能还具有可逆性,还是有恢复正常功能的可能。对于半暗带的治疗时间极短,一般在发病之初的24小时之内治疗最佳,最多不超过3天,所以治疗应当及时,药物应当得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主要针对点有两个:一是溶栓治疗解决缺血半暗带的血流灌注,二是通过治疗减轻或消除因灌注而造成的缺血脑组织的损伤。所以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应在发病初期的24小时进行治疗,若治疗不及时极易发生再灌注损伤,从而使梗塞灶进一步扩大,直至缺血组织坏死、液化,形成软化灶,最终丧失其所拥有的神经功能。目前溶栓治疗只适应少数患者,神经保护剂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2]。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的自由基清除剂,该药具有抑制缺血半暗带的作用,能干预缺血半暗带的病理生理变化,清除脑梗塞急性期有害因子,阻断缺血的级联反应,在脑梗塞早期给药可延长半暗带的治疗时间,扩大溶栓的治疗窗,减轻再灌注损伤,并且还对脑水肿有抑制作用,保护脑组织免受损伤,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增强神经细胞对缺血的耐受,并且对迟发性神经细胞坏死有抑制作用。此外使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塞不良反应少,在患者用药过程中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溶解,也无明显的肝、肾副作用。本文研究得出,观察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依达拉奉治疗,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患者在使用依达拉奉的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证明该药对于治疗急性脑梗塞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具有血脑屏障穿透率,能有效的增加了梗塞区的脑血流量,减少缺血半暗带的面积,对促进梗塞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的水肿消退、脑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作用,而且不受病型限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吴江,王维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4-263

2 柯少丰.丁咯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2006,26(4):59.

猜你喜欢
暗带达拉脑梗塞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诊断创伤半暗带的研究进展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寻找卒中半暗带的思想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28例老年糖尿病合并脑梗塞的护理体会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在大面积脑梗塞中的应用分析
一块石头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补阳还五汤治疗脑梗塞恢复期患者4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