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欣
(河北省邯郸市人民医院普外科 056000)
急性胰腺炎(SAP)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以发病急、病情发展迅猛、预后差、死亡率高为其主要特点。尤其是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重型胰腺炎)的治疗,临床上多以手术切开引流,清除坏死组织,解除十二指肠乳头梗阻,辅助以全身液体疗法及生长抑素的应用为主,我院在此基础上,自2001年5月至2011年5月对36例非胆源性胰腺炎行25%硫酸镁经胃管内注入,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非胆源性胰腺炎,其中充血水肿型(轻型)27例,出血坏死型(重型)9例,男性30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4岁,平均年龄38.5岁,出血坏死型9例均进行了手术切开引流,其中三例进行了十二指肠乳头切开。
确诊方法:36例应用硫酸镁前均经肝功、彩超、CT、MRI等检查证实病变为非胆源性胰腺炎。
2.治疗方法:患者取半卧位,25%硫酸镁经胃管内注入,夹闭胃管1小时后开放,自然引流,每日一次,充血水肿型患者,确诊后立即使用,出血坏死型在术后48小时后应用。胃管能置入十二指肠者,效果确切,但非必须要求。
本组病历均在置入硫酸镁24小时后,腹痛腹胀明显减轻,30例出现了肛门排便排气,血糖及血脂均在72小时后明显下降,轻型与重型无明显差别,手术组引流液则明显减少,其中5例72小时后闭管后拔管,2例120小时后闭管后拔管,平均住院天数13.3天,本组病历均未发生ARDS、DIC、肠瘘,肝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随访1至5年均未发现复发、胰腺假性囊肿、糖尿病等并发症。
急性非胆源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复杂,且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通常是各种致病因素导致原本无活性的胰酶,在胰管或腺泡内被提前激活,使胰腺及周围组织被自身消化,使腺体充血水肿,出血坏死,脂肪分解,大量胰酶及代谢产物被吸收而导致各器官脏器的不同程度损伤,现就应用硫酸镁后取得良好效果的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1.解痉作用:非胆源性胰腺炎均有不同程度的addli's括约肌痉挛、十二指肠乳头水肿,致使胰管压力增高,胰液排泄不畅,从而使胰酶提前激活,硫酸镁中的镁离子可有效抑制平滑肌收缩,缓解addli's括约肌痉挛,同时,镁离子可抑制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减少此类物质十二指肠乳头水肿的刺激,可充分缓解十二指肠乳头水肿,从而使激活或未激活的胰酶顺利进入肠腔。
2.质子泵抑制作用:通过其抑制胃酸分泌的功能,减少胰酶的大量诱导性分泌,并可减少和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3.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使胰腺血管扩张,改善胰腺本身血运障碍,防止胰腺坏死,通过抑制胰液分泌,可减轻胰液本身及炎性坏死产物(氧自由基、白三烯、血小板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等),通过血液或淋巴组织,对胰腺本身及全身对器官的损伤,防止胰管内坏死组织沉积、钙化,减少胰腺假性囊肿形成的机会,减轻全身中毒休克的症状。
4.利胆功能:硫酸镁可刺激十二直肠粘膜,促进胆汁排空,减少了黄疸及胆系逆性感染的机会。
5.导泻功能:因硫酸镁不能被肠道吸收,而使肠腔内形成高渗状态,使肠粘膜水分及已被粘膜吸收的有毒物质进入肠腔,使肠腔面积增大,机械性刺激作用,使肠蠕动加快,促进其排空,从而降低肠道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尤其对切开引流病历,可协同其反复冲洗、腹膜透析的作用,利于腹膜腔内坏死组织及腹腔渗液的排出,防止腹腔感染加重,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减少远期肠粘连、梗阻的机会。
6.局部作用:利用其高渗及消炎原理,可使水肿的十二指肠乳头肿胀、炎症消退,使胰管管径增粗,缓解胰管梗阻,利于胰液排出。
7.对早期出现休克症状如:血压下降、心率增快、意识改变患者,因硫酸镁的镇静、扩血管、降压作用,可导致全身重要组织器官低灌注状态的进一步加重,从而使休克症状进一步加剧。
8.对合并有严重的消化道出血:胃肠减压为鲜血、便鲜血、大量柏油样便者,因被激活的胰液及坏死组织已对胃肠道形成了腐蚀,其临近胃肠道随时有坏死穿孔的可能,要慎用硫酸镁胃管内注入,防止其促进胃肠蠕动作用,而导致肠瘘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