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洁
(辽阳市中心血站 辽宁辽阳 111000)
在孕妇分娩中,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占其中的10%[1]。现阶段临床上对胎膜早破的体位护理主要采取绝对卧床休息的方法,应在胎先露平坐骨棘以后在下床进行活动而经过临床观察发现传统保守的护理方法常使孕妇的活动受限,易出现尿潴留,使产程延长,导尿操作频率增加。本文研究探讨了头位胎膜早破孕妇临产后体位护理对产妇的影响以及改变传统护理体位、下床活动等对孕妇产程的影响。
1.基本资料:以我院自2011年12~2012年8月收治的80例胎膜早破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孕妇。孕妇平均年龄为28岁,对照组孕周为38.96周,实验组孕周为39.12周,排除臀位、早产、经产妇,结合头位评分法将骨盆性难产排除在外,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一般情况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
2.方法
(1)体位护理方法对照组:应用传统的护理方法,使孕妇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在胎头颅骨的最低点达到或是接近坐骨棘水平时才准许其下床活动;实验组:孕妇经阴查或是肛查胎先露达到坐骨棘以上两横指以下时,未能上推胎头并且不能将脐带先露排除,即嘱孕妇下床活动。
(2)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软件包stata10.0,用卡方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1.比较两组产妇需要导尿的人数及分娩方式,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产妇自然分娩率显著提高,需要导尿的人数也少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比较(n)
2.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的产程时间 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第一和第二产程时间的中位数时间均明显比对照组短,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阴道分娩产程时间的比较(min)
3.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均未出现脐带脱垂和新生儿窒息的症状。
1.由以上研究发现,改变头位胎膜早破孕妇临产后传统的体位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导尿次数,促进产程的发展,使实验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的时间显著缩短。传统的体位护理方法中,孕妇卧床休息的时间较长,使部分孕妇有床上排尿困难的表现,导致产妇膀胱充盈过度,使子宫收缩受到影响,并引发胎头下降。产程中孕妇下床进行活动,促进自行排尿,使导尿操作有所减少,缩短了产程。自由体位可以使产妇更加舒适,有效促进产妇子宫的收缩。当产妇取半卧位或是坐位时,骨盆的倾斜角加大,胎头更加适应骨盆的入口平面,促进胎头下降进入骨盆。当产妇保持直立体位时,重力作用可促进宫颈的扩张,在产妇步行时,受关节轻微运动的影响,有助于胎儿在产道内的转动,使产程加快。
2.改变头位胎膜早破孕妇临产后传统的体位护理方式可以有效的促进产妇的自然分娩。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可知实验组较对照组的自然分娩率要更高,且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经X线检查可知,产妇从仰卧位转变为坐位时,骨盆出口的面积将加大28%左右[2],骨盆出口的前后径将增加1~2厘米,坐骨棘的间距将平均加宽0.76厘米,还能使骨盆的倾斜度有所减少,促进分娩机制及胎头入盆的顺利进行。本次研究中,对照组实施保守的体位护理方法,剖宫产的指征表现为枕横位或是持续性的枕后位,可知若孕妇的体位受限时间过长,会增加胎头下降的阻力,对胎头旋转不利。而孕妇尽早下床活动既可以使待产妇更加舒适,又会分散产妇分娩时对疼痛的注意力,稳定产妇的情绪,从而减少因心理紧张造成的肌肉痉挛或是宫缩乏力诱发的宫颈水肿,也能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实施促进分娩的技巧,达到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缩短产程的目的。
3.在产妇下床活动时的安全期内,头位胎膜早破孕妇临产后骨盆衔接与否和胎先露以及脐带脱垂的发生密切相关。引起脐带脱垂的高危因素主要是胎位异常,包括横位、臀位[3]。而相对于胎膜完整者,胎膜早破者的脐带脱垂率更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针对产妇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下床活动计划,并协助产妇实施,最终实验组产妇均未出现脐带脱垂的现象。传统体位护理方法中,破水后产妇应该绝对卧床休息,直到胎先露平坐骨棘以后才准许下床活动,不利于产程的进展。针对此情况,头位胎膜早破孕妇下床活动的时间,要和待产妇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进行充分的评估后再进行具体分析[4]。排除是否为早产儿、低体重儿、脐带绕颈、羊水过多、合并相对头盆不称等诱发脐带脱垂的因素,实施有针对性的体位护理。
由以上研究可知,头位胎膜早破的孕妇,未能上推胎头并且排除脐带先露者,经阴查或是肛查胎先露达到坐骨棘以上两横指以下,应使产妇下床活动,从而减少导尿操作,促进产妇自然分娩,缩短产程。
1 潘敏,零恒莉,雪丽霜.头位胎膜早破孕妇临产后体位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0):95 -96.
2 陈仙艳.妇科腹腔镜手术的护理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8):1284 -1285.
3 李文光,高明丽.妇科腹腔镜手术体位的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14):54.
4 钱志大,杨小福,翁碉.脐带脱垂30例临床分析[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7,23(7):444 -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