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芳
(云南省楚雄州永仁县人民医院 675000)
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1年12月~2012年12月共收治了90例儿科急诊患儿,对其进行资料分析,其中男性患儿有52例,女性患儿有38例,年龄在0.8~1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1±3.8)岁。
2.方法
(1)记录:对患者身体体征进行记录,护理人员将患者不良反应、出现的症状上报给主治医师,并对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胸片、肝肾功能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2)问卷调查: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沟通,明确患儿的病情症状。并在抢救过程中对患儿的反应进行记录,进行监视器的实施观察,将受到感染的患儿进行隔离,用专业仪器测试感染原因,并具体分析其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存在的潜在感染因素。
表1 不同感染因素的患儿构成比例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处置不当、原发性感染、静脉插管不当、清洁工作不完善、气管插管的潜在感染、导尿过程中的潜在感染、设备引发的潜在感染、氧气湿化瓶使用不当均属于患儿急诊抢救过程中潜在感染因素,因此应该予以关注与重视,做好预防措施。
1.处理不当形成的感染因素:在处理患儿伤口的同时,如果出现抢救延迟或者清理不彻底,都会使患儿的伤口受到感染。在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该将能够引发感染的衣物除去,对患儿伤口进行消毒,并去除伤口上的异物与污垢,防止其感染化脓,然后根据伤口严重情况再决定是否要缝合伤口。
2.原发性感染因素∶由于急诊患儿自身免疫力较低,因此对于寄生在患儿体内的病原体而言并不具有抵抗性,因此当病原体活性增大,便开始进行繁殖与释放毒力,从而使患儿受到感染[1]。急诊抢救过程中的患儿在使用抗生素的过程中,由于使用周期不对,也容易诱发结核杆菌的产生,因此,原发性感染因素是儿科急诊抢救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并做好防范措施,避免菌群失调诱发内源性感染。
3.气管插管的潜在性感染因素∶部分患儿进行急救的过程中,需要插入气管插管。气管插管经由咽喉部进入呼吸道,在进行检查的同时,也使外界环境中的病菌进入呼吸道中生长,因此在儿科急诊抢救过程中应当预防口腔感染因素[2]。
4.导尿过程中存在的感染因素:出现尿潴留的患儿需要进行导尿才能够进行正常生理作息,然而由于导尿过程中未对导尿管进行消毒,病菌便会滋生于导管内壁中直接进入患儿膀胱,从而使患儿受到感染,再则,细菌也易在尿液残存的膀胱内繁殖,增加感染因素与患儿的痛苦。
5.设备引发的潜在感染:患儿如果不慎吞入异物或者因为窒息等原因进行急救,一般情况下会采用急救吸引器,这种设备能够将阻塞患者正常呼吸的咽喉中的血液、分泌物以及呕吐物吸出,是一种具有急救性质的有效设备。然而这种设备由于应用于多种场合,使用频率以及时长都较高,因此容易滋生病菌,造成设备被污染[3]。这种情况会增加患儿的痛苦,导致患儿引发不必要的验证,从而引发医院整体性的病毒感染,不利于医患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了医院的治疗效率与声誉。
6.氧气湿化瓶使用不当形成的潜在感染:患者在吸入氧气时,医护人员可以方便直观的从氧气湿化瓶中观察到患者吸氧动态并能够迅速调节氧气的流量,提高了肺泡的活性率,因此在医院急诊部门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由于湿化瓶中的内芯海绵非一次性产品,因此在多次应用中容易滋生病菌,如果未进行大范围的消毒,则会导致患儿在使用氧气湿化瓶的过程中受到病菌感染,因此,氧气湿化瓶的净化力度不足、防污染力度不够便容易导致患儿在急诊抢救过程中受到感染,从而威胁到其生命健康。
通过我院的诊断分析,可以发现以上因素是儿科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因此必须予以重视,充分做好预防措施。
1 陈碧慧.儿科急诊抢救中潜在的感染因素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3):1385 -1386.
2 张俊华.儿科院内感染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6):752 -753.
3 李英贤,王建悦,牛淼淼,等.新生儿科感染因素及病原学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版),2012,41(6):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