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

2013-08-15 00:45涂大杭中共三明市委党校三明365000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3年5期
关键词:公民培育法治

□涂大杭 [中共三明市委党校 三明 365000]

公民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1]。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当代中国的公民意识还比较薄弱,需要加大力度大力培育,为此,就必须筑牢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现实基础,本文对此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一、要进一步打好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经济基础

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必须打好相应的经济基础。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离不开经济因素,必须要有相应的经济基础,这是因为经济因素特别是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和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决定力量和最终源泉。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现有的经济基础,包括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中国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以及这些经济因素所直接体现的经济体制等。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国家权力对于公民权利支配的范围过于宽泛,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方面的机会极为有限,渠道也不通畅,使得公民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主体性,因而极大地束缚了公民意识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选择了市场化的取向,1992年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逐步改变了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经济基础和状况。例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部分人在经济上已经跨入小康行列,具有越来越强的独立性,从而对自己在国家中的地位有了新的觉醒和认识,使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培育起权利义务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能够有意识地实现国家法律所给予的各项权利,去履行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各项义务,培养起国家主人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责任感、使命感。

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为进一步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打好经济基础[2]。一方面,市场经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改变了传统的经济利益的存在形式,市场主体要求排除非市场化强制性因素的直接干扰和影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独立、自由、平等、开放地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市场主体更多地是依靠市场信息从事经济活动,因而能够更多地获得从事经济活动的独立性和自由性,从而使得市场主体的利益不断地从整体中分化出来,更好地促进了当代中国公民主体意识的形成,因而能够为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打下越来越好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例如,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市场经济秩序还不够规范、市场发育程度还不够成熟,加上中国长期存在的传统小农经济模式和新中国建立以来计划经济模式的惯性影响,这些困难和问题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进而影响到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因此,必须以增强中国公民的主体性为导向,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肯定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的独立性及其价值,进而促进当代中国公民主体意识以及其他方面意识的确立和完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根据市场经济通过契约来建立经济关系和配置资源,是经济关系契约化的这一本质特征,以契约原则来唤醒公民对于自身权利和义务的理性自觉,培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以不断地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并不断丰富其内容。

二、要进一步加强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政治保证

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必须加强相应的政治保证。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离不开政治因素,必须要有相应的政治保证,这是因为政治因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等因素,以及我国业已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整个中国社会生活和所有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障。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现有的政治保证,包括我国实行的人民民主专政,我国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选择的作为国家根本制度存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我国建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等等。新中国建立后,中国人民从总体上说成了国家的主人,主人翁意识开始逐步确立;1954年制定并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我国开始现实地确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概念,我国人民开始形成“公民意识”。但是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人民的“公民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说都还非常薄弱,更多的还是“人民意识”,加上所建立的是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要求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一种个人权威和行政权力相结合的政治体制,因而“人治”色彩浓厚,存在很强的“领导意识”乃至“领袖意识”。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并取得了很大成绩,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和民主科学决策制度初步建立,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在逐步增强。

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为进一步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加强政治保证。胡锦涛指出:“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3]21,因而继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为进一步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加强政治保证。为此,要着力做到:其一,要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正确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4];其二,“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3]22-23,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在社会主义民生政治制度下依法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国家事务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认识水平,不断增强自己的主人意识、主体意识、公民意识等;其三,要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证政治制度和相应的体制、机制的科学、公正和合理,以不断扩大人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使人民实现内容更加广泛的当家作主。例如,应建立健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以保证决策符合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其四,要坚持解决加强培育中国公民意识政治保证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更好地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发挥人民的创造精神。

三、要进一步优化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文化生态

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必须优化相应的文化生态。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离不开文化因素,必须要有相应的文化生态,这是因为文化因素是培育中国公民意识的文化养料,对民族来说,文化已经成为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成为凝聚全民族的精神纽带,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需要从相应的文化生态中汲取养料,特别是需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料。新中国成立后主要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开始自觉地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基础上产生、繁荣和发展起来的文化,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有别于以往阶级社会文化的新型文化,是人民的、大众的、为人民服务的文化,是科学的发展的文化。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建设和发展,逐渐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形成、丰富和发展过程中,为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提供了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养料,一方面,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后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之中;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其他方面的内容为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提供了优化过的文化生态,是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非常需要的文化养料。

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为进一步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优化文化生态。总的说来,要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人心,成为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良好的文化生态。为此,要着力做到:第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各个环节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的吸引力和凝聚力[5];第二,要继续加强道德建设和对公民的道德教育,继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其他有关的道德建设的要求,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奋自强、敬业奉献”真正成为广大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使遵守社会公德成为公民最基本的行为要求,同时继续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教育,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使他们恪守职业道德,敬业爱岗,服务奉献,还要继续加强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建设和教育,提高广大公民的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意识和修养,使他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特别是做一个有“四德”和高尚人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第三,要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第四,要不断吸收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先进文化成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广大公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同时解决优化培育中国公民意识文化生态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6]。

四、要进一步改善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社会条件

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必须改善相应的社会条件。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离不开社会因素,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这是因为社会因素与公民的民生息息相关,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公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才能进行,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也需要相应的社会条件才能进行,因而必须改善相应的社会条件,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种改善着和改善了的社会条件,能够为更好地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提供更好的社会条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经过社会主义改造之后,又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也针对保障和改善民生进行了许多建设,制定了许多政策,极大地改善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民生,但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社会建设更多的是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之中的,没有分离和独立出来,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公民个人没有争取自身权利与利益的社会条件,公民意识无法从中正常生成。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得到解决,民生问题日益引起关注,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任务,在200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七大正式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写进党代会报告,社会建设正式作为相对独立的一大建设加以提出,社会因素和公共领域得到不断拓展和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正在为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奠定坚实的社会条件。

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继续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为进一步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改善社会条件。主要是要继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为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为此,要着力做到:1)要继续保障和改善广大公民的民生,完善相关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使公民在民生获得保障和改善的条件下培育出成熟的公民意识;2)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和统一,开启改革这个硬动力,讲好发展这个硬道理,完成稳定这个硬任务,引导全体公民在三者相协调相统一的基础上培育公民意识,履行公民义务,实现公民利益;3)要进一步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速社会结构的分化和调整,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把国家干预社会的内容、方式和限度逐步制度化、规范化,从而保证个人和社会组织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和自由,特别是要促进社团组织的发展壮大,支持各种社团组织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事业,这是因为社团组织是由社会地位相当、利益相近、信仰大致相同并且有某种共同兴趣爱好的人组成的,社团组织的发展壮大对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培育有相当大的影响和作用;4)要不断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为培育公民意识改善社会条件[7]。

五、要进一步完善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法治环境

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必须完善相应的法治环境。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离不开环境因素,必须要有相应的法治环境,这是因为环境因素是培育公民意识的外在条件,而法治的根本精神在于人民当家作主,法治的根本力量在于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而法治环境是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较好环境,而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也非常需要法治环境,特别是需要我国尽快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作为一个经历了2000多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封建意识较为深厚,宗法等级意识、臣民意识等传统意识影响和制约着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培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通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注重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建立了一些有利于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法制环境。“文化大革命”时期,法制环境遭受破坏,人权观念、自由平等观念等有助于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种种观念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而被抛弃。改革开放后,我国制定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较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特别是与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强调,“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使得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到2011年建立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形成了较好的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社会主义法治环境[8]。

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必须继续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为进一步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完善法治环境[9]。主要是要继续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合法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为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为此,要着力做到:首先,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不断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实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形成具有内在性、自觉性的法治秩序,公民不仅成为依法治国的实施主体,而且成为监督主体、受益主体;其次,要使公民确立法治意识,抛弃家长制、特权思想、臣民意识、人治观念等与法治意识相抵触相对立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将法治意识作为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培育,大力加强公民意识的倡导和培养,努力使法治意识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和崇尚法律的法治观念;再次,要丰富和发展法治文化,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特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它是法律至上的文化,其核心内容是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文化,是培育当代中国公民意识非常重要的软环境;最后,要加强公民的法治教育,形成和树立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观念,如要形成和树立权利观念,使广大公民当家作主的原则得到真正体现,又如要形成和树立契约观念,使契约所具有的平等、自主、自愿、互利、互相制约等特点,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公民意识的内涵和特点,使广大公民能够通过契约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从而有效地选择自己的行为,进而能够更好地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

[1]公民意识[EB/OL].[2012-01-21].http://baike.baidu.co m/view/1311688.htm.

[2]曲丽涛.公民意识生成的社会基础探析[J].前沿,2010 (13): 108.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1.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 25.

[5]谭运宏, 汪海波.培育公民意识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必然[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0 (6): 25-26.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30-32.

[7]刘和福.试论我国公民意识现状及提升对策[J].南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4): 15.

[8]金艳.我国公民意识培养的现实基础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 2004(4): 126-127.

[9]鄯爱红.我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公民意识的培育[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04(6): 38.

猜你喜欢
公民培育法治
论公民美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