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不“科学”

2013-08-15 00:54刘静波
未来教育家 2013年4期

刘静波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中国教育学会高质量学习研究中心主任

成长于教学一线、服务于教学一线的实战型教师培训师

去年七月,深圳市教育局宣布,从2012 年9 月1日开始,全市调整初中课程结构,将科学、历史与社会两门综合课程恢复为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分科课程,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继续以校本课程形式进行综合课程教学实践。这意味着曾被当作深圳课改一大亮点的初中阶段科学、历史与社会课,历经十余年后终于被解体。

科学课经过一番“反应与还原”,又回到分科教学,难道说曾经的“科学课”实际并不“科学”?

深圳市教育局此举,立即引起舆论的一片哗然。有市民质疑:“深圳十多年的课改向高考举了白旗。”深圳多家媒体也对此作了报道,其中有评论说,“这标志着为期11 年的深圳课改以失败告终”、“深圳课改走向结束”等。

对于个中原因,官方、专家和教师各有说法,无非是高考的压力、师资不具备等。但据了解,美国却在长期坚持科学课的教学,难道又是一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现实演绎?

去年九月,我在美国布朗大学学习考察。以学风“最最自由”而闻名的布朗大学建于1764 年,是美国的老牌私立大学,也是“常春藤盟校”的成员之一。布朗教纲的精神是:在布朗大学,不会有人告诉你该上什么课或怎么样上课,学生只要在毕业前至少在30 门课中拿到高于C 级的成绩并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即可毕业。布朗大学的学生前两年完全凭兴趣选课,后两年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由此,我基本理解了美国之所以能长期进行科学课教学的原因。美国的科学课不是以学科为中心,不受专业主义影响,而是以主题为中心进行整合式学习,通过对主题的学习研究来提升科学素养,掌握学科知识。而我国所谓的科学课仍是以学科为中心,强调的是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就是专业主义在作怪。我们的学生从中学起就被装进了专业的笼子,而美国的学生到了大学后两年才开始“专业”学习。

也是在美国学习期间,我才明白我国科学课进行不下去的一个重要原因——对科学课的学科课程本质认识不到位。

那么,什么才是学科课程本质呢?简单来说,学科是指学习的内容,而课程是指学习某个学科或某个活动对学生带来的价值和作用,其中最核心的价值和作用就是课程本质。不同的学科对学生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因此,不同学科的课程本质也就存在差异。如语文的就是表达,数学的就是思维力,英语的就是应用,而科学的就是科学素养。只要抓住了学科课程本质,就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教师们只有对课程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对学生要学什么、掌握什么才能了然于胸,才可能拥有坚定的教学主见和明确的教学方向,才不会迷失在“三维目标”的丛林中。

目前主宰我国课改的主要有两大权威,一类称为“课程专家”,他们对所有的学科课程改革都以三维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等通用的词类提同一个要求,但对具体学科却不甚了了;另一类是“实战派”的课改专家,他们试图用一种教学模式来统治所有学科教学。在这两种不搭界的“主流”中间,很难看到学科课程论的专家们对本学科的教学有多少话语权。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恐怕就是这些专家们对本学科的课程本质也说不清道不明。他们把学科特点与学科课程本质混为一谈,对学科课程本质认识不清,在课程改革方面自然就缺乏说服力。

回到原来的话题,深圳的科学课为什么难以为继?原因就在于深圳教育界的上上下下都没有把科学课的课程本质认识清楚,还在奉行原来的学科思想和专业思想,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依据主题教学强调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考试就只能是考知识,教材编写只能是搞拼盘,教学就只能是分科教学。由此可见,我们的科学课本质上就不是科学课,而是一个披着科学外衣的分科教学。教师的包班制,更是人为制造了一大批不合格的教师。相对高中的分科教学,初中的科学教学自然就备受非议。所以,褪去“科学”外衣,恢复本来面目,是必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