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克亮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国际学校校长
幸福教育理论认为:教育以生活为目的,生活以幸福为目的,所以教育以幸福为目的,即要培养能够创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人。如果说这样的阐述是指向于“未来的人”,那么作为生活的一部分,从教育的本义来讲,现时的生活也应该是幸福的。因此,我们秉持“享受教育的幸福,追求教育的卓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从幸福学生、幸福教师、幸福父母、幸福课堂等方面出发,打造国际学校的“幸福树”。
快乐来自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为了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团结向上的体育精神,我校构建了“群体与个体”、“教学与活动”、“传统与特色”三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形成了体育课程的六大版块,即开齐、上足体育课,强化课堂教学质量;整合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外自编游戏、自编操,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开展形式新颖的体育艺术节,提高学生的体育参与率;有效进行体育社团的活动,提高学生体育竞技的水平;科学发展学校体育运动队,培养学生的体育特长;重点打造“男足”、“女排”和“三门球”等体育特色项目,开拓学生的体育视野。体育锻炼的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辅助功能,培育学生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人格品质,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快乐来自于轻松高效的学习。通过各种措施,保证各门功课开足、上齐、上好,积极推进“尝试—诊断—建构”模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落实学生课业负担监控机制,作业设计注重实效,让孩子学得轻松;注重夯实孩子学习基础,扎实开展补习工作,让孩子学得扎实。
在对孩子的评价方式上,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以“创星活动”代替传统三好学生评选,让更多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传统的“三好生”评选制度虽然不失为一种激励学生的有效措施,但“三好”是一项综合标准,且有一定比例的限制,大部分学生自知与“三好”无缘,便对活动缺乏关心,从而导致这种评选失去了应有的群众基础。为了更好地激励全体学生的成长,我校开展了“创星活动”,根据学生素质发展的若干方面,制定了“学习星”、“勤奋星”、“创新星”“运动星”等十星标准。整个活动由三个部分组成:申星、创星、评星。学期初由学生自主申报,新学期开始,家长和孩子一起再来温故“星”的名目及要求,指导孩子对照“星”的要求进行“申星”。可以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作为突破口,争取“创星”成功,也可针对自己的弱项,作为攻坚克难的重点目标。“申星”之后要在班级公布,学期末“评星”时要自我评价,还要接受同学、老师的综合评价,然后由学校给每一位学生颁发奖证,凡符合要求的即授予相应称号,给予更多学生享受成功的机会。
快乐来自于学习个性的张扬。一、二年级开设“科学认读,多元识字”课程,让儿童在入学两年内认识常用汉字,阅读一般性读物无障碍;3-6 年级开展“阅读工程”,有效提升孩子的阅读素养,并开设《思维训练课》,让学生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浓厚的数学兴趣、灵活的思维能力。常年开设围棋、足球、演讲与口才、铜管乐队等三十多个学生社团,涵盖体育、艺术、文学、科技等五大类,让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孩子的全面素质,张扬学习个性。
快乐来自于具备了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英语课程从一二年级开设,起步早,课时足,3-6 年级开设英语课外阅读课和英语口语交际课,学生词汇量比一般学校学生多出近一倍,口语能力明显超出一般学校。常年聘请外籍教师担任英语口语课和英语活动教师。每年暑假举办赴澳、赴英夏令营,开展中西文化交流,使孩子从小具有国际化的视野。经常性开展魔方速拧、九连环速解等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主持人大赛、演讲比赛等素质拓展活动,培养孩子的参与能力。
教师的职业境界有四个层次,一是把教育看成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规范、要求;二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责任的活动;三是把教育看作出于职业良心的活动;四是把教育活动当作幸福体验。简言之,教师的最高境界是把教育当作幸福的活动。
让每一位教师融合在学校发展的愿景中。学校倡导的“幸福教育”,让教师意识到一个教育者既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更要关注学生的“现在”,唯有让学生现在的学习充满幸福,才能使他成为“走向世界的现代人”,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实施素质教育是唯一的途径。我们通过各种宣传让全体教师认识到办学理念的先进,育人目标的大气,打造“阳光、才气、大气”国际学校学生形象的远大理想和抱负,以共同的目标和宏伟的教育蓝图激励全体教师凝心聚力,共同发展。
让每一位教师浸润在“校园文化”的芬芳里。在美化、绿化校园基础上,精心打造“文化长廊”,布置英语、科技、艺术等园地,使师生身处校园,“看”到的是文化,感受到的是文化。创作校歌《幸福校园》,歌词内容凝聚学校精神精髓,文字简约凝炼,节奏轻松明快。营造“爱生、善教、严谨、高效”的教风,“尊师、好学、自主、奋进”的学风。开展各类教工活动,在活动中加强交流,增进感情,倡导团队精神、拼搏精神和科学精神,让全体教师深深浸润在文化的芬芳中。
让每一位教师跋涉在“专业成长”的路途上。重视教师的全员培训工作,以“四项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全面素质。一是通过学习各类法律法规、绩效考核制度,签订“关爱学生”承诺书,设立家长留言平台和校长信箱,开展评校评教活动以及建立学习、工作共同体,来培养教师的规范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意识,强化教师的“专业操守”;二是充分调动教师的学习积极性,以鼓励教师进行文化进修、开展教师读书活动、革新政治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等途径,不断地丰富教师的“专业底蕴”;三是强化校本培训,借助专家引领,加强教学基本功、学科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等方式,通过三字一话达标竞赛、师生同考和“每日两题”等活动,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四是注重“课堂实践”的培训,以周为单位,制定《校本教研活动安排表》,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素材,组织评课、理论学习、论文撰写活动,以主题来引领全体教师进行有目的的研究与学习,同时强化“推门听课”制度的执行力度,把专题研讨与平时的修炼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们的认识:课堂是能够滋生幸福的。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制约着学生对学习的体验和感悟,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结果,归根结底,课程制约着学生明天能否幸福。课程的实施,是一个再造与重构的过程。课堂,作为课程实施的主要阵地,有着师生选择和创造的空间,而这种师生共同创造的无法复制的过程,能够让师生在体验成功中获得极大的满足和快乐。
我们的反思:幸福课堂的标志是师生的共同发展,如何打造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课堂,就成为了一个具有现实和未来意义的重大话题。而这样的探索,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
2008 年,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组织的“聚焦课堂,关注实效——广东中山、上海南汇、江苏江都三地交流活动”在我校开展。我校做了《构筑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课堂》的讲座。从加强校长对课堂的引领、加强课堂文化积淀、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等方面阐述了高效课堂建设的做法。
2009 年,学校认识到,要打造师生共同发展的幸福课堂,必须要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核心成员在积极寻找相关理论支撑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想。学校组建了课题研究小组,确立了牵头实施部门。核心成员对部分骨干教师尝试进行教育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培训,骨干教师在自己的课堂开始实践,研究小组观摩,进行分析讨论。我们在江都市“龙川之秋”校长论坛活动中,介绍了学校的“尝试—诊断—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一致好评。
2010 年,针对目前诸多受关注的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进行了深入反思。比如,有人认为,有些模式强调“先学”,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却被曲解,“先学”应该是基于课堂的先学,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学生自己学习。
我们的行动:经过酝酿,一场轰轰烈烈的课堂改革,在江都国际学校拉开了序幕,“尝试—诊断—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在全校正式实施。在实践总结的基础上,学校参加了扬州市优秀课堂教学模式的评选。
2011 年,组织教师先后去山东、河北等地学习观摩跟本校教学模式相关联的课堂教学,并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明晰本校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价值和具体操作流程,并引导一部分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推出各个学科、不同学段的典型课例。请专家前来指导,对模式进行分析、提升和完善。引导全体教师进行课堂实践。2011 年10 月,学校的“尝试—诊断—建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入围扬州市优秀课堂教学模式,并成为扬州市参加现场论证的四个教学模式之一。同2011 年11 月,“尝试—诊断—建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被顺利立项为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
“尝试—诊断—建构”课堂教学重点体现四个“主”:学生主体,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积极参与,学得扎实;教师主导,要求教师做到有针对性地指导,通过“有效地导”促进学生“有效地学”;学生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尝试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课堂为主,让学生经历真实的课堂学习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幸福旅程第一站:享受孩子成长的幸福。借鉴传统和现代社会信息交流方式,让家长与学校建立起了畅通的交流渠道。家校一体三联动(一月一沟通、一学期一展示、一年一普访)机制,使家校交流工作制度化;学校网站的建设和报纸的发行,使学校工作信息具有了一定的透明度;家校e 通信息平台,班级及学生个人博客平台的搭建,使家长能够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点滴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时刻享受着孩子成长的幸福。
幸福旅程第二站:享受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幸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成长过程,也是学生父母“合格”的成长过程,同时又是建设和谐家庭的过程。为此,学校成立“新父母学校”,开展了江苏省“十一五”规划课题《新父母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让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明确组织体系。对“新父母学校”的性质、组织形式、日常机构等作出明确规定。建立班级、年级、学校三级父母委员会,各级委员会副主任和委员均由学生父母自荐或班主任推荐,学校审定后聘任,从而在组织形式上保障新父母学校各项工作的实施。
建立培训内容体系。从三方面建构“新父母学校”的校本培训教材:一是专家培训内容,编辑了《新父母学校专家讲座集锦》。二是家庭教育重难点问题的解决策略培训。根据小学和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组织教师编写《小学家庭教育100 个难题》和《初中家庭教育的100个难题》。三是学生父母“成长故事”信息交流,向学生征集成长故事上千篇,按年级编纂《成长故事》。
创新培训形式。一是专家组团培训:自2005 年以来,先后邀请朱永新、孙云晓、商友敬、张万祥、赵忠心、徐国静等专家学者来校为家长做讲座。二是教师组团培训:定期召开父母大会、新父母委员会,向学生父母全面反馈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并指导学生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发展。三是学生及父母现场互动:把学生、学生父母、教师聚集在一个场所里进行培训,让孩子知道父母应该怎样去做,让父母知道孩子应该怎样去做,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融合。四是个别咨询交流:主要有学生父母访校和教师上门家访两种形式,要求教师把它看作是对学生父母的一个培训机会,并提前准备好交流内容和重点。每一次的培训,都将载入《学生父母培训手册》,记录下学生及其父母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