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冰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依山郡小学副校长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加速推进,国内经济发达城市和地区纷纷将教育国际化放在重要位置。所以,对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讨论也日益频繁,如何有效推进也显得更加紧迫。香港的基础教育,在颇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带动下,迅速成长,呈现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积累了国际化的办学经验。我重点观察了福建中学、香港真道书院和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这些学校涵盖公立和私立两种办学性质,其教育国际化具有一定代表性,对国内基础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教育国际化的前提首先在于要有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要从全球的视角出发来认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董建华在2000 年的施政报告中指出,“香港准备应对全球经济竞争”,“教育必须进行整体改革”。香港基础教育的名校,往往都用国际化的教育理念支撑学校发展,如福建中学的六大办学理念:以人为本、两文三语、多元智能、科技创意、全面辅导、家校合作,其中“两文三语”指中文与英文,强调英文教育就是建立国际化的语境,从工具角度讲就是国际化的基础;“多元智能”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学校对该理论的研究和认同,是国际化理论与香港教育实践的对接。可以说,“两文三语”和“多元智能”不仅是福建中学的教育理念,也已经成为很多香港中小学的核心教育理念。
香港基础教育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办学理念上,更渗透在过程中,如福建中学充分运用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中的管理理论塑造教师团队,建立学习型组织,另外学校在未来发展计划中,还致力于推行七项策略——LEADING,其中“G”是“Global Perspective”(世界视野),具有国际化的理论基础和操作策略。这些具体的做法,也是国际化教育理念的体现。
港府提出“香港的教育素质要比拟国际水平”,确立了21 世纪香港教育的整体目标是“让每个人在德智体群美各方面都有全面而具个性的发展……为国家和世界的前途作出贡献”,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建设一个具有国际性、民族传统及兼容多元文化的教育体系,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并且能够乐于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工作和生活”。在这个目标的指引下,香港基础教育各学校的育人目标也呈现国际化的面貌。如福建中学“培养学生成为爱护家庭、关心社会、热爱国家、放眼世界、与时并进及德才兼备的人才”。真道书院学校致力于塑造学生个人品格、提升学术成就及培养领导才能,培养能够展现品格、学识、技能及热忱的未来领袖,能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的幸福做出贡献,从而实现卓越的人生。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数据显示,在2000-2009 年连续四期的评估中,香港15 岁学生表现稳定,阅读素养稳居全球前四,数学、科学素养居全球前三。可以说,香港基础教育接近于优质和均等的目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育人目标,保证了香港学生在国际社会的竞争力。
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学养校长可以引领办学国际化的发展方向,香港基础教育名校的校长大多学养深厚,多具有博士、硕士学历,部分有留学背景。如福建中学林建华校长是英国杜林大学教育学博士,强调现代管理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真道书院前任校长邱日谦是香港大学的教育硕士,现任校长曹希铨是美国加州大学哲学博士,他们充满“教育开放、走向世界”的情怀,坚持“打造一所与世界接轨的优质学府”的办学目标,参加国际外评组织认证,不断引领学校向“世界性水平”迈进;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校长刘筱玲博士,也是香港小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学会会长,在学校开设“IB”课程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直接与国际教育对接……类似这样高学养的校长在香港还有很多,他们不仅是校长,还是某方面的学者,有的甚至是中国古文学研究的专家,但这丝毫不影响其对国际化教育的理解,很多校长都具有“胸怀家国、面向世界”的眼界、抱负和气度!
教师构成的国际化是教育国际化的一个核心部分,具有国际知识和经验的教师可以直接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香港的中小学师资,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大部分是本地大学的毕业生,如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另外一部分是留学生或外国毕业生。香港本地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程度是非常高的,2009 年香港各大学的外籍教师已愈40%;香港大学2002 年校内教师中,56%为本地学者,44%为境外人才;香港中文大学外籍教师也超过30%。单这些数据就足以说明香港中小学教师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天然优势,这些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的高校,为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师资提供了保障。在香港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留学归来人员和外国人也占有相当比例。在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2010 学年外国教师人数76 人,占全校教师比例为61%,小学部的外国教师主要任教英文、数学及科学,中学部的外国教师除中文及中国历史科目外,是专科专教。这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的师资队伍多具有高学历,如真道书院现有的一百八十余名教师中,有博士11 位,硕士八十多位,许多博士、硕士都有欧美留学经历。这样的师资队伍,最大程度保证了学校办学教育理念之先进、教育实践之创新。
香港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政策宽松,教育局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指引》强调“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开设课程。所以,为了实现教育国际化的目标,在课程中增加国际化的内容至关重要。香港基础教育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强调开放性、自主性和实用性,主要有以下表现:
开放的课程观。香港中小学校的课程,有教材,但校校不同,有的还采用中国内地出版的教材,老师们更不会固守教材,往往从生活出发组织内容开展教学,课程在向社会延伸,更具有国际视野。这一点突出表现在通识教育课上,香港教育局2011 年3 月、4 月的通识教育时事议题指引中《内地孕妇来港产子评论》、《新移民应否获派6000 元及对新移民的态度》、《日本核泄漏事故引发对核能使用的反思》等紧扣社会的内容,已经成为常态的教育内容。这种“生活即教育”的课程观,还从课堂走向校园,在我们考察的中小学校园墙壁上,大多能看到近期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的相关信息,有新闻和图片,也有学生的感悟和报告。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素养,许多中小学还开设了多元化的课程,如福建中学的公民教育,通过国际礼仪、多元文化心境、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成为“世界公民”;香港保良局蔡继有学校开展“世界学堂”游学活动,把课堂延伸到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以上只是开放的课程观的几点体现,从中不难看出,香港基础教育课程从内容到形式上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为教育国际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重视语言课程。香港中小学多采用双语教学,很多学校选用英语原版教材,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如福建中学2010-2011 年度开设了34 门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课),其中英语类课程六个,该校高中学生可以按兴趣及能力选择以英文或中文修读高中科目,在初中设置跨学科英语学习科目,包括历史、地理、科学及数学学科,都以英语授课,不断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平。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香港基础教育的英语教学正在进行学习方式、活动形式、课程安排、阅读方式等四个方式的转变,英语教学由单纯注重语言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向通过多元学习模式,整合知识和经验,活化语言学习过程的主动“习得”;由单纯承担语言教学任务转向承担语言教学和培养良好人品的双重责任;由单一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以求提高教学效率的“单向思维”模式转向整合课堂内外各种资源,最终达到教学效率稳步提高的“多向思维”模式。这些转变,是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面向国际化的探索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