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传》的战争思想

2013-08-15 00:44蒋雪群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左传战争

蒋雪群

(武钢党校 党史党建部,湖北 武汉430081)

《左传》全书共记录战争492 起,这是一位部队的学者朱宝庆统计的,他有一部著作——《左氏兵法》,他把《左传》的关于战争的问题编录出来,然后加以研究。《左传》虽然不是兵书,但是它全面而且深刻地反映春秋时期的战争状况。《左传》能把与战争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的情况、变化及双方的战略、战术详细记述清楚, 比较著名的战役,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之战, 齐晋之战,齐鲁长勺之战,之战、鄢陵之战等等,可能有些战争没有列入。有些战役作者记载比较简单,但历史上未必就是小战役。春秋时期的战争是很频繁的,几乎每年就有两次战争。《左传》描写战争很有思想特点,宋代岳飞喜欢读《左传》,清人吴阎生也对《左传》的战争进行了描述,他在《左传微》中说:“左氏诸大战,皆悉心结撰而为之,声势采色,无不曲尽其妙,古今之至文也。”毛泽东也非常推崇《左传》。他善读历史,1936 年,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以庄公十年的长勺之战为例,鲁齐是如何以弱胜强的,还点评过《左传》的泓水之战、城濮之战、之战等。

一、战争是春秋时期最大的政治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春秋战争成为各诸侯国最大的政治之一,《左传》书中详记战争的过程,评述政治、经济原因及胜败得失。春秋时期,政治斗争激烈非常,军事冲突频繁发生,正如成公十年刘康公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是作者对于战争在国家政治斗争中作用的认识。不过,战争都是因为周王朝的王权衰落之后,各诸侯国皆以争当霸主为主要内容的战争。从《左传》所记载的几百次战争来看,大吞小,强凌弱的战争不在少数,但是大部分战争,尤其《左传》详细记载的战争,如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等等,无不都是为争霸而战。为争霸而战争是春秋时期最大的政治。如僖公二十八年的城濮之战,战争还未开始之时,晋文公犹豫不决,不能下决心进行决战,还做了梦和楚王摔跤,摔输了,楚王伏下来吸取他的脑髓,详细的描述了他的畏惧心理。晋国先轸很清楚的认识到:“报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所以,坚定了晋文公的决战决心,城濮之战,晋文公“一战而霸”。

可见战争是争霸政治的主要手段,在上述一些大的战役中,多次战争主要是在晋、楚、齐、秦这几个国家中发生的,而这几个国家都曾称霸过。这些战争主要是争夺霸主的战争,战争的胜败,常常是霸权消长与霸主易位的标志,这是春秋时期最大的政治。

二、《左传》反对“去兵”

襄公二十七年,晋楚经过多年的争霸战争,大概是累了,然后想握手言和,所以,在宋国大夫向戌的奔走撮合之下,召开了弭兵大会。弭兵,就是消灭战争,停止战争。虽然如此,大国对于战争的看法仍然没有改变, 各国对于保持自己的武力以维护自己的地位的认识仍然是十分明确的。

《左传》曾举出宋国子罕的一段精彩评述,原文是:

宋左师请赏,曰:“请免死之邑。”公与之邑六十。以示子罕,子罕曰:“凡诸侯小国,晋、楚所以兵威之。畏而后上下慈和,慈和而后能安靖其国家,以事大国,所以存也。无威则骄,骄则乱生,乱生必灭,所以亡也。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谁能去兵? 兵之设久矣,所以威不轨而昭文德也。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昏明之术,皆兵之由也。而子求去之,不亦诬乎?以诬道蔽诸侯,罪莫大焉。纵无大讨,而又求赏, 无厌之甚也!”削而投之。左师辞邑。向氏欲攻司城,左师曰:“我将亡,夫子存我,德莫大焉,又可攻乎?”君子曰:“‘彼己之子,邦之司直。' 乐喜之谓乎?‘何以恤我,我其收之。' 向戌之谓乎?”

子罕清楚的认识到“兵”的重要性,晋、楚大国,威逼小国臣服小国,靠的是武力,是战争,战争使小国上下和睦并以此事奉大国,因此才得以生存。子罕肯定了战争是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客观现象,它是威慑不轨行为、伸张正义的工具。国家的废兴存亡,君子的昏明之术,都是由战争决定的。所以,历代的兴废存亡,无不由战争来决定,这也应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战争是解决阶级、民族、国家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一种最高的斗争形式。战争对于历史的发展无疑起过积极的作用。子罕的那番话,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作者对于战争的历史作用的认识和看法,事实也是如此,弭兵大会,只是晋楚之间暂时停止了战争,但是,弭兵不会长久的,弭兵大会之后,各诸侯国之间仍然是硝烟不断。

战争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消灭战争, 这是对战争的另一种认识之战, 楚庄王打败了晋军,奠定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却反对筑“京观”以炫耀武功,并且说:

从上述文字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楚庄王的以战争抵御战争的思想,战争并不是目的,最终消灭战争是目的。武之七德中,戢兵、禁暴就是消灭战争。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的目的。对于战争的本质和做用的认识已经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战争虽然可以夺取霸主地位,但是靠穷兵黩武并不能巩固霸主的地位,所以楚庄王有着深邃的政治眼光。作者反对“去兵”,相当的国防还是比较重要的。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但也需强大军事国防的威慑影响力,来捍卫和平。

三、“民心向背”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力量

战争的胜负、霸业兴替的决定力量,是民的作用和民心的向背,这在《左传》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作者通过大量的战争描写,特别是战争胜负的描写,告诉我们:得民而战者胜。

如庄公十年曹刿论战:“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要战胜,就必须依靠广大的人民,取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在《左传》中多次出现。如《左传》中描述成公十六年的一段论战:“过申,子反入见申叔时,曰:‘师其何如?' 对曰:‘德、刑、详、义、礼、信,战之器也。德以施惠,刑以正邪,详以事神,义以建利,礼以顺时,信以守物。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上下和睦, 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 故《诗》曰:‘立我民,莫匪尔极。' 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庞,和同以听,莫不尽力以从上命,致死以补其阙。此战之所由克也。”

先养民而后养兵,先守备而后攻伐,先安内而后攘外。晋文公“始入而教化其民”等,说明认识到了安民得众对于取得战争胜利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城濮之战、鄢陵之战都是如此。城濮之战中下层人民主动献“舍于墓”之计,诵“原田每每”之诗,反映出得众者胜。鄢陵之战楚国败,看似是因子反醉酒误事,其实根本原因,是在于申叔所指出的:楚弃民、疲民而战,必败。

四、《左传》的战争谋略思想及影响

《左传》的战略战术思想丰富,也讲究谋略。

1.《左传》主张“及时掌握战机”

如齐鲁的长勺之战。曹刿抓住了齐军三鼓而竭的有力时机,协助鲁庄公指挥军队,发动进攻,一鼓作气,将齐军打败。毛泽东也高度评价了长勺之战中的战争思想。春秋时期,鲁与齐开战,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阻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造成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役。请看史家左丘明的叙述: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要取信于民,叙述了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有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虽然是不大的战役,却同时是说的战略防御的原则。毛泽东为了使红军指战员熟悉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曾经用相当的篇幅评价了长勺之战,他还不厌其烦的抄录了关于这场战争的全部描写文字,这在毛泽东的写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毛泽东只是提到某场战役,而不会全文照搬,这说明他非常欣赏长勺之战。这是一篇总结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而写的,他曾拿着这篇军事著作,到陕北的红军大学做过演讲。

另一反面教材就是泓水之战。宋襄公贻误战机,节节败退。僖公二二年,宋襄公率军伐郑,与前来援助楚军在泓水展开激战,楚军半渡时,他自诩为仁义之师,不听大司马公孙固半渡而击的劝告,乃至楚军登岸,尚未列好阵,公孙固力谏襄公乘敌乱击之,襄公不听,一再贻误战机,致使宋军在强大楚军攻击下败阵。泓水之战,使宋襄公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笑柄。

毛泽东在1938 年《论持久战》中点评过,嘲笑宋襄公指挥的是蠢猪式的战斗。称,我们不要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道德。“我们要把敌人的眼睛和耳朵尽可能的封住,使他们变成疯子,用以争取自己的胜利。所有这些,也是主动或被动和主观指导之间的相互关系,战胜日本是少不了这种主观指导的”,在抗日的背景下,革命队伍不能和日本鬼子讲仁义道德,要运用一切军事谋略和战争手段对日作战,将其打垮,争取全民族抗战胜利。

2.《左传》 “战略防御,变被动为主动”的思想

城濮大战,僖公二八年,楚成王率军伐宋,同时,晋伐与楚亲近的曹卫两国,楚成王大怒,率军与晋交战于城濮,昔日曾避难于楚国的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由此,晋文公熟练的采用了战略防御的原则,晋军同仇敌忾,最终打败了楚军,确定了晋国在诸侯国中的新霸主地位。

3.《左传》的“骄兵必败”思想

桓公四年,《左传》:“四年春正月,公狩于郎。书,时,礼也。夏,周宰渠伯纠来聘。父在,故名。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冬,王师、秦师围魏,执芮伯以归。”秦军入侵芮国,不料反遭挫败,那是由于秦军太轻视芮国的原因。

4.战术的运用:集中兵力,各个击破

如昭公23 年,即公元前519 年的吴楚之战。全文这样描述:吴人伐州来,楚越帅师及诸侯之师奔命救州来。吴人御诸钟离。子瑕卒, 楚师。吴公子光曰:“诸侯从于楚者众,而皆小国也。畏楚而不获己,是以来。吾闻之曰:‘作事威克其爱,虽小必济' 。胡、沈之君幼而狂,陈大夫啮壮而顽,顿与许、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师。帅贱、多宠,政令不壹。而七国同役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吴子从之。戊辰晦,战于鸡父。吴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与陈,三国争之。吴为三军以击于后,中军从王,光帅右,掩余帅左。吴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国乱。吴师击之,三国败,获胡、沈之君及陈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许与蔡、顿,曰:“吾君死矣!”师噪而从之,三国奔,楚师大奔。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君臣之辞也。不言战,楚未陈也。

还有像伏击战、包围战、迂回战、侧击战、袭击战都在《左传》中都出现过。

五、结束语

《左传》以其独特的方式和特有的视角表现了该时代作者的战争思想,使战争这个特殊的政治活动形态展现出新的面貌,野战进攻作战波澜壮阔,出奇制胜的谋略广泛运用,才智闪烁的战争指导者大批涌现,为系统总结战争指导规律创造了条件。正是在这广阔的社会背景和战争实践的基础上,对以后军事战争及其题材的作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不朽的军事名著,如《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任放.毛泽东瞩目的著名战役[M] .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

[3]张树德.毛泽东与中国古典军事典籍[M] .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4]左丘明.春秋左传集解[M] .北京:凤凰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左传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左传》“摄官承乏”新解
《左传》疑难考辨一则
《左传》“讥失教也”句献疑
从善如流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