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心理韧性

2013-08-15 00:44胡智惠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韧性心理健康心理

胡智惠

(淮阴工学院 江淮学院,江苏 淮安223003)

一、心理韧性的内涵及价值

当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称之为心理韧性(resilience),它体现对各种外界压力的“反弹能力”。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人在困境下的心理韧性,并且对此进行大量的研究,这使得传统上人们认为的困境对人只有负面影响的结论产生了动摇,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多方面的看待困境对人心理发展的作用,人们开始注意困境对人的心理发展存在积极向上的一面。

这种从多重角度对心理韧性的研究,一方面不仅是对在困境中困惑、悲伤、痛苦的角色的关注,也是对能够从容面对困境、临危不惧,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境的角色的关注。更加丰富了人们对心理困境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呼应了当前世界上非常热门的积极心理学,关注人性中善良、纯真、美好的一面,关注人们在困境下向上的力量和发展的潜力。由于笔者从事大学生工作多年,本文在回顾心理韧性的正能量的同时,初步探讨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因素,并试图提出提升大学生心理韧性的策略。由于心理韧性的积极面正一步步的体现出来,心理韧性对心理教育的意义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现在我国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所以心理韧性不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响应,也是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在当前广泛开展的“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简单的将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看成赞扬教育、乐观教育、快乐教育的人很多,不分场合、不分情况的表扬学生,认为学生只要学的开心,学的快乐就是健康的积极的教育。其实,这种盲目的放任的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溺爱式的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种放任,忽视了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抹杀了孩子自身的自省和自强。这其实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扭曲,歪曲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而心理韧性积极面的提出,正是对这种盲目的心理健康的补充和一定程度的纠正。将心理韧性教育的积极面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体系当中,注重学生的忧患意识的培养,加强对学生自觉意识、自立意识、自强意识和自省意识的培养,发展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发展的能量和潜力,倡导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以及建构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学生成长为自立、自强、自制、自信、积极、坚强的人。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因素

1.先天的生物性因素

有关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先天的生物性因素和后天大学生的心理韧性有很大的关系。在人体的基本结构中存在两个先天倾向比较明显的的成分,即内倾——外倾成分和情绪稳定性——神经质成分。这两种成分受到后天的影响较少,而受先天影响较大,它们都与忍耐外界刺激的程度有很大关联。每个人在这两种气质成分上都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也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体现出来就是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差异。

2.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经历了大转折,经济结构进行了大的转变,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高校不断扩招,受到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是我国的教育体制并没有发生大的转变,不同阶段的学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考试成为检测学生知识的主要方式之一,导致家长和教师只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心理素质得不到培养,心理韧性就无从说起。这很可能造成学生心理承受能力低,适应能力差,从而导致心理脆弱。所以我们常常在广播或报纸上了解到某某学校学生因一次成绩不如意而跳楼自杀等新闻。这样的新闻让人既可惜又痛心。还没有真正踏上社会就为了这么小的问题想要轻生,那以后走上社会遇到更大更险的风浪该怎么办呢? 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多,社会的竞争愈加激烈,学生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刚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心理弹性更大,心理承受能力更强,对他们的心理韧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就业环境

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也一批批的涌入了社会的大环境中。而现在大学生就业基本上都是自主就业,人才和用人单位实行双向选择。随着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不仅仅只看应聘者的在校成绩,毕业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合作能力、外貌条件,包括性格特征、处事特点等都是用人单位比较关注的方面。有些毕业生在校期间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殊不知,这样死读书的学生踏上社会很容易被这场竞争的洪流淹没。我国目前的市场规则还不健全,毕业生的简历到处投,很多学生只要有一丝希望的单位就投放简历,接下来就是漫长的观望和等待,就等着看哪个单位会回复,再加上其它方面的不可控制因素的作用,使他们常常与自己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导致心理上的焦虑和担忧,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造成心理上的失败感和挫折感。这样的就业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心理韧性的发展。

4.学校环境

有人说大学已经是一只脚踏上了社会, 大学知识量极其丰富, 学生除了学习自己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外, 还会接触到很多其它方面知识和技能, 学生要发展适应环境适应生活的能力, 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过去习惯了生活和学习都有家长和老师安排的学生面临现在什么事情必须要自己动手的环境, 确实是一种锻炼和考验。有些家庭并不富裕的学生, 一边学习, 一边勤工俭学, 面临着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有些来自少数民族的学生,生活习惯不适应,语言环境不适应,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使学生的心理压力很大,心理韧性差,对以后的生活学习会产生不良影响。

5.人际关系

大学阶段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学生心理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大学阶段学生离开父母长辈独自来到校园,接触更多的是同学、老师还有一些社会人士。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舍友关系、异性关系等对于大学生而言都很重要。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与人交往的能力相对缺乏,再加上有的打小娇生惯养,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事情很少从他人的角度出发,就容易与他人产生不愉快。也有的学生已经产生了人际关系的危机,心理很是忧虑,但是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不知道如何解决。

6.家庭教育的影响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们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都普遍比较高,但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在成绩上,忽视对孩子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激发,家长一味的追求孩子能取得优秀的成绩,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对学生心理韧性的培养不利。

三、大学生心理韧性的提升策略

1.加强职业意识教育,培养专业信念

大学学习最主要的就是专业学习,学习钻研一个领域的知识,为以后踏上社会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现实的大学生有很多人对自己的专业了解的很少,很迷茫。为了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学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和兴趣,比如可以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相关领域的学术报告研讨会等活动,讲述更多专业领域的过去、目前的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前景等,使学生了解专业的特征、优势、劣势等,对专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专业信念。

2.发挥个体优势,强化挫折的承受能力

大学校园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发挥个体优势,比如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运动会、演讲比赛、手工比赛等,号召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特长和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优势、表现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优势。当然,在新的环境中也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去面对和解决,使他们知道挫折只是暂时的,自己有能力去解决它们,强化它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3.实行导师制,及时了解和解决学生的具体困难

导师制是一个老师带领几个学生,指导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研究,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和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等,帮助学生一起解决困难。由于高校的扩招,而教师数量相比于学生很少,所以在本科实行导师制并没能够实行。有些学校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实施导师制,导师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和毕业实习,为学生成功踏上社会提供了很多帮助,通过和导师之间的沟通,学生也能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优点和品质,更好的发展自己。导师通过和学生加深交流,为以后和学生交流、管理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通过系列课程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韧性

课程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系统地设置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使心理健康教育常规化正式化。在心理健康课程集中教育的同时,必须要从微观入手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要设置相关教研室,定期进行研讨,各班级要选择好心理健康信息员,定期反馈信息,这样一个从上到下然后从下到上的信息网就非常的畅通,有利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此外,开设大学生人生观、就业观、恋爱观、生殖卫生、性健康等选修课程,让学生从理论角度和专业角度把握心理健康实际问题。同时广泛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健康系列比赛、心理情境剧等活动,从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及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心理服务月、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网站等形式进行心理咨询,由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的人员,与学生互动交流,从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偏差解决能力。促使大学生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从多维度多角度地去分析解决问题,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以全新的生活模式去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个人的心理韧性得到大大提升。

5.开展韧性干预训练,强化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有一个发展过程,过去是从人的缺点和脆弱性入手进行研究,发展到目前从人的优势和发展后劲着手的健康模式。要培养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应重视平时有意识的训练,并将相关训练日常化制度化,并强调训练的效果考核,防止形式主义。如组织军训、素质拓展训练、登山、长跑等活动。其中,素质拓展训练培养学生心理压力承受能力,素质拓展师的专业化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心理压力的适应性,团队协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

大学期间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一个关键时期,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个体在这一时期认知、情感、意志都在一步步的形成和稳定当中。个体即将从学校踏上社会,面临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多重压力,而心理韧性正是影响此时个体状态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心理韧性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体的共同努力。

[1] 李海垒, 张文新.心理韧性研究综述[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6, 51(3):149-152.

[2] 郭永风.当代大学生心理压力的成因及对策[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5):99-100.

[3]张陟遥, 王瑞鸿.论导师制与大学生素质结构的优化[J] .上海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5,(1):44-48.

[4]席居哲, 左志宏, 桑标.心理韧性儿童的社会能力自我觉知[J] .心理学报,2011,43(9):1026-1037.

[5]于肖楠, 张建新.韧性(resilience)——在压力下复原和成长的心理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 2005, 13(5):658-665.

猜你喜欢
韧性心理健康心理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