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杂与复杂

2013-08-15 00:54刘静波
未来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标准答案婴儿关联

在欧洲,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条船上有75头牛,32头羊,问船长几岁?”法国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64%的学生给出了“答案”:75-32=43岁。华东师大的张奠宙教授在我国一些中小学做了同样的测验,得到上述答案的学生比例竟高达92%,甚至在上海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也有10%的学生如此作答。

这不能不让人惊讶——我国的学生,可谓是在习题的海洋中“茁壮”成长起来的,当他们面对一个简单真实的情境时,竟变得束手无策,得出荒唐的答案,难道学生越学越笨了?

习题,一般都是根据真实的情境进行抽象或者加工,由教师或专业习题编纂人员编制而成的。它们给出的条件都是有用的,解题的方法都是一定的,最终的答案也都是固定的,差别只是繁杂程度不同而已。经过这样长期的习题训练,学生便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所有数学问题都是有序的、有解的,只是不同数字的组合运算罢了。因此,也就产生了上述笑话。

但真实的世界是复杂的。比如,即使掌握了丰富的物理知识,也无法预测:一片挂在枝头的树叶是否会落下。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研究树叶形状、风力大小、风的方向、风在每一瞬间的变化等变量,同时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但谁又可能知道所有这些复杂的、不定的变量呢?这真是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繁杂问题与复杂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人们很容易将二者混为一谈。繁杂问题之所以繁杂,在于其包含的关联部分比较多,但是这些关联部分都以固有的模式运行。比如,驾驶商用飞机涉及一系列繁杂的步骤,但这些步骤都是可以人工控制的,因此飞行的安全性得以保障。所以,我们可以对繁杂系统的运行做出准确的预测。从这个意义上讲,再难的高考数学题、物理题,也属于繁杂问题的范畴,总是有解的。而复杂问题,同样包含有许多关联部分,但不同的是,其中有的关联部分以固有的模式运行,有的关联部分则总在不断变化并相互影响着,甚至有的关联部分根本无从发现,即使发现了也很难弄清相互间的运作模式。例如,一个人的成长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难以预测他的人生轨迹,或是收获怎样的人生成就。所以,复杂问题不一定有“标准答案”。

总的来说,复杂问题主要有下列特征:不可预测性,需要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使用表面的简化手段,并不能使其呈现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得以明晰;需要用创新思维来认识并解决问题。

繁杂问题与复杂问题的区别,也正是习题与原始问题的区别。比如,“婴儿由成人抱着坐在汽车里是很不安全的。请计算:在0.1秒的撞车中,若撞车前车速为60千米/时,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抱住一个10千克的婴儿?”这是一个习题,虽然它在形式上联系了生活情景,但却提供了完美而详细的数据条件,实际上并没有给学生设置出真实的问题情境。而“婴儿由成人抱着坐在汽车里是很不安全的。现在请你估计一下,在很短时间的撞车中,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抱住婴儿?”这才是原始问题。它把每个变量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而不是直接告知。这样一来,学生就需要亲自去寻找变量、构造关系模型、对变量进行估计赋值……最终也能得出结论。虽然这个结论不是所谓的标准答案,但经过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远远大于解标准答案能够带来的。

目前,我国的习题教学正是这种“掐头去尾烧中段”的训练,导致学生只会考试,不会做研究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其实,现实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复杂问题。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面对真实的世界,解决现实的问题。

习题与原始问题,繁杂问题与复杂问题,不仅给定条件的方式和程度不同,更是能反映出不同的教育观念:是教给学生繁杂的思维方式,还是复杂的思维方式?是教给学生“活”的知识还是“死”的知识?是只教知识还是既教知识又培养能力?用复杂的思维方式,教会学生解决原始问题,才是提高学生能力的根本之道。同样,我们的教师、官员也要学会用复杂思维来看待教育,才不至于对教育做出荒唐的决定。

猜你喜欢
标准答案婴儿关联
艺术家婴儿推车
不惧于新,不困于形——一道函数“关联”题的剖析与拓展
李耀进:没有标准答案,唯有用心用情
“一带一路”递进,关联民生更紧
丢失了标准答案
“标准答案”阅卷实录
大多数的知识付费,其实就是卖给你一套标准答案
奇趣搭配
智趣
纵向发展 应对“婴儿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