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心的忧思 竭诚的期望(下)

2013-08-15 00:54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
未来教育家 2013年1期
关键词:办学育人学校

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特级教师 于 漪

深化教育改革,依法治教,以德兴校,让教育回归育人本原,让每个学生幸福成长

破解教育中碰到的种种难题,用单打独斗的方式确实难以奏效,须进行综合改革,各方协调,上下配合,真抓实干,扎实推进。就基础教育而言,要进行有效的改革,先要重视精神状态的改变。

无奈、等待、随大流、无能为力……这些都是目前教育界常见的几种心态。明知学校应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立德树人是办学的责任与使命,但面对应试教育的强大压力,觉得胳膊扭不过大腿,突破无能为力。于是深感无奈,心里想“育人”,行动上“育分”,不想做也得勉强做。但心里还是充满了侥幸的希望,等待哪天改革成功,招生考试制度、评价体系为基础教育松绑,似乎就蓝天白云,上上大吉了。更有甚者是不思改革,在应试教育轨道上走惯了——轻车熟路,何必自讨苦吃?随大流少费神。

我认为,办教育的人,从管理者到一线教师,都要有点精神,要有中国人的脊梁骨。教育,承载着学生的现在与未来,承载着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业,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为之奋斗,是责任,也是莫大的光荣与幸福。与以往经费短缺、寸步难行的情况相比,今日的局面已经不知要好多少倍了。问题、困难,不过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挑战,我们只要拥有奋斗的勇气、不屈不挠的精神,努力施展才华,难题就会得以解开。

破解难题,最为重要的是依法治教,以德兴校。教育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直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均对办中国特色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作了明确规定。由于不同时代的需求不同,这些规定、调整、发展的线索也十分清晰。按理说,从政府顶层设计层面、管理层面,一直到基础学校层面,均应依法治教,按法律法规办事。但如果管理者法制观念淡薄,默认有的学校“搞特殊”,助长其有恃无恐的心态,出现无法无天的乱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学校,是培育学生成人、成才的神圣场所。以德兴校,是办学者应尽的天职,是对学生生命与成长的敬畏,是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尽管社会上有急功近利、金钱至上等不良心态的存在,但学校必须弘扬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营造的是真、善、美的文化追求。坚持以德兴校,能有效地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为学生创建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当然,这并不是要“关门办学”,而是为了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去功利、去包装、去虚假、去炒作,让教育回归育人的本原,让学校成为比较洁净的地方,显示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领力量。

若要切实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内涵,课堂教学须攻坚。学生到校求学,一天要上七、八节甚至九节课,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生命质量、成长质量。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几个问题必须面对:

一是课堂教学的“外围战”打得热闹,而真正沉浸在教学一线进行研究的教师很少。教学竞赛、论坛展示、项目观摩以及公开课、展示课、竞赛课,等等,教师为了获得比赛名次,反复修改教案,预演操练,忙得不亦乐乎。过后却发现这只是热闹一阵,谈不上有多少吸引力、辐射力。这些“外围战”一味追求形式,违背课堂教学真实、朴素的宗旨,与广大教师的一线教学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二是课堂教学由于“技术至上”,把知识能力的训练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相剥离,教书与育人的有机结合未能落到实处。难以攻下这一堡垒,育人为本的理念实质上就被架空,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就形同虚设。

三是课堂教学的质量往往由管理者说了算,教师压力很大。有些教师曾调侃:最有本事的进机关、当校长,第二有本事的当教研员,稍差一点的当校主任,教师只好站课堂。这些说法虽不完全准确,但细想想,也有道理。管理者的岗位脱离教学一线,与设置初衷相差甚远。管理者高过实践者,教研员成了“考研员”,不上课的对上课的评头论足,且掌握着教师职称的“升迁大权”。此外,对教师缺乏应有的尊重与人文关怀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难怪有些教师心态不平衡,甚至总想要离开课堂。其实,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靠的是合力。多一点在教学实践第一线的实干者,少一点脱离实际、指手划脚的指挥者,大家各司其职,兢兢业业,关系和谐,这样才更有利于促进自身对教育事业的热爱,齐心协力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学校经常被评估、被检查,往往应接不暇。有校长诉说其中的艰辛:一个学期接待领导18次,有的文字报告长达三万多字,难以承担。学校教育工作须静下心来思考、实践,干扰一多,大家忙得团团转,必然分散精力,无法深入钻研核心工作。大道至简,简单就是智慧。过多的程序、层层叠叠的要求,将简单问题复杂化,必然束缚基层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试问,问责制度是否可建立?不抓枝枝蔓蔓,就抓学校是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是否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是否能从办学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再到实际效果,提纲挈领地把全校教育教学统整起来,回归教育的本原。“问责”不是发生错误才“问”,而是为了促进教育思想的提升,得出正道办学的经验。学校从不同层面的实际出发,回答“我是谁”、“我是干什么的”、“我怎样干”、“为什么我这样干”、“干的效果怎样”、“如何才能继续发展”等问题之后,才可能更好地呈现多姿多彩的办学局面,保证每位学生的幸福成长。

最后,说一点自信力的问题。教育经费、教育布局、教育法规等,只要是政府行为,都办得很有中国特色、中国气魄;但一到教育专业领域,“言必称希腊”,一下子我们就成为矮人了。向国外学习没有错,但绝不是照搬照抄,食而不化,妄自菲薄。现在,外国教育的名词术语、操作方式、态度评论,笼罩着我们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人人以自己“言必称希腊、行必做希腊”为荣,这也是一种悲哀。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一个海纳百川的民族,善于学习与吸收外来文化——不是囫囵吞枣,简单移植,而是用拿来主义的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化”上下功夫。照搬照抄,良莠不分,其结果就是失去了自己。

有人认为,教育要与国际接轨。须知:中国当今的教育不是处在零起点的阶段,是有着深厚传统的。不说两千多年前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大智慧,也不说千百年来“君子教育”的丰厚内涵,单讲建国六十多年来,中国教育也有许许多多可圈可点、值得骄傲之处。如对启蒙阶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做人习惯的养成,我们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又如,我们将理想教育渗透到学习求知当中,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不断引导其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这些教育措施、教育方法、教育目标定位的经验积累就十分宝贵。教育的优秀传统,是我们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忘了根脉,脱离本真,不可能长足发展。我们要做的是不忘本原,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要研究自己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扎根本土,才会有真的发展。在专业领域从宏观到微观、从理念到举措,都跟在别人后面走,是不会有出路的。走自己的路,树自己的旗,尽心尽力办中国特色的教育,创建中国特色的教育高地,这样,有了民族自信,国家自尊,教育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一名草根教师椎心忧思的表白,目的在于期望从事教育的同志能直面现实,共同兴利除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繁荣发展,走出一条让世界瞩目又钦羡的中国特色教育之路,让每位学生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都能幸福成长。

猜你喜欢
办学育人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学校推介
他们用“五招”育人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