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存林
北京市十一学校教师
我 一直认为,“思想”这个词的外延是非常广的。
从教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默默地做一名教师,竭力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当有人问我“你的教育思想是什么”时,我慌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什么教育思想,觉得“教育思想”、“教学思想”这些词离我特别遥远。而正是从那时起,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开始做一名有自觉成长意识的教师,而不是长期以来的“教书匠”。
从中学到大学,一直到走上讲台,对我影响最大,也是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现在来看,现实课堂之中,我所承担的,或者说有意识承担的,可能就只有“传道”了,“解惑”虽有但不多见,“授业”几乎被不自觉地忽视掉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首先应有一桶水”,这是老一辈教育家留给我们的真知灼见。刚工作时,我就在思考,我要讲什么。那个时候,我备课特别仔细,每节课要写大量的备课笔记。但第二天一上课,所备内容不到20 分钟便讲完了,我当时紧张得全身冒汗,不知接下来的20 分钟该怎么办,实在没办法,只能让同学们自己看书,自己也看看书。初登讲台,这种情况屡次发生。现在看来,这也许是符合正确教学理念——“老师少讲,让学生多看书”的明智之举,但在那时却是无奈之举,我觉得自己特别失败,准备那么多东西,怎么一会儿就讲完了呢?我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居然连半碗都没准备好。我不断地反思,学生还缺什么,我还要讲哪些东西。后来的课堂上,我就会滔滔不绝地和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思想的见解、对表达艺术的鉴赏。在逐渐能够把控课堂的过程中,我获得了一种自豪感、满足感。
在这样讲了两三年后,我已适应了站在讲台上向学生倾诉的状态,不再紧张,不再惶恐。我开始思考,我该怎么讲?换句话说,如何更有效地传达我的意图?原来,我所有的教学都是预设好的,我只需要思考以何种方式呈现它们,而现在,我要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并尽量使他们思考的结果在我的预设之中。在课堂上,我逐步地引导,慢慢地使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而这个结论正是我所希望的,这个过程让我大为得意。
再后来,我听了一位教师的公开课,他从导入开始设计课程环节,一气呵成,最后下课铃响的那一刹那,他扔出的粉笔头正好落在粉笔盒里面,恰当好处,完美无缺,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时的研究课、公开课,所追求的教育最高艺术,也就是如此。我开始追问自己,与之相比还有哪些不足?再写教案时,我会注意将每一个环节都设定标准,这个环节五分钟,那个环节三分钟,讲课时严格遵循既定时间。学生讨论时,一看时间到了,我便会打断讨论,开始总结。一段时间后,我所追求的这种课程结构的艺术性也小有成就,也能做到话刚说完,下课铃随之响起。
我联想到了初中的一篇课文——《卖油翁》,原来的我是没有油,怎么倒也倒不出来,后来的我是有很多油了,而且倒油的技术愈臻纯熟。但是,现在来看,我忽然觉得那时的自己特别悲哀。哀在何处?那时的我,仅是个没有思想的教书匠,所传达和表现的,都仅是他人之物而已。
大约教了10 年书后,我开始关注“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我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开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过去一切都是以“我”为中心的,我要讲什么,我该怎么讲,都是按照我的既定计划来展开的,现在,由“学生怎么学”来决定“我该怎么教”。思想的转变让我清晰地看到了过去的问题:学生两极分化严重,喜欢语文的孩子成绩就很好,不喜欢语文的孩子成绩就很差。
那么,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开始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的流程:不同的课文往往会有不同的叙事方式,有的适合浅阅读,有的需要深度鉴赏,作为教师的我,便需要用不同的方式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帮助。如何去帮助学生阅读呢?我进一步思考,课文是高于学生的,这是编辑教材、设立课程的一个基本思想。而对于学生来讲,生活经验的匮乏、背景知识的不足、阅读方法的欠缺,都会导致对课文内容的无法理解。因此,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提供理解课文所必须的背景知识、合适有趣的阅读方法,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从一个思想的宣讲者,变成一个学习的帮助者,这是教学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上了多年的语文课,回头反思,有些课是不是一节合格的语文课,答案竟然是否定的。
纵观我成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第一个就是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否定自我,不断地重新建构自我。反思,也是一名教师不断进取的最佳途径。如果一个教师停止了反思,那么他也就停止了发展。将三个阶段的反思梳理后,我有几点感悟:
第一,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自觉意识,它决定了个人成长的高度和广度。
第二,教师不应为教材所束缚,应该超越教材去寻求学科的目的。原因之一:教材终究只是实现目标的工具,并且不是唯一的工具;原因之二:教材的内容其实是可以取舍和扩展的。拿我所教的语文来说:语文应该是实用的,是对学生生活实际有帮助的;语文应该是批判的,如果语文课堂上没有一种批判意识,那它便是死气沉沉的;语文应该是快乐的,是能教会孩子审美,带来愉悦的;语文应该是和学生未来的人生相互联系的,不仅是教给他工具,而且要教给他思想,教给他如何表达情感,教给他如何去欣赏别人的优点。明确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我们也就明晰了应该追求的目标。
第三,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阅读。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有次聊天,一个物理老师大谈他最近所读的小说,陶醉其中而悠然自得,令当时在座的很多语文老师甚为汗颜。对语文教师来说,读书量不如理科老师,这是莫大的悲哀与耻辱。
第四,努力为自己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法国哲学家丹纳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性质面貌都取决于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把这一原理具体运用到语文上来,第一是个人能力,第二是周边环境,第三就是所处的时代。
做语文教师二十多年来,我一直生活在快乐之中。每次看学生毕业离去的背影,我好像也跟他们离去了,留下一片空空的寂寞。在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中,我深切地体会着单纯的幸福,我快乐地走在路上,只希望我的学生能因我的语文课,而在今后的路上直面人生,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