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荣平
(武夷学院 教务处,福建 武夷山 354300)
专业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必要手段,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新建本科院依托地方,服务地方,主要培养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其基本特点在于:“新建性”、“应用型”和“地方性”。[1]毫无疑问,新建本科院校的特性,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特色,决定了学校要在服务地方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要求学校的专业建设应与地方产业紧密结合,走专业建设特色化的道路。
武夷学院是一所地处南平市的新建本科院校,位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坐落在“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武夷山。自2007年升本以来,武夷学院主动适应南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办学潜力,积极地增设了一批新专业。至2012年,已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英语、美术学、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微电子学、生态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生物工程、茶学、工程造价、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27个本科专业。经过这几年的内涵建设,武夷学院成功实现了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科学制订了学科专业的发展规划,改革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与南平市经济社会的联系与合作;有效推进了专业建设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专业结构呈现多科化的趋势、布局逐渐合理;办学专业形成了一定的特色。
但是,武夷学院专业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尚存在专业建设如何进一步为南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经济社会服务、如何处理校内新老专业的布局关系、如何处理有些专业生源不足、如何处理部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如何适应学科建设和学校总体发展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都需要全校上下取得共识、形成合力,从深化应用型本科办学理念、增加专业建设经费、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在实践中进一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科学合理安排各专业年度招生计划等方面入手,努力推动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学校招生的角度,阐释在专业建设中如何发挥招生计划的调控作用,促进专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的制订和执行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高校分专业招生计划的安排要坚持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校的办学条件、学校定位和办学特色等情况挂钩。[2]高校招生计划还是落实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调控专业规模发展节奏,提高专业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招生计划的制订在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建设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如何发挥作用,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通过调研,认为这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地方性、应用性专业建设,实现专业结构调整
科学合理制订招生计划是高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从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招生计划除了对数量即规模调控外,还要充分发挥招生计划在引导专业建设更符合社会需求的作用。专业建设需要加强社会与学校的联动,充分重视社会需求,特别是学校所处地域的生产和生活需求。社校联动的实行,需要树立“以地方为中心”的社会服务理念;立足地方,调整学科与专业结构;建立利益相关者联盟;建立完善的社会联系机制。[3]
武夷学院的专业建设方向应为南平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直接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利用自身的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面向南平市企业和政府机关开展应用性研究,致力于科技创新、决策咨询和文化服务。《南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南平市主要围绕机械(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立足现有科技、产业基础和潜在优势,重点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光电、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武夷山“双世遗”品牌优势和生态优势,构建大武夷旅游经济圈,努力建设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餐饮、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从南平市“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方向看,为增强武夷学院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匹配度,要积极运用各种手段来调整不合理的专业结构,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采用招生计划来调节、配置、优化教学资源,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艺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微电子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质量与安全、茶学、工程造价、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等适应南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要稳定并适当扩大招生规模;对于不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应采取减少招生规模、暂缓招生、隔年招生、停止招生等措施,促进地方性、应用性专业的建设,实现专业结构合理调整。
2、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计划经济体制沿袭下来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受到用人市场的冲击。在新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充分利用招生计划的调节功能,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新建本科院校应始终把握“地方性、应用性”导向,与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流沟通和良性互动,密切把握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积极稳妥地开展校地互动、校企合作。通过一系列的校地互动、校企合作,使学校始终掌握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地方在人才数量、人才规格上的需求情况有着动态地、准确的了解。进一步探索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做好学生在企业进行适应性的顶岗实习环节。大胆进行“订单式”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密切与地方产业和行业的联系,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企业参与教学,课堂衔接市场,达到专业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4]
新建本科院校很多专业在实践教学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步伐缓慢,有的专业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拓培养空间等方面不够积极主动。应该说,这些都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施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从而影响到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针对这些现象,学校应全面启动招生与专业建设的联动机制,招生计划的编制目标要为扎实推进专业建设,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深化营造更好的条件,在招生计划安排方面对不同实践教学建设水平专业采取不同的政策,对于校企合作办学落实好、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的专业,应加大建设力度。武夷学院的旅游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采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走进企业,教室设在企业,见习、实训、实践在企业;实践课程教师来自企业,教学案例来自企业,应用能力获自企业”,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以及物流管理等一批专业也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安排招生计划时应稳定进而适当扩大这些专业招生规模,并根据招生规模在专业建设条件上给予大力扶持。对疏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没有实践教学基地的专业,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实行隔年招生,减少教学资源的配置。并以此为抓手,积极稳妥的推进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3、促进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全面协调发展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具体而言,特色专业是指一所学校的某一专业,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已产生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一种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专业,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专业。新建本科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当地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突出特色的重点发展原则,这一点对新建本科院校进行专业建设非常重要。新建本科院校总体竞争力明显不如名牌重点高校,其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扬长避短,针对本地区特色行业、特有行业的特殊需要,把“人无我有”、“人有我强”作为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目标,努力培养和形成自身的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5]品牌专业一旦形成,就有利于相关学科的建设,从而以某个品牌专业为基础打造优势学科,使学校的办学水平发生质的飞跃。学校办学特色越突出,就越具有不可替代性,越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这几年来,武夷学院紧密结合南平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寻求错位发展,结合学校的办学实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着眼未来发展,积极探索,部分专业凝练了一些办学特色。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等学科专业形成了一定的办学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今后,专业建设中要继续利用招生计划所发挥的调控作用,大力扶持特色专业,稳定进而适当增加茶学、旅游管理、艺术学等特色学科专业的招生计划,同时,根据学校各专业教育空间布局及时调整规划和功能定位,利用专业的招生规模来统筹学校教学资源的投入,具体体现在办学经费、基础建设、科学研究、教学设备和图书等办学条件方面的投入,加快特色专业的建设步伐,带动相关学科的全面协调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为地域范围较小的某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因此,专业建设应根据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理念,找准适合自身和本地区行业特色的专业发展方向。紧紧围绕所服务区域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招生计划等杠杆调节专业的发展规模,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积极推进专业建设,着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专业,进而形成品牌专业,使学校成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本科院校。
[1] 傅大友.新建期、应用型、地方性: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2).
[2] 方守湖,叶昕,朱琳.高校招生计划的调整与公平问题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6).
[3] 张继明.从莫雷尔到威斯康星: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之道[J].高等理科教育,2009(4).
[4] 杜才平.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现状、问题及结构调整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5] 黄大勇,房朝君,程文莉.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