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旅游区茶馆的发展

2013-08-21 07:46:14吴咏芳
武夷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旅游区武夷山茶馆

吴咏芳 管 曦

(1.福建农林大学 园艺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

茶馆又叫茶楼、茶室、茶铺、茶园等,《现代汉语》将其定义为:“卖茶水的铺子,设有座位,供顾客喝茶”[1]。武夷山的茶馆历史悠久,近年来,随着武夷山经济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积淀的茶文化与时尚新兴的旅游文化逐渐走向融合,形成以茶为载体,以文化为主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茶文化旅游[2]。武夷山茶文化旅游建立在闽北独特的茶俗文化基础之上,旅游区内茶馆不仅是游客喝茶休闲的地方,还是游客选购茶叶的场所[3],每年定期在武夷山举办的茶博会,也为景区茶馆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契机,景区茶馆的建筑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茶馆的功能与服务也越来越多样化。

一、武夷山旅游区茶馆发展现状

1.茶馆的类型多样化

武夷山是我国第四个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处在福建省的西北部,毗邻江西,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武夷山核心景区面积约63575hm2,核心次面积约36400 hm2,外围缓冲区面积约27888 hm2。武夷山有独特的北苑贡茶园遗址,岩茶文化,红茶文化,祭茶斗茶风俗等独特的人文景观。红茶文化起源于武夷山的桐木关,茶馆的历史可谓由来已久。一般说来,传统茶馆根据功能不同,将茶馆分类为:清茶馆、书茶馆、棋茶馆、茶餐馆等等。武夷山既是红茶、岩茶文化的诞生地,同时也是世界级风景名胜区,近年来由于武夷山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游客人数的急剧增加,武夷山茶馆在满足游客需要的基础之上,茶馆在功能上发生了极大变化,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1)传统茶馆

武夷山的传统茶馆主要包括清茶馆、茶艺馆等,由于旅游景区游客的季节性和流动性比较大,停留时间较短,加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因此纯粹以卖茶水为主的清茶馆在武夷山并不多见,只有少数几家分布在武夷山繁华市区内,茶馆的客源多为武夷山本地居民,很少有旅游者停留。茶艺馆,是由清茶馆慢慢发展而成的现代茶馆,最早起源于台湾,20世纪80年代传至内地,茶艺馆是彰显茶文化的阵地,各式各样的茶艺表演是茶艺馆的主要特色,相比传统的清茶馆,茶艺馆增加了更多新的社交功能,到茶艺馆喝茶的顾客,多具有一定的社会层次,往往会选择在较为清净的茶艺馆洽谈商务,或者朋友聚会,此外,茶艺馆的茶艺表演,以及茶文化知识讲座也会吸引一些茶文化爱好者的光顾。此类茶艺馆,多分布在武夷山中心市区、以及三姑镇高级酒店附近,核心景区内少有分布。

(2)门店茶馆

门店茶馆,是武夷山景区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特色最鲜明的茶馆。此种类型茶馆,一般以卖茶为主,喝茶为辅,兼做茶叶、茶具及其他茶产品的零售批发,茶叶及茶产品是其主要盈利来源,茶水通常免费提供。门店茶馆在武夷山市区、三姑镇,下梅古村,桐木村等产茶地区都有分布,因门店茶馆分布较广,且多靠近核心景区的入口处和繁华商业区,是人流量较为集中的地区,也是游客停留时间较长的地区,因此,此类茶馆往往能够吸引较多旅游者光顾。

(3)会所茶馆

会所,它的雏形是英国早期的“Club”,最初诞生在十七世纪英国的一家咖啡馆里,参与者有着相同的兴趣和爱好,随着时代的变迁,“Club”为会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健全,并为相同社会阶层的人提供一种私密型的交流及休闲场所,受到现代中产、高产阶级的热烈追捧,演变成现在的综合会所。会所按照其功能分类,可以分为综合型会所和主题型会所两种形式,会所茶馆是主题型会所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指以茶为媒体,以品茗会所为平台,融合现代与传统文化,融品茗茶器、聚会活动、读书文化、美容礼仪、茶餐茶点等为一体的综合型休闲茶馆。会所茶馆内的基础设施档次较高,对顾客采取严格的会员管理制度,注重保护顾客的隐私,顾客的社会阶层也多为中高阶层,此类茶馆多分布在武夷山景区及市区的高级酒店之内,会员来自全国甚至是世界各个地方。

(4)景观茶馆

此类茶馆多设在景区内部及三古镇附近地区,是景区的人文景观之一,景观茶馆讲究茶馆的外形构造,室内装修简单,但较注重与景区色彩、文化的协调。从开放程度可以把景观茶馆分成两类:一是封闭型茶馆,封闭型茶馆一般不提供茶水服务,人员不可入内参观,如印象大红袍剧场茶馆。此类茶馆通常并不以直接盈利为目的,仅仅作为一种人文景观,或为营造某种文化氛围而建造。敞开型茶馆,一般会放置些免费茶水,多设立在景区较偏远处,是为方便旅游者解渴而设立,饮茶方式大多游客自取、自饮,游客一般可入内参观。景观茶馆的出现,是旅游业与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茶馆数量的增加

近年来,武夷山市委、市政府加大对景区的投入,积极举办与茶文化旅游相关的系列活动,大力发展茶文化旅游,随着茶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的不断开发,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特别是2010年3月底推出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公演之后,“游世遗——品国茶——看印象”等旅游路线相继推出,相比2009年,武夷山旅游区接待游客数量大幅上升,达到63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6.6亿元。

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游客数量的增加,要求景区内部的服务设施也必须增加,茶馆的数量也因此迅猛增长,2001年间,武夷山景区6条主要路线上仅有

10间茶室,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景区的主要路线上增加了很多茶室,为旅游者提供了便利。此外,景观茶馆的建设,也为旅游区增添了许多文化气息,门店茶馆的数量也迅速增加,既满足了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又扩大了武夷山景区的整体经济收益。

二、旅游文化与茶馆建筑

1.旅游文化的逐渐形成

武夷山既拥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也拥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同时也是佛教、道教及儒家文化、朱子理学、茶文化、古越悬棺文化的的汇聚之地[4]。1986年武夷山被国家列为首批重点风景名胜区,先后开发了云窝、天游景区等自然景观,重建了天游观,桃源洞开源堂,武夷山中山堂,天游峰妙高台等人文景观。1992年后,武夷山风景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期间,全面整修了虎啸岩景点,开辟了大红袍、永乐禅寺文化旅游线路,建设了仙凡界码头和恢复了紫阳书院。1999年武夷山景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自此,旅游人数一路攀升,旅游文化的气息在武夷山也越来越浓。

2.旅游文化对茶馆建筑的影响。

旅游文化在根本上是旅游引致的人化过程与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然而对其进行研究,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4]。武夷山旅游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融合了包括儒家、道家、佛教、朱子理学、茶文化等诸多文化形式,形成一种新型的综合旅游文化。武夷山景区茶馆,在这种新型旅游文化的影响之下,茶馆的建筑风格、外部装饰、内部设施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改变。

建筑风格上,2000年前旅游区茶馆多为民居型茶馆,此类茶馆多为景区内部居民,以自家传统住宅为依托,将厅堂与厨房、卧室隔开,在厅堂里摆放桌椅,为游客提供喝茶休息的场所。1997年武夷山世界遗产申报整治建设工程开始,对景区404户农户及23个单位,共计14万平方米的建筑物进行拆除,新建面积17.5万平方米的京榕、双利、南源岭等安置新村,景区2000多人口搬迁出核心景区和重点区域。民居型茶馆随着新村的建设,逐渐集中,由于新村的建设采取统一规划、统一风格和统一色彩,民居型茶馆的建筑风格呈现出整齐划一的特点,与武夷山旅游区的景区规划融合在一起。

外部装饰,外部装饰主要是指茶馆的门面、招牌的颜色和样式。武夷山“申遗”之时,两次对景区居民进行外迁,规划出新的居民区及商业区。茶馆的外部装修上风格统一,门面多采用木制或玻璃结构,以红色或透明色为主;门框多用黄色或红色木料包裹;招牌多用红、黄、黑三种颜色做为底色,字体则以红、黄、白三种颜色为主,与武夷山的丹山碧水、雍容华贵的武夷文化相辅相成。

内部设施上,武夷山门店茶馆占了大多数,此类茶馆的内部设施较为简单,物品摆设像一个“回”字,正中间多为方形或圆形茶桌,桌子四周放置有6至12个桌椅,墙壁多设计为壁橱或橱窗式,存放着大量茶叶、茶盒或其他茶产品。

三、基于旅游需求的茶馆服务改善建议

1.武夷山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武夷山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导致旅游需求增加。所谓旅游需求,是指游客购买并消费旅游产品的需求,即对旅行、住宿、餐饮、导游、购物和娱乐等服务设施的基本需求[5,6]。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直接依赖于武夷山旅游景区的客运接待服能力,引领接待及置景接待服务能力,酒店满足住宿需求能力,饮食接待满足餐饮需求的能力,经营普通商品或特殊商品的商贸接待服务业满足旅游者购买需求的能力。旅游者直接或间接依赖着旅游区的每一个行业[7]。作为以茶文化旅游为精品旅游线路的武夷山旅游区,茶馆服务,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对景区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旅游区茶馆服务改善建议

为了满足景区旅游者的需求,武夷山景区茶馆在服务项目上与一般茶馆略有不同。茶馆服务按照类型可以分为常规服务和特色服务,常规服务适用于大部分的茶馆,主要是为顾客提供茶水及休闲聊天的场所。特色服务是指按照顾客的不同需求而设立,既能体现茶馆特色,又能满足顾客需求的服务。武夷山景区茶馆客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景区游客,由于旅游者具有异地性、消费性、季节性、停留时间较短等特点,景区茶馆为旅游者提供了许多特色服务:

(1)免费茶水服务

一般来说,游客在景区的停留时间有限,这也直接影响了游客在茶馆的停留时间。因此,与一般茶馆收取茶水费用,仓库区与饮茶区隔开经营的方式不同,景区茶馆通常以免费茶水吸引顾客,以卖茶及茶产品为主要目的,通常将茶叶及茶具、茶盒等茶产品直接存放在茶馆之内,方便游客一边喝茶,一边鉴赏和购买。

(2)茶叶、茶具及其他茶产品的快递服务

由于旅游者具有异地性的特性,出门旅游时通常不便携带太多物品,即使有购买茶产品的意向,但因旅途不便携带,往往会放弃购买。部分茶馆根据游客的这一心理,推出茶叶、茶具等产品的快递服务,游客只需付钱,便可在家中收到茶产品,不仅满足了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扩大了茶馆的经济效益。

(3)旅游咨询服务

游客初来武夷山,通常对景区的路线,景点,价格等并不清楚,团体游客一般会聘请旅行社的专业导游,但对普通散客而言,景区周围的茶馆便成为其主要休息和咨询的地方,茶馆的店员或老板是其主要咨询对象,部分景区茶馆根据游客的这一需求,适时推出旅游咨询服务,并为旅游者提供景区地图,或者是介绍导游等服务。

四、总结

武夷山旅游业的发展,景区的规划和建设,使得武夷山旅游区茶馆在数量上、茶馆类型及茶馆服务上,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旅游区茶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茶馆的空间规划方面,整齐划一的商业区规划,导致茶馆的大量集中,竞争非常剧烈。其次,茶馆的门面设计方面,门框材料、颜色及装修风格大多相似,没有体现出茶馆与茶馆之间的特色,给人千篇一律的感觉。随着武夷山旅游区及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武夷山旅游区茶馆仍然需要科学的规划和指导,进一步服务好旅游者的同时,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1] 李晓军.近年来的茶馆研究综述[J].农业考古,2012(2):83-88.

[2] 刘琳燕,孙云.福建茶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J].茶叶科学技术,2011,3(5):33-44.

[3] 肖玉蓉.茶叶质量安全信息不对称与消费者行为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1,30(2):11-15.

[4] 郑焱,李朝军.试论旅游文化的本质 [J].长沙大学学报,2012(1):16-18.

[5] 陈愉秉.旅游产品散论[J].旅游学刊,2007,22(10):82-88.

[6] 滕丽,王铮,蔡砥.中国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差异分析 [J].旅游学刊,2004,19(4):9-13.

[7]郭庆广.旅游消费需求拉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成效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J].消费经济,2012,28(4):15-18.

猜你喜欢
旅游区武夷山茶馆
它们的家园——武夷山
大美武夷山
风雨廊桥——武夷山馀庆桥
红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50
武夷山
浅析成吉思汗陵旅游区的公共艺术
现代园艺(2017年21期)2018-01-03 06:42:01
着力推进禅文化旅游区建设
学习月刊(2015年10期)2015-07-09 03:35:26
建设开封历史文化旅游区的路径选择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