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村孩子的阅读能力要多走“弯路”

2013-08-15 00:42陈寿坚
文教资料 2013年6期
关键词:弯路课外书课外阅读

陈寿坚

(肇庆市鼎湖区莲花初级中学,广东 肇庆 526072)

我在农村中学教学已有十多年了,以前一直困惑:学生的阅读能力怎么会那么差?后来慢慢发现原因:(一)在农村,由于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留守初中生数量剧增,即使少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家,但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不能形成家庭阅读的氛围,很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虽然老师强调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1]。还有的学生家庭条件不宽裕,买书少,加之周边缺少图书馆,导致课外阅读受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二)有的农村学生的家长受自身认识的限制,对子女的课外阅读采取了一种相当敌视的态度,他们把课外书籍一律视为闲书,把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影视节目视为浪费时间[2]。

那么,对于一线教育者来说,应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帮助农村学生走出困局,切实提高阅读水平?笔者这几年在农村初中教学实践中慢慢达到了一定的效果——多走“弯路”,提升农村孩子的阅读能力。

一、找出多条“路”,引学生拨云现路——想读书。

我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农村家庭课外书较少,家长们,有时间的多是自己玩乐,缺少家庭教育的意识;忙于加班谋生,没时间管理孩子。老师只能努力弥补这一缺失。

然而,对于从不重视看书、有时间就玩的学生来讲,如果老师直接让他们去看书,他们就真的很难做到。只能用间接的手段影响他们,最终达到让他们自主看书的目的。为此,我做了以下几步工作。

首先,我在班上树立“读课外书好”的典型模范,营造读书氛围。

我先把全班上下“摸了个底”,了解到几个学生曾经读过几本课外书,就想到办法了:马上在班上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例,再让他们在课上介绍自己看到的精彩内容。毕竟是孩子,一听到多看书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大部分就很踊跃地去看了。

其次,在七年级开学初我就组建班级的“书香阁”,营造阅读环境。

不爱看书的人对书不容易重视,但如果书是他们用钱买来的,其态度就会有所改变:他们哪怕不看,可最起码会爱护书。所以为了成立“书香阁”,我自己就拿出一些钱,再从学生的活动经费中,抽取一笔钱,买一些适合学生们看的书,组建班级的读书角。

再次,我要求学生用大量的阅读弥补学生阅读量的不足,促使学生喜欢读书。

因为,我相信:一个不喜欢读书看报的语文老师是不可能教出一批爱学习爱读书的优秀学生的。同时,一个不喜欢读书看报的语文老师只会越来越落后,也很难让学生喜欢语文。所以,只要是课本里有节选的课文,我就尽量看原著,上课时讲相关的内容,吸引学生阅读原著。

最后,我还做了一个课程改动:每星期都固定一节课让学生们看书,让他们逐渐养成爱看书的好习惯。

这样,让看书成为学生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美化各条“路”,让学生快乐上路——多读书、乐读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要让学生想看书、乐于看书,并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来,就必须使他们在看书中产生快乐的感觉[3]。为此,我坚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其一,我自己多看书,每看一本新书,就跟学生们分享里面的情节、人物或道理,并把这些分享都融合在课文讲析或活动课中。

其二,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场新书推介会。让学生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一一分享他们看到的课外书。这样既可推动学生们看书,又可训练他们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发言胆量,等等。

其三,把全班同学的名字列成一个表格,左边是姓名,右边是他们写上的所看的书。只要他们看了一本新书,就可以亲自把书名写上去。我就经常看表格,表扬有更新的同学,增强学生们看书的热情。

其四,到了八年级,新书推介会就变成课前五分钟的“个人阅读感受分享”。

叶圣陶先生在《略谈学习国文》中指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我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

我做出这样的改变,一是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倦感;二是提升学生的阅读要求:使他们不再只是追求情节,还要感受作品内涵,更要增强个人独特的鉴赏能力。汉语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它不可能突飞猛进,而只能潜移默化[4]。每天两位同学比较式地分享一个情节,或一个人物,或一句名言等,让他们在分享中学习,在掌声中感受读书所带来的喜悦;也让其他同学在倾听中学习,相互促进,提高阅读兴趣。

三、展示不同的“路”,导学生不走弯路——会读书。

叶圣陶先生曾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对此,我采用的办法是用“讲读课文”带学生走进去——落实知识点,再用“略读课文”让学生走出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现在我以小说教学为例,说说针对农村孩子是如何进行教学的。

(一)用讲读课文作示范教学

《范进中举》是一篇节选课文,因此,在讲授这篇文章之前,我先认真看了《儒林外史》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储备了更多的知识。

接着我拿起课文,把自己当做学生,重新看几遍课文;然后,将老师和学生两个角色作相比,思考:应该补充哪些知识?如何补上?怎样讲授课文更易于令学生学会小说阅读?

当然,小说教学大相径庭,大多会融入小说的“三要素、结构、主题、艺术特色”等知识,只是学生不同而产生差异。农村学生对封建科举了解太少了,或者说根本是一片空白。所以,我用一节课的时间讲解封建科举制和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特别要交代课文内提到的“宗师”——周进,他是在节选内容的上文出现的,也的确如胡屠户所讲,一开始是真的可怜范进(因与自己出身、经历相似),多看了几次他的文章才发现范进的学问高,点了相公第一名,同时鼓励他赶考科举,并告诉范进他会在京专候,这才促使范进中举。

我先介绍科举知识、周进如何成为“宗师”、如何帮助范进、范进中举后其母又大喜而死等。学生们都表现得很有兴趣,主动看原著,而且在这种情况下再讲授课文就简易多了。

另外,我很注重根据题目抓突破口,力求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在分析主题时,我让学生围绕“范进中举欢喜疯了”这一突破点,认真讨论分析疯态、原因、人们的态度变化等,从而领悟主旨。

(二)用略读课文作强化有效的阅读训练

对于略读课文,很多同行采取的方法是略看、略讲,甚至忽略不说。但是,我却珍而重之。农村学生阅读量本来就不够,我以这些文章,提升学生们的阅读能力,而且相信编者把它们收入课本肯定有大用途。

我在教学《孤独之旅》和《万卡》时,都是完全把文章交给学生解读的。但是,两篇课文的处理方式又不完全相同,这取决于课文的难易程度。《孤独之旅》相对后者来说比较难懂,学生独立思考后就以讨论为主要的方式理解课文;而《万卡》则主要训练学生获得不同的阅读感受。

这两篇文章都是九年级的课文,学生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完全掌握了一套阅读小说的技巧。所以,对《孤独之旅》的学习,我只需向他们提出几个问题,学生们就可以自主了。以下是我与学生的几个对话,也正是学生自学的几个步骤:

师:这是什么体裁的文章?生:一篇小说。

师;怎样阅读一篇小说?生:从三要素上分析。(接着学生们就一一分析)

师:在这篇文章中,说说让你最感动的情节。生独立思考后发言。

师:重读课文,通过想象,说说文章中你认为最美的环境描写。生独立思考后发言。

师:你觉得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是什么?生小组讨论后代表发言。

这样,在一节课中我大约只需讲5至8分钟的时间,把大部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训练他们的快速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鉴赏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一段时间下来,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入学时哪怕基础很差,是全级倒数前三名(共九个班),但在两年后总能在同级中名列前两名。

四、更新旧“路”,使学生心中有“路”——个性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5]“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对文章的体会和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要发掘这种不同,激发学生的感悟力,而不是只求一个千篇一律的统一答案。首先我们不能把课外阅读仅仅定义为课外时间的课外阅读。教师能做的大量工作其实是在课内的,应该把语文课堂真正变成文学阅读的天地。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再是照本宣科、“满堂灌”,而是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如果学生体会到了探究问题根源的快乐,并开始试着自己阅读喜欢的作品,从而获取更丰富的知识,那么真正的阅读也就开始了[6]。

课外阅读很多时候都是在课外和家里完成的,这就需要家长给予配合。老师应利用家长会、家访等时机,向家长介绍学生课外阅读的整体趋势和个体情况,再针对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的情况,教给家长督促帮助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外阅读的功效。

最后,我还提醒班主任不要再一见课外书就“滚打包收”,应给学生必要的自由。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外活动的组成要素之一,是语文教学的必要补充。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天地,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是每一位农村语文老师的职责和义务,更是我所致力追求的。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愿意在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路上不断寻路。

[1][3]王学美.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科教文汇,2010:5.

[2][6]李如鹏.谈怎样培养和提高农村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学习方法报教研周刊,2011,50.

[4]谢象贤主编.语文教育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37.

[5]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7.

猜你喜欢
弯路课外书课外阅读
爱看课外书的我
课外书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画与理
走点“弯路”并非坏事
弯路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
《新高考·数学版》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