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时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优化之思考

2013-08-15 00:54吴军安杨建云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人格大学生学校

吴军安,杨建云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 712000)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1]其中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

无论是东方的圣人,还是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视人格。战国时代的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人有了人格的尊严,必不甘堕落为禽兽,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以及20世纪早期其他有影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都将人格教育当作学校‘天职的核心’。”[2]

一、消费时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情况看,人格教育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近年来,某些大学生也出现了一些人格缺陷问题,如北京大学的“刘海洋事件”。一些大学生遇到恋爱、生活不顺心的事便寻死觅活或对集体的事情表现出漠然的态度等,这给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尤其是在当今消费时代,我们需要进一步思考和优化大学生的人格教育。

笔者通过分析,认为在当今消费时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有相当比例的人包括大学教师甚至领导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把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高校甚至是高校的思政课老师身上。

2.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显现出多元化。

当前对大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是高校,但是现实中对大学生人格直接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却很多。比如,家庭中某些父母对孩子的功利化的教育或影响,社会中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现象,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和消费时代条件下,大众媒体的一些不良导向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的渗透大大抵消了学校所进行的人格教育的效果。

3.部分教师教育理念陈旧。

教育理念陈旧的主要表现是重视教书忽视育人,以传统的政治和知识教育代替人格教育以及人格教育中仍然坚持传统的过分强调社会价值的取向,从而导致学生对人格教育的抵触心理甚至逆反心理。

此外,传统灌输式的知性教育也是导致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方面。

二、优化大学生人格教育的措施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需要采取以下优化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一)进一步提高人格教育的思想认识

当前大学生人格教育效果不够理想的原因有很多,但首要的原因在于思想认识不够及认识存在片面性。为此,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应做到如下几点:

1.思想上切实重视人格教育。

现实中,有一种普遍的倾向,即人们在口头上和形式上都非常重视人格教育,可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往往倾斜于智育,最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几乎只把分数作为考核和评价学生的主要甚至是惟一标准。所以,各相关机构和人员尤其是一线教师一定要认识到,人格教育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之间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相互支持的一个整体,甚至可以说,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人格教育比学术教育更重要。只有各相关人员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人格教育才能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实。

2.要纠正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

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庭、社会的责任;其中,学校教育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不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任务,也是所有任课教师及学校全体职工的任务。

现实中,当大学生出现了人格缺失、扭曲等问题时,学校和教师首当其冲成了被指责的对象,而且大众往往把所有责任都归咎于学校和老师。不可否认,学校和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冷静地反思一下,家庭和社会就没有责任吗?常言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人格形成。而且有些家长还这样教育孩子:当该自己孩子值日时教育孩子说“你晚去会儿”,当班级评选优秀学生时,给孩子出主意说“给大家点小恩小惠,让他们投你的票”等,这种蓄意引导和教育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为一己之利益不择手段的做法对孩子的人格形成起何作用可想而知。如此一来,老师的正确教育可能就被抵消了,因为学生可能更相信和听从于自己的父母。

此外,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社会环境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影响。大学生虽然接受过人格教育,但社会中可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即那些恪守人格信条的学生不仅不能达到目标反而远离目标,而那些擅长弄虚作假者却能迅速功成名就以及得到巨大的经济利益甚至前途无量。于是乎,那些恪守高尚人格的学生的信念就会渐渐动摇,那么出现人格扭曲和缺失就不足为奇了。故而,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人格教育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此还要强调指出,在高校中部分专业课教师和职工总认为人格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任务而与自己无关。可以说这些思想认识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为一方面在大学生各方面的教育中隐含着对人格的影响;另一方面每一位教职工的言行举止都与大学生的人格形成息息相关。所以,全体教职工都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并通过自己的言行积极地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形成。

(二)实现人格教育途径的多样化

影响大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应该实现多样化的结合。

1.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这一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

如前所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培育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孩子处在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中,用家长的爱和家庭的温暖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时,家长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

2.应将学校教育作为人格教育中的重中之重。

关于学校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从社会和家庭对学校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中已经体现出来,因此,各级教育部门特别是学校一定要力尽所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在此,对于如何提高学校人格教育效果强调两点:(1)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活动教育。因为,对于人格教育来说,实践活动教育往往比理论教育效果更好。因此,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去体会和感悟。(2)人格教育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还要通过加强校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通过丰富多彩的讲座、观看纪录片和读书活动等多种渠道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即学校进行人格教育的渠道和方式要多样化,内容要广泛,德智体美劳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都是人格教育的基本内容。

3.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两面性,我们应该做到趋利避害。

人们常说,学校是个小社会,社会是个大学校。一堵墙无法将大学校园与社会隔离。因此,在当今消费时代,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消费主义给大学生的人格形成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诱发其价值迷失和人格失范,更甚者可能导致学校人格教育的失效,因为部分大学生可能更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因此,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4.在当今消费时代,一定要重视大众媒体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如今,媒体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大学生可以说时时处处都会受到媒体的影响,而现实中一些大众媒介的不良导向使大学生的人格向浮躁化、功利化等方面倾斜,造成了扎实苦干的精神缺乏,好逸恶劳、享乐主义的风气盛行。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和引导,大众媒体应加强自律以兴利除弊,积极利用大众媒体的正确导向作用为大学生人格教育服务,因为媒体是一个影响面极广且是不可替代的普及性的人格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希望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等所有媒体要就地取材,及时发现并宣传身边有关人格教育的事例,为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大学生人格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人格的形成、发展又是一个长期和连续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将众多的教育途径加以综合运用,并确保其导向的一致性以提高人格教育的效果。否则,若出现教育要求不统一或前后不一致,教育作用就会互相抵消,甚至造成大学生思想上的混乱。

(三)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1.各级教育部门尤其是一线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个完善的全面教育。因此,现实中以政治教育或知识教育代替人格教育等忽视人格教育的现象应该得到彻底纠正。这些现象的存在是由传统落后的教育理念影响的结果,故而,各级学校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纠正和转变旧的教育理念,牢记教师不只是教书,还有育人的使命。那些流于形式的人格教育不仅效果极差,甚至还会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2.在人格教育中应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坚持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相协调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是否他们意识到这一点。”[3]可见,个人需要的发展是促使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一动力,即人格教育要考虑大学生个人的需要。而我国传统教育过分强调从社会和国家需要出发,当然这有其合理性,但这往往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看法,即读书、发展不是为了自己,而都是为了社会和国家。如此一来,大学生受教育的积极性和效果就会打折扣。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比较关注个人的实际利益,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社会本位的原则而坚持个人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原则。

(四)改革人格教育的方式方法

人格教育的方式方法非常关键,因为假如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不正确,则教育的内容就不易被学习者所接受,更不会转化为其行动。鉴于当前人格教育效果不太理想的现实,各高校在教育方式方法方面应予以改革。

1.对于大学生人格教育,高校应该由侧重于理论教育转变为更加重视实践教育,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既不是单纯的思想观念,也不是单纯的行为方式,它是认知与行为紧密联系的综合体或心理—行为结构。”[4]因此,健全的人格教育决不能只靠理论教育来完成,还要通过做,在做中培养,即高校既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又要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教育;既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又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行为,把认识和实践、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简言之,人格教育一定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也只有把这两种人格教育方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否则,可能会出现两种错误的极端行为:一是单纯强调道德观念、政治思想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理论教育,而忽视学生行为方式的训练;二是只强调具体行为的训练,而忽视相应的知识性教育,结果都是使学生的知行脱节,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此还需要强调的是,坚持知行合一原则,绝不只是简单的“读书加劳动”,而是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人格教育应该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平等的沟通式。

一方面,由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可知,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故而,教育者和大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我们既要肯定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人格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学生自觉地通过自我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育,并在实践中自我监督并用自己认可的价值观进行行为评价,而通过自身评价又形成新的认识,进而达到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另一方面,根据唯物辩证法内外因辩证原理,人格教育中的教育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来说是外因,而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只有经过其个人领悟和自我修养,才能转化为其自身的东西和行动。由此,我们必须将传统的灌输式教育转变为平等式的沟通教育方式,以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大学生在人格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改革人格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应注意的几点:

首先,人格教育要坚持以大学生自身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之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启发其自身内在要求以充分调动大学生自我提高的动力,让学生根据自己内在要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把对人格的认知自觉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其次,要建立新型的对等的师生关系。在大学生人格教育中,教师不能再以传统的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待学生,而应该与他们之间建立起一种对等的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伙伴”关系。为此,一方面,教师应该像朋友一样去了解、关心和尊重自己的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中引起其内心的共鸣和认同;另一方面,教师还要积极地唤起大学生的人格培养意识,让其既要明确人格培养对于人生目标实现的意义,还要鼓励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坚持按照正确的价值观行动,真正做到知行统一。

最后,还要为人格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积极搭建平等沟通的平台。搭建平台是人格教育方式转变的前提,因此,我们应该通过搭建尽可能多的平台,比如论坛、座谈会、微博、社会实践活动及第二课堂等进行人格教育,以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沟通和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达到进一步提高人格教育效果的目的。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2]高德胜.人格教育在美国的回潮[J].比较教育研究,2002,(1):2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2.

[4]万成.教师人格:一种重要的现代教育手段[J].教学与管理,2008,(19):25.

猜你喜欢
人格大学生学校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漫画之页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