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益民
(徐州工程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1)
大学互动式教学要求大学教师和学生角色作出相应的转变,这是大学互动式教学理念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在目前的大学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看到了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性,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转变。甚至有很多教师也尝试在大学教学中激发学生进行课程互动,然而实施效果却不佳,最终还是回到传授教学的方式上来。其根本原因是,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学生,尽管他们看到了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性,并且产生了改变现状的要求,但对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什么是互动式教学,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如何定位,教师和学生如何去做才能达到真正的互动等等问题的理解缺乏成熟理论的指导。所以,仅凭满腔热情和零碎经验就试图改变旧式教学的弊端,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将大学互动式教学的理念转化为实践,重要的是要转变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生所形成的“角色惯性”,以满足大学互动式教学对大学师生角色的要求。
在“独白”式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自由,大学课堂被教师完全控制,学生被动地在教师控制下聆听教诲,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多元交往和对话情景要求教师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大学课堂上,这种学习自由主要表现在给予学生一定量的自由时间和提问自由两方面。过度的讲授导致信息量过大,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学习兴趣降低,必然会使学生失去许多自主互动的时间。因此,在大学课堂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是保证互动式教学的前提。同时,在课堂上大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行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见解提出不同意见,与教师对话和争论。
习惯了“独白”式教学的大学生,总是时刻准备着从大学教师那里吸取“专门知识”和“高深学问”。一旦教师给予他们学习自由,由于缺乏互动意识和互动能力,他们会突然觉得不知所措。有些学生甚至会对互动式教学产生怀疑,认为教师不想备课,是想“偷懒”。教师不“灌输”,学生又觉得没有学到知识,因此,培养大学生的互动意识和互动能力尤为重要。在了解大学生需要的基础上,创设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课堂活动和场景,激发大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兴趣,从而培养大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大学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这就使学生感到明显的压力或紧张,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不能完全轻松地互动,这势必影响互动效度。在这种状态下,教师对学生的倾听,很容易导致不健全的倾听,即教师只倾听那些能满足其自我需要的声音,对那些可能对自我构成威胁的声音却加以排斥和压制。在大学互动式教学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给予学生“诉说”的权利,学会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教师要以接纳和平等的心态倾听大学生的欲望和需求,倾听学生的情感体验,倾听学生的思想。同时要学会作出及时合适的应答,通过与学生的交互推进教学过程。
通过大学教师系统的自我反思,使自己从盲目的自信中醒悟过来,从而由自发的经验式互动发展到自觉的、理性的系统互动。这种反思主要发生在课后。大学教师通过每次互动式教学实践,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推进大学教学过程在具体情景中的动态生成,最终使大学教师每次进行的大学互动式教学实践都成为研究性的教学改革实践,都成为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实践,成为教师能感受自己作为大学课堂教学创造者的尊严与快乐的实践。
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过多地强调对教师角色的要求,而忽视了学生相应的角色转变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学生角色的转变,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实现就会面临很多困难。从大学生的角度来看,大学互动式教学实践对其角色提出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大学互动式教学首先面临的是来自学生的阻力。虽然很多大学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深感不满,但要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学生还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使学生形成“互动-合作”的学习观,主动参与大学互动式教学过程。大学课程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意味着学生在课前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准备上课需要发言和讨论的内容。如果学生已经转变了学习观念,那么,他们会认为这是一种应然的自身主体性生成的过程,而不会认为是课堂教学外的一种负担。
大学互动式教学的目的是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不会在唯唯诺诺、惟命是从中形成。大学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使命,学生批判意识的形成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前提。缺乏问题意识,不敢质疑权威,只会在既定的“真知”和教师权威下进行思考——这是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我国大学生素质比较一致的评价。作为平等对话的主体,大学生只有敢于质疑,敢于向“真知”和权威挑战,才能形成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互动,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主体性。
大学互动式教学,是学生认识、情感与行为的互动,其中,大学生精神层面的互动是最主要的互动。这是一种深度互动,它所强调的是学生在大学教学中实质的、真正的互动。外在活动的互动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思维的深度互动。罗杰斯提出学生在教学参与中要“全部浸入”,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要使学生的精神全部参与到教学中去。这要求学生不能只满足于表面热热闹闹的行为活动,更重要的是要多思考、多发问,在深度互动中提升自身的素质。
[1]李伟.“高等数学”课程实施讨论式教学的几个问题[J].大学数学,2010,(2).
[2]匡迎春.“互动式”教学中教师引导作用的实现方式[J].科技创新导报,20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