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媛媛,李龙珠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材料工程技术系,江苏 常州 213164)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求贤若渴。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高职教育应在学生获得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创新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构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研与教学的不同在于,教学传承多于创造,而科研是创造多于传承,科研本身就是一种以创新为目的的活动,将科研融入教学必然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重要意义如下:
将科研融入教学,通过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可能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将科研引入教学,知识和科研结合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提高学习效果,便于学生理解、接受和掌握,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逐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将科研引入教学,培养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将科研融入教学,使教学内容与科研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不再死啃书本知识,而是解决科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不再拘泥于书本知识,而是放眼当前本学科的研究热点及亟待解决的问题;将科研融入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尽早融入社会实践,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加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将科研融入教学,教师必须更新理念,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加强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要积极吸收、应用最新教育科研成果,进行教育改革创新,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挥的教育环境;将科研融入教学,使教师从被动型结构转向创造型结构,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我国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先生认为:“你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懂得科研,就不是好老师。教学是必要的要求,不是充分的要求,充分的要求是科研。科研反映你对本学科清楚不清楚,教学没有科研底子,就是一个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就教师而言,注重科研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用科研的实践和成果去充实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科研的态度和精神,使教师所从事的专业研究与教学活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学生而言,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有利于养成独立思考、认真研究问题的习惯,在思考与研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培养创新能力。教学为科研提供需要和基础,科研又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指明方向、提供保证,因此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平衡、良性的互动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考评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制度保障,是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传统的考评体系重视知识的掌握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考试成绩的评定而忽视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注重统一考评标准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注重定量评价而忽视诸如心理素质、创新精神等难以量化的内容,注重考核而忽视激励等,这些都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甚至压抑了创新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考评体系必须改革,以适应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考评体系,应以科学发展的视角去构建,既体现共性和统一性,更强调个体独特性,使之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工具,而不是评等、分类的工具。
2.1.1 以人为本原则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认为,世界是多元的,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所以教育评价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和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程度,考评体系要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和个体差异性,注重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个性化发展。
2.1.2 能力本位原则
加德纳认为,如果一定要评价学生的学习,应侧重于学生解决问题或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考评体系应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的考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树一帜,对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充分肯定,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宾曾说:“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学生考评的目的不仅在于明确是非对错,更重要的是对考评结果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有效的反馈,对学生在课程考核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进行充分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引导特长发展,最终使学生获得长足的进步。
考评是测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是“教”与“学”的指挥棒,科学的考评机制可以有效发挥考评的目标激励、方向引领、行为促进等作用。
2.2.1 考评内容多元化
传统的考评内容多集中在基础理论,局限于教材,这种“划范围、圈重点”“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新”的考核模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而且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发挥,不利于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形成。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考评内容要拓宽范围,打破课程界限,如科研方案的设计、可行性分析、问题探讨等主观性强的内容,能够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发散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等。
2.2.2 考评方式多维度
改变以试卷、笔试为主的传统考核形式,采用习题作业、学术问题研讨、小论文、项目或方案设计等方式,加强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提倡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讲座、答辩等多维度的考核方式[1],鼓励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2.3 评价方法多样化
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智力因素评价与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量化的部分,可采用“指标+权重”方式进行;一些不能量化的非智力因素,可采用描述性评价、实作评价、档案评价、课堂激励评价等多种方式[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可采用课堂观察、小组活动、问卷调查、分享学习期望、成长档案袋评价、咨询、讨论和座谈会等形式[3],从而更好地分析学生个体特性,及时反馈评价信息,使学生获得持续地发展。
2.2.4 评价主体多方位
改变以教师评价为主的现状,形成由学生、教师、社会等组成的多方位评价主体。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问题、困惑、不足等进行自评,构建自我反思、自我教育机制;学生之间相互评审、相互学习、相互改进,增强学生对评价结果的认同感;相关领域、企业的技术行家评价更有实践针对性,对学生的评价更贴近社会需求和企业实际,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创新实践能力。将学生的自评、互评,社会评价和教师的评价合理地结合起来,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多侧面、多角度、全面客观的评估信息。
2.2.5 评价计分等级制
将原来的百分制考核结果评价方法转变为等级制评价方法,等级制考核评价方式的核心是能力本位评价[4],可以全过程考核学生的能力。这样一种综合性、激励性的评定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激励理论的核心是以人为本[5],通过激励使学生获得自信和不断前进的动力,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多种有效的激励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3.1 评语激励和评分激励相结合
采用恰当的激励评语对学生在学习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给予中肯恰当的鼓励和表扬,能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激励并不是一味的表扬,还要客观地指出所存在的问题,而且还要指出努力的方向,推动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
2.3.2 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采用相应的鼓励措施来激励学生,如对科研活动“先进个人”、“优秀团队”和“优秀论文”等科研成果给予奖励。同时,对参加科研活动并出成果(参与竞赛获奖、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的学生在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等评定和推荐入党或推荐给用人单位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等。学生不但能得到物质奖励,还能获得精神奖励,从而保护和激发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主动性和科研创新热情,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3 正激励和负激励相结合
公平理论认为,只奖不罚或是重奖轻罚有失公允,正、负激励都有必要,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要进行奖励,使学生的良性行为继续保持,对表现不好的学生要进行惩罚,以减少或消除其不良行为,惩罚并重和奖罚得当的制度更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就要加强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而考评体系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将考评单纯化、孤立化,应采用多样的考评和激励机制,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有效发挥考评的改进、激励、发展等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
[1]吴绍芬.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理性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0,(2):31-34.
[2]董芃利.教育评价中的问题揭示与思考[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2):215-217.
[3]陈慧.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视角[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2):147-149.
[4]张慧敏.高职教育等级制考核评价方式探索与实践[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2):23-26.
[5]于全磊,张秋颖.激励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激励机制优化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6(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