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上海市建平中学前任校长(2003-2010)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副局长
2003年8月,在冯恩洪校长的举荐下,经由群众投票、上级批准,我接任建平中学校长。按照冯校长的“由外围逐步向核心逼近”的战略规划,我针对“有学校文化之形,无学校文化之神;有课程改革之名,无课程文化之实;学校文化存在同质化、低质化、浅表化现象”这三种基础教育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理念:学校文化应该向深层次发展,学校教育的现代化核心应该是学校文化精神的现代化,要实现从学校的价值取向、办学理念的现代化,到办学模式、行为方式、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方面的现代化,学校课程设置要着眼于向内用力,致力于完善学生人格,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和与时俱进的动态发展性等特征。
首先,构建学校新课程系统,要按照个性化办学的思路,围绕学校个性化培养目标,整合德育和教学,建立包括领域、科目、模块三级结构的学校课程系统。我提出了“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建平个性化的培养目标,与我的伙伴们构建了涉及高中所有学科、涵盖一百多个模块的课程系统,分为八大领域,包括:心理健康和主体发展学习领域;艺术审美和休闲健身学习领域;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学习领域;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学习领域;中华文化和民族思想学习领域;西方文化和国际交流学习领域;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学习领域;活动评比和学科竞赛学习领域。
其次,分别从语文、数学、文科课程等方面,探讨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建平中学创设的新语文课程模块,包括四个系列:语文成长系列之“成长”与“大家”;语文阅读系列之“文学”与“文言”;语文写作系列之“思维”与“作文”;语文知识系列之“陈述”与“程序”。建平中学出版了自编的语文课程教材,充分体现了两大特色——经典性、研究性;自主性、个性化。
建平中学从三个方面搭建新数学课程模块。系列一,是作为文化修养的数学,简称文化数学系列,包括数学基本思想和数学文化欣赏,着重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系列二,是作为技术应用的数学,简称应用数学系列,包括数学应用实践和数学实验探索,着重于提高学生应用意识和探究意识。系列三,是作为理论思维的数学,简称理论数学系列,包括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问题解决,着重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平中学从英语、综合文科、国际课程三个方面,重新组合新文科课程模块。针对上海市使用的牛津版英语教材强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主要关注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特点。建平中学认为,英语课程不仅要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也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由此,建平中学发挥自身的语言教育优势,组织编写和使用“文化英语”校本教材,实现了交际功能和育人功能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建平中学将历史、地理、政治、心理组合成综合文科。综合文科模块课程的教学,采用“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人——自然——人类社会”在历史长河中所展现出来的神奇壮丽的画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人、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脉搏,初步感悟和体验政治的高度、历史的厚度、地理的广度和人性的深度,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有益的帮助。
建平国际课程建设,在学生拥有民族精神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使学生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具有一定的国际交往能力,为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奠定基础,形成具有建平特色的国际课程体系,为国内外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创设更多的发展途径,提升建平课程的国际认可度。
自觉的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自觉的课程文化。建平中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开放、多元的课程文化,民主和谐的课堂文化,自主选择的学生文化以及批判反思的教师文化。
以“新文化运动”为背景的建平中学课程改革,其实质是对个性化办学的实践探索,创建主动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服务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服务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的学校课程。其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促使教师去重新认识和发现课程,重建新的课程,优化课程文化,实现课程现代化。
建平的课程改革、课程文化建设,对学校的组织文化、环境文化和管理文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组织文化变革。2009年,建平中学有四位教师同时评上了“特级教师”。以文化提升文化,使教师成为有文化的教师,使学校干部成为有文化的干部,使整个教育教学团队成为有文化的团队,以此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创建上海市市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实现对过去教师培训的超越和提升;要将教师从“工具人”转变为“目的人”,把社会工具价值的实现与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将角色自我与个性自我融为一体,使教育教学成为张扬个性、肯定自我、升华精神、展示魅力的幸福事业。教育沙龙为建平中学的教师搭建了一个自由研讨教育教学问题的平台,创造了一个自由和谐的“文化场”。通过教研、课改、师训三者相互结合、三位一体的学术建设和学科教学规范制度建设,建平中学已经形成了一种以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合作创生的教研文化。
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环境改善。学校需要创设新的环境文化来适应新的课程文化。建平中学依照教育规律,遵循美的原则,整饬外在的物质环境,优化内在的人际环境,努力营造适合于学生发展、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校园环境文化,营造以“审美性、教育性”为精神内涵的校园环境文化。
课程改革促进学校管理的深刻变革。建平中学在学校新文化的平台上,把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二者协调起来,把效率管理模式和人格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学校管理清晰、协调、简洁、高效,初步形成了具有科学化、人文化、民主化特征的学校管理文化。希望最终建立一个能够自我激励、自行规划、自主建设、自律约束的自主发展机制,为课程改革服务,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服务。
建平的课程文化建设还处于刚起步的阶段,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新旧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新的课程文化刚刚萌芽,旧的文化习惯仍然影响着师生的行为。现实告诉我们:从文化变迁的角度而言,课程文化是复杂的,是课程中最为稳定的领域,其变革也将是非常艰难的。我深知:课程改革与课程文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自觉践行。
2010年8月4日,我卸任建平中学校长,调任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兼党委书记。媒体戏谑道:“改革者毕业”。
离开建平已经三年,但我对建平的关注一直没变。令人欣喜地看到,在杨振峰校长的带领下,建平中学着眼于智慧课堂的打造,着眼于教育国际化的建设,课程改革逐步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