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身体育的关系研究——以网球教学为例

2013-08-15 00:50吴婷婷刘培星西华大学四川成都60039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000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年13期
关键词:网球体育锻炼运动

□ 吴婷婷 刘培星(.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0039;.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408000)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大学体育如何更好地贯彻实施“健康第一”、“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始终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高校网球课是目前各高校开展较为广泛的一门体育选修、选项课,能够普遍的反映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本文以网球教学为例,分析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身体育教育的关系,旨在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提高,体育锻炼习惯得以加强,终身体育意识得以培养。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体育教学是高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实现高校体育目标的主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学不仅应重视学生在校期间的身体锻炼效果,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使学生走出校门后,仍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体育锻炼,从而使之终身受益。随着教学任务和目的的升华,体育教学面临着一次次的改革,只有改革才能适应高校目前的发展阶段,只有改革才能让学生在高校的体育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多。但在前进的道路上,体育教学改革呈现出了很多的不足。

1.1、新教学指导思想未真正贯彻

目前,从众多教育者对高校体育教学状况进行的调查来看,新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并没有真正贯彻到实际的体育项目教学中,且也没有与指导思想相匹配的新的教学方法的出现。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减弱了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也使得我们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高,全民健身意识比较淡薄。这种忽略体育习惯、体育意识的教学,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后,难以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终身体育指导思想很难得以贯彻。

1.2、体育教学内容匮乏

有调查显示,多数大学生认为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相对中学而言没有新的突破,导致他们在课堂重复学习早已熟悉的技术动作,抹杀了他们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同时,体育项目教学通常都从技能训练开始,体育理论的教学常常被忽略,致使高校体育教学中严重匮乏理论知识。另外,高校体育教学中过频的项目转换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极不符合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以致于上了两年的体育必修课,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在体育运动中没有练就一技之长,甚至还不知道该如何去锻炼身体。这样的窘境,终身体育又从何谈起呢?

1.3、教学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怎么说,学生怎样做。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按教学计划和主体意识进行教学,教师是组织者、指挥者,学生在教师的指导监督下进行学习和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扼杀了大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与其鲜明的个性是不相适应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为中心的体育教学体系,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朝着“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各校应根据自己的特色和需求,不断地对体育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和补充,将学校体育推向层次化、多样化,为终身体育奠定扎实的基础。

1.4、教学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内容存在缺失。在评价学生成绩时,只重视技术、技能的考核,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理论知识的储备。如,高校网球课考核内容一般就是正手抽球、反手抽球等单一的技术考察,且定量化要求,从表面成绩考核学习效果。这样的考核无法完全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且机械、反复地练习单一基础技术动作,很容易造成他们在网球课考试之后,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导致不再参与网球运动。这是体育教学中的应试现象,也是终身体育思想无法贯彻的原因之一。

2、网球运动在高校体育中的独特优势

网球,作为世界上最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其独特的网球文化使其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崇尚的生活方式之一。网球运动以其独有的健身、健心价值及时尚、高雅的属性吸引着大学生,学生们敏锐的时代节奏感和时尚捕捉能力使他们渴望亲身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加之网球运动在小学到高中还未能得到普及,更是抓住了大学生们的好奇心,使其有探索究竟的欲望。从心理学层面来讲,学生对某一运动的心理需求,决定了对这项运动的投入程度,良好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大学生们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随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伴着我国网球选手在国际重大赛事取得的骄人成绩,网球运动也呈现出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许多城市出现了网球热的现象,网球俱乐部、少年网球培训班、网球协会都如同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大学校园顺应社会及市场的需要,相继开展了网球选项课和网球普修课等,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同时,大学生网球协会、网球俱乐部、网球训练队也应运而生。这些都为大学生了解、学习、参与网球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而网球项目刮起的热潮,正好是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一个大好契机。我们能充分地利用新颖的运动项目深化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增强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网球教学基础上的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3.1、增加教学时间

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环节就在体育课上,而多数高校的体育课都只开设到大二。国家教委1992年提出大学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选修课也基本上是有名无实。研究生的体育教育工作更是无人问津,似乎体育到大二就学到了尽头。导致终身体育出现断层,涌现出大批身体素质差、终身体育意识淡薄的大学毕业生。而大学期间,所修一门体育运动项目的时间一般为32学时,像网球这样技术动作难掌握的运动项目,显然学时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技术动作及理论知识的。这使得学生“会而不精”,从而没有坚持这项运动的渴望。

3.2、丰富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基本上还是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延伸,传承着六、七十年代的老模式。这种落后的教学内容和模式,当然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谈不上什么终身体育意识了。因此,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与社会接轨的新兴运动项目,如网球、瑜伽、攀岩等应该及时地被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中。除了让运动项目多样化以外,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丰富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运动项目本身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学生科学、系统地掌握体育锻炼方法,能有效地使学生养成自觉、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从而注入终身体育的意识。

3.3、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激发人们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在因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是学习和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反馈效果。兴趣的培养,首先应从提高认识着手。结合目前“娜旋风”的大好势头,进行网球理论知识宣讲,使学生先从整体上对网球运动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了解网球运动发展现状,明白网球基本技术动作的构成及比赛基本规则,这对学生是否参与到这项运动具有重要意义。其次,技术、技能的掌握和运用能力的提高,是形成兴趣的重要条件。没有兴趣就没有习惯,就难以增强体质和掌握体育锻炼方法,也就更谈不上终身体育。

3.4、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校体育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的层面,而应该教会学生本身运动及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奠定其终身体育行为习惯的基础,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高校体育教学应逐步实现变被动为主动,变灌输为交流,变单一为多样的组织教学形式,这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观,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自我评价与自我监督的能力,把无形的终身体育理念落实到有形的学校体育中去。

4、网球运动对大学生终身体育的作用

高校的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为开展高雅、绅士、具有社交功能的网球运动奠定了良好的物质文化基础。高校网球教学利用学校特有的资源优势,在课程设置上设立了网球选项课、选修课、普修课及专选课,针对喜爱网球的学生,科学地进行不同程度的教学。学生通过网球课程的学习:掌握了网球运动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学会了一种体育锻炼的方法;感受到了网球运动的锻炼价值和独特魅力,体验到网球运动的乐趣,促进了身心健康发展;加快了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网球运动不仅能全面锻炼身体的各个部位,更能增强自觉运动的能力和习惯,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开展网球运动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大学生的运动习惯、促进大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形成的过程。从而,我们有理由把网球运动作为大学生终身体育的出发点及最终归宿。

5、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身体育的关系

5.1、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随着人民物质与文化水平的提高,终身体育已经深入到社会、家庭、个人。通过运动修养身心、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已成为人民群众的迫切需要,而学校则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重要基地,学校体育则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紧密结合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标志,大学生处于身心较成熟的青年时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自我意识较为强烈,这个时期是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完善和个体社会化的最佳阶段。这一阶段也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末班阶段、最高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对于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强调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及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培养新一代跨世纪人才质量的问题,其意义深远。

5.2、终身体育思想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高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终身体育是高校体育的一个发展方向,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要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促进大学体育向规律化、生活化、终身化方向发展,使每一位受教育者具有自觉增进健康及终身保持的意识,从而使体育教育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此乃亦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面临的首要任务。高校体育同时应立足于近期效应与长远效应相结合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发展成为身心健康、具备良好体育习惯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接轨。

5.3、实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身体育接轨的措施

5.3.1、培养学生终身休育的意识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是一个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使其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和作用,树立起正确的体育观念,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体育的魅力,并从中获得兴趣和快乐。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校体育应以科学的体育观为指导思想,促成学生树立起强烈的终身体育意识。终身体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家庭和谐发展、个人生存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只有从这个观点着手,才能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学生的认识水平越高,对体育的热情、兴趣也就越大,终身体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根基就会越稳固。当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得以树立,也就为实施终身体育教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5.3.2、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高校体育教学要始终贯彻以终身体育作为指导思想,要突破传统体育的教学模式,要从体育教学的客观实际出发,构建新的方法体系,加强改革力度。改革要从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入手,革新体育教学目标和模式。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能力,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使他们学有所长,为其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坚持终身健身打下基础。积极发挥高校体育社团组织的作用,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组织能力、社交能力、自我完善身心的能力,促使学生对身体锻炼有更全面的认识。不断更新体育锻炼手段和方法,使高校学生体育培养规格与未来社会对各种专业人才的体育健身要求接轨,成为社会体育健身活动的新生力量及主心骨。

5.3.3、加强高校体育课程建设,推进全民健身

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课程。高校的体育课程是实施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教学计划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实现预定教育目标的根本途径,是终身体育意识得以形成和深入的基础。课程改革的实践证明,立意越高,思路越宽,内涵越丰富,措施越有力,体育课程建设的实效性就越好。

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后,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健身热情,在全社会都增强了体育健身的意识,形成了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夯实了中国体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因此,面对全民健身的大好新形势,高校体育应增加教学时间、延长学制,使体育课程贯穿整个大学时代。在课程内容上,要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结合实际,发展学校传统体育项目和优势体育项目,并要注意改进与引进相结合,及时增加与社会接轨的新兴运动项目,使大学体育与社会体育相融合,从而积极推进全民健身。

长江师范学院教改课题阶段性成果

[1]刘建,高荻.乒乓球课为例浅谈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科技信息,2012(7).

[2]焦建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四川体育科学,2004(3).

[3]魏子德.网球运动与大学生终身体育[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4]郑国荣.从“终身体育”视角分析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12).

[5]赵先卿,马翠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终身体育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8).

猜你喜欢
网球体育锻炼运动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网球究竟是什么颜色?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腰痛不用愁,网球来帮忙
不正经运动范
简论多球练习在普通高校网球训练中的作用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童话里的网球公主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