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主要聚居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茂县、汶川县、理县和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在“5.1汶川地震”中,羌族所聚居的地区均遭受了重创。大批羌族同胞遇难,学校、政府、医院、公共设施等遭到严重破坏。其中,此次地震大约有2万多羌族人丧生或失踪,约占羌族总人口的10%,其中包括大量民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持有人。当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背景下,现代体育不断的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体育文化,为保证本民族的体育文化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每个民族都要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肩负承载、守护的责任。在大力弘扬本民族优秀的民族文化的同时,保持地域文化、生态文明的多样性,而不是摒弃民族文化,用功力的眼光、盲目的心态去追求现代体育。这也是目前汶川地震灾区少数民族地区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经历了“5.12汶川地震”后,当地的经济、生产等逐渐复苏,村落、山区和县城的沟通加强,国家政策的倾向,现代工业科技的迁入,在一定程度上使当地的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生活条件得以改善、生活时间和空间的扩展,使民族活动退减。现代的生活方式融入乡村的潮流已不可阻挡,这将造成民族体育文化的形态发生变化。经过实地走访汶川地震灾区调查中,发现羌族地区长期保持的民族体育活动逐渐减少,甚至有一些活动逐渐消失,被人们淡忘。尤其是经历了“5.12汶川地震”,大量民间传统文化持有人在这次灾难中遇难,造成了当地长久保持的民族体育活动无法继续传承和延续。
体育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的生长发展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长期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和体育文化的积累和反映。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来源于生活,又植根于群众中,一旦离开了群众这片“肥沃的土地”就会枯竭。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除了部分项目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更多的项目依然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学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民族体育走进学校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的必由之路。把羌族民族体育融入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挖掘羌族体育文化进一步推动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其显著特征,舞蹈元素突出其文化内涵。尤其是地震发生后,很多学生在这次过程中受到重创,身体、心理问题普遍存在。把民族特色的舞蹈元素融入到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对学生的认同感和身体恢复起了重要作用。因此把羌族体育纳入到学校体育教学时传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最佳选择,这样才可以让民族体育文化源远流长。
地震发生后,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部关于灾区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深入受灾民族聚居区,充分挖掘当地的民族体育文化,在加大学校建设的同时,全方位的开展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教育。羌族体育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洗礼,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地域性、传承性特征尤为显著。把羌族传统的体育文化项目作为校本课程引入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民族文化特色、学校和学生实际情况、社会背景等因素,全方位衡量实施的可行性。为学校体育课堂创新化开展、文化传承切实的量身定做。例如在北川中学支教的学生根据羌族舞蹈的特点为北川中学编排的课间操羌族健身操舞,其中包含了羌族民族舞蹈的特色风情,也同时融入了现代健美操的诸多元素,就符合这一目的要求。
将羌族民族舞蹈结合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现代体育与羌族民族舞蹈有机的结合,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不但极大地丰富了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而且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注入了鲜活的内涵和动力,不仅弘扬了民族文化,又彰显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培养相对应的体育教学工作者,编撰相关书籍、课本、教材运用到教学当中,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充分挖掘羌族民族体育文化同时,最大限度的实现民族体育文化的最大化。而在发展民族特色的体育文化的同时,势必会影响和促进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大力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对未来的体育发展探索出一条新道路。
北川中学是北川羌族自治县唯一一所高中,但在“5.12汶川地震”中遭受重创,在国家和各界的多方努力下,给予羌族居民聚集地的各项设施包括医院、学校等等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支援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羌族地区学校校本课程的引入和开展。笔者有幸作为一名支教老师参与到了北川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当中。在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羌族民族舞蹈其动作特点中手臂动作较少,而腿部的动作较多,小腿灵活多变、敏捷,以髋部活动带动上体的转动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羌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了解、掌握羌族民族体育项目,对古老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有重要作用。在支教的半年时间里,多次带领学生参与对外交流的活动,创编了“走进羌山”的羌族体育类表演项目。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莅临北川中学视察观看了师生的演出,对北川中学传承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表示肯定。在北川体育中心,经常会举行一些群体性的活动演出,学校、社会团体会根据羌族文化特色,编排舞蹈、组织羌族体育表演,潜移默化中使观众、演出人员甚至是附近的居民成为了羌族体育文化传承的一员。
羌族民族传统体育发源于村落、村寨。在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民族文化发展尤为重要。农村体育的开展已不单单是简单的生产耕作,而是需要高素质、会协调、讲科学方法的体育工作者,将本地的体育活动与文化相结合,让农村体育蓬勃开展、丰富多彩、广泛传播,展现新农村建设下的精神文明成果,同时有丰富了农村文化。与此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法,培养和引进一批高素质、专业知识水平扎实、熟悉少数民族文化的体育工作者,深入村落指导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开展,把先进的体育知识传授给当地群众,在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同时,根据农民意愿、兴趣爱好组成相应的体育团队,定期开展体育活动。政府政策导向,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一定的体育场所设施,形成公益性的群众体育组织。在肯定当地传承体育文化持有人的同时,成立相关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保护的民间组织和协会,加强对保护民族文化意识的学习。
体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前提,所谓专业化是指一个职业经过一段时间后成功地符合某一专业性职业标准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必须要求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使一个非专业的体育教师经过有组织、专门的、系统化培养和训练,成为专业体育教育人才,从过去满足数量到现在提高质量转化已是必然走向。中国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文化,受地理环境影响,有些民族的体育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例如:北方的冰上项目、南方的龙舟等。受技术条件的影响,如华北地区的武术、西南地区的民族舞蹈等。这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就需要具有相关专业知识、技术水平的体育工作者来完成。只有掌握科学的原理才能熟练的运用到实践当中,通过对民族体育文化的挖掘、分析、整理、提炼,才能使其大众化。少数民族体育的挖掘和传承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这需要教育的不断的锤炼,知识的不断巩固和提高,尤其是在思想和行为上不断更新自我。这样才可以不断的为民族地区输送特色体育实用型人才,从而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打下夯实的基础。
[1]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王卓,崔乐泉.对我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兼容与互动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2,33(3).
[3]黄爱峰.体育教师教育专业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61.
[4]赵昌毅.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J].民族研究,2001(1):69-72.
[5]张厚福.优秀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知识产权保护[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34(4):64-66.
[6]李宝玉.新课程下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20(5):89-91.
[7]朴刚.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其对体育的促进作用[M].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3):43- 45.
[8]刘吉昌.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功能[J].贵州民族研究,1999,(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