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果
(华中科技大学 哲学系,湖北 武汉 43007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蕴含了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大作用。毋庸置疑,科学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解放了人类,其作用和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科技作为一柄双刃剑,其飞速发展在带来无数福音的同时也逐渐显现出一系列负面效应。伽达默尔说过:“科学将以一种超越对它的控制的内部必然性继续自己的道路,它将创造出越来越多令人惊奇的知识和控制力量。”[1]这表明,科技有可能脱离人的控制而日益强化其自主发展,它最终将走向何方?依然未知。计算机网络空间作为近百年来最伟大科技成果的集中体现,尤为明显地表现出这一点。本文旨在以福柯理论对网络空间的信息监控系统做粗浅的研究,尝试在批判当代资本主义新型统治手段的大背景下探讨当代科技的负面效应。
作为社会空间在信息时代的新发展,网络空间(cyberspace,又译为电脑空间、赛博空间等)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空间,一个摆脱了物理性存在的人类社会,一个除真实社会之外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
在这里,网络打破了国家和地域的空间限制,使人们逃脱了现实世界权力系统的统治与束缚,任何人,无论身份、地位、等级,无论高贵优雅或是粗鄙卑贱,都可以在网络空间这种看似民主、自由的气氛中畅所欲言,人们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匿名性和即时联络性,扩展自己的人际交往,充分地在陌生人面前展示自己。可以说,互联网的崛起似乎意味着一个更加开放、民主、平等的社会空间的形成。
但是,这只是童话故事虚幻的美妙。自文明诞生之日起,权力、规制、监控、统治等字眼就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形影不离,即使是今天被看作唯一自由、民主、平等之地的网络空间也不能幸免。这里从来就不是天然平等的天使之城,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成了边沁和福柯所称的“圆形监狱”的新形式,成为了今天资本主义的新型统治手段,权力、监控和规制在这里从来没有消失,它们只是改头换面,变得更加隐蔽、分散却又高效。
“圆形监狱”作为一种以空间来象征权力的理想范例和极致模板首先由边沁提出。它由一个中心高塔,以及以其为圆心的一系列建筑物所构成,这些建筑物被分割成鳞次栉比的牢房,每间牢房都有两扇窗:一扇引入光线,另一扇则朝着中心高塔。这些牢房其实就像商场的一个个透明橱窗,但这种橱窗的透明性是单向的,即每个囚犯的饮食起居、行为活动对于监视者而言都是清晰可见的,而监视者的存在和活动却是囚犯无从得知的。规训机构对每间牢房都进行了精心而周密的空间设计,并把空间作进一步的划分,把不同的个体分类放置在特定的空间内,以便获知每一囚犯的确切位置,随时监控他们的行为,制止危害安全的沟通,从而进行更仔细、更有效和更富弹性的控制[2]。从这种栩栩如生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圆形监狱”的设计原则:“权力应该是可见的但又是无法确知的。所谓‘可见的’,即被囚禁者应不断地目睹着窥视他的中心望塔的高大轮廓。所谓‘无法确知的’,即被囚禁者应该在任何时候都不知道自己是否被窥视。”[3]226在这种类似玻璃橱窗的监狱中,囚犯的所有行动都在监视者注视之下,而他们自身却无法得知此时此刻是否被监视,以及被谁监视。因此无论监视者是否在场,圆形监狱都能有效控制和规训囚犯的行为,使他们在“仍然被监视”的恐慌中不敢轻举妄动。显然,这种由“他律”转向“自律”的圆形监狱是空间权力运作方式的最佳范例,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果。
在边沁的基础上,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把这种圆形监狱或全景建筑解释为全景敞视主义(Panopticism):首先,是对人的空间分配,即把规训对象(囚犯)的空间彼此隔离并封闭起来,这样才能阻断囚犯相互之间的有害联络,保证纪律的顺利实施[3]160;其次,是对活动的控制[3]169,即是对人体姿态反复的操练,对每个行为、动作都严格要求并付诸实施;最后,是力量的编排[3]182,即是将单个的规训对象(囚犯)联合起来,将单个力量组织起来,以确保在一定时间内取得最大利益和最佳效果。因此,全景敞视主义的圆形监狱主要体现的是一种权力局势(power situation),“这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因为它使权力自动化和非个性化权力不再体现在某个人身上,而是体现在对于肉体、表面、光线、目光的某种统一分配上,体现在一种安排上。这种安排的内在机制能够产生制约每个人的关系。……这里有一种确保不对称,不平衡和差异的机制”[3]227。这种全景式的空间组织结构不仅采用了诸如观察、质询、判断,以及追踪、记录、汇编和保存先前观察和检查结果这类作为权力运作方式的监视技术,也吸收了空间分割、封闭、名目分类、描述和解释及其相互结合的规范化管理和组织技术[4]。
福柯也进一步解释了这种封闭的、被彼此割裂的空间:每一个体都被禁锢在一个既定的小块空间,凝固于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他们每时每刻的任何行为在每一地点和场合都被监视,任何情况都被记录在案,权力完全按照现存的等级系统而运作。所以,这正是规训机制的一种微缩模式,这种模式在后来的国家机器和现实社会机构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
耐人寻味的是,当轰隆的历史巨轮走到今天,当号称人类“第四世界”的网络空间发展得如火如荼,当人们为虚拟社会所带来的人类解放欢欣鼓舞甚至如痴如醉时,这种被资本主义宣称为集开放、民主、自由、宽容于一体,看似与所有束缚、控制、权力、统治、规训无涉的新型社会空间却在本质上不啻另一种意义的全景敞视“圆形监狱”。
表面看来,网络空间中每时每刻都充斥着大量的信息流和数据包,只需0.001秒,任何正常的或匪夷所思的、官方的或非官方的以及言之凿凿的或空穴来风的事件、新闻、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就可以沿着光纤线路如滚滚洪流般以一泻千里之势冲破一切空间阻碍,进入千家万户,到达世界的每个角落。这与圆形监狱中空间的划分和隔绝、信息交流的完全封闭大相径庭。因为网络空间的匿名性,网民可以创造多种虚拟身份,达到就算是故人也“相逢不相识”的程度,又因为其流动性和瞬时性,人们在网上的踪迹往往很难追查,这使人们可以自由自在、畅所欲言,如果没有伦理道德和法律规章的限制,甚至可以达到为所欲为的地步。这种在现实空间中从未拥有过、将来似乎也永远不会拥有的极度自由与圆形监狱中受到极致限制的个人处境更是毫无可比性。
表面的流光溢彩总是让人心驰神往,但是,华丽背后又是怎样的呢?事实上,网络空间在技术构造、监视、空间划分、权力等各个方面都同全景敞视建筑相近。
从根本上说,网络空间的基础技术平台存在着明显的中心和边缘划分,它的创生、发展和运作是基于全球互联网络系统,世界上每一台接入该网络的电脑都成为其中的一部分,理想状态下任何人都可以在这一网络中通过自己的电脑与世界上另一台电脑进行通讯。所有电脑紧密联系,构成覆盖全球的巨型沟通网络。在这一看似扁平而非层级构造的网络中,似乎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可平等地发号施令并自由发表言论。但人们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作为整个全球网络运作根基的终极服务器。这些为数极少的巨型服务器位于北美和欧洲的隐蔽基地之中,它作为一种权威集中监视、协调和控制着全球网络行为和相比来说作为边缘的网络用户或网民。掌握了作为信息载体的终极服务器,也就掌握了对于网民和网络中所有信息流的全景式监视和控制。正如圆形监狱中个体的任何行为都受到监视,任何情况都被记录一样,当人们在网络中为所欲为、畅所欲言,以为不会有任何人或物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监管,不会有任何人追踪到自己的蛛丝马迹时,实际却是处于一种无形却又无所不在的信息监控网络中。如此看来,传统的真实社会中那种明显的、赤裸裸的控制并没有凭空消失,而是以更加全面、隐蔽而富有迷惑性的方式渗入网络空间中,并集中于北美及欧洲的资本主义国家之手。
例如,象征网络空间极度开放和自由的巨量信息流,看似是肆无忌惮地横冲直撞,奔流之后立刻消失,无迹可寻,但事实上它们在作为各种数据包流经各个节点时,会受到各种技术的监控和审查,并能通过IP地址的查询技术追查其出处。此外,网络信息主要由各类网站提供,就其表达出来的意见、意义、文化倾向甚至意识形态而言,也同样受到各种网站管理者、版主和更为上层的权力控制者的监控与制约。网民认为能经由互联网而自由快捷地接触到更新更快更隐秘更骇人听闻的新闻和信息,殊不知,何种信息能公开在网上,其公开度和真实性能达到何种程度,一切都在掌控之中。监控者和监察机构一旦发现不良信息,立刻删除,并对网站管理人或者版主进行处罚以杜绝事件的再次发生,加之高科技的防火墙技术、过滤技术和删除技术,从而实现对所谓不良信息的自动过滤与删除,甚至能够自动追查不良信息的来源,这已经成为了资本主义监控社会与言论的新型手段。
又比如,网络空间中看似人人都可畅所欲言,在BBS上,发帖人发布主题,跟帖人蜂拥而至形成同主题回复;在Blog上,通过技术设定,发布人产生的信息被人访问和获得,表述得以完成。如此看来,发帖人和跟帖人、发布人和访问者至少表面上是信息自由和平等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发帖人/发布人掌握着信息发布的权威,他可以设定跟帖人、访问页面者及留言者的权限,监控并随时调整页面上所能表现出的信息内容,甚至细化到哪类人群能跟贴,哪类人群能访问页面的哪些内容,哪类人群可访问却不可留言,哪类人群既可访问又可留言。而不管跟贴人或访问者都不曾意识到自己自点击链接那一刻起就置身于无所不在的监控中,已被迅速归类并各居其位。
正如身处圆形监狱中的囚犯般,网民龟缩于一台台彼此隔离的个人电脑中,无法与网络另一端的人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是对人的空间分配;网民的任何活动都必须通过面前冰冷的机器,只能以文字和符号的形式传送信息(当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目前也能以图片、音频、视频的方式相互沟通,但这始终是基于“身体缺场”的在线方式且受到硬件设备和技术内核的限制),而且他们所能传送出的信息也处于无所不在的监控中,这是对人的活动控制;网络空间中的监控系统以一种十分隐蔽的方式悄无声息地进行着,虽不如法律威严和权威,也没有国家暴力机关的强制和力量,但却以一种潜移默化的高超技巧塑造着每一个个体网民的主体意识,从而培养出一批“新人”,将整个虚拟社会纳入它的监视、控制之下,这即是力量的编排。
当我们观察网络空间这种“去中心化”的扁平结构时,一定会看到资本主义所声称的开放、平等、自由等神话背后的故事。“圆形监狱”中的囚犯无可逃脱地受到全天候的随时监视,由于他们随时都感觉到自己可能受到监视,所以会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而网络空间中的网民虽然同样无时无刻不处于各方面的监控之中,却因为毫无意识和无从发现而沉醉于虚假的自由之中。
如果将现实空间的社会监控主要看作一种强制性的表面的镇压,那么,它在网络空间中则表现为一种通过控制信息流量、内容和趋势而进行的调教和干预,不是暴力而致命的打击,而是有规则、有目的、有计划的监视、控制和调整。它的运作更加隐秘,例如,资本主义通过控制对主流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以及严格的管理体系、严密的结构和更好的技术手段以及不断的监督和训诫等,日复一日地控制网民,来达到权力的有效实施。
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声称其对网络和网络信息的种种监控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公民安全的保护,但政府是否应当通过自身权威和法律程序来代替公民辨别并确认网络信息的有害与否并直接予以过滤和分类?现实空间中的社会监控是否能够通过技术手段以信息监控的方式延伸到信息多样化和言论自由的网络空间之中?如果将现实空间的社会监控视为一种可见可感更可有效规避的掌握在国家、阶级、个人手中的明确手段和工具,网络空间的信息监控则以一种“不被看见,却能看见一切”的形式存在着。它延伸分布于所能触及的每个角落,既能为那些受权力控制的人制造出一种自由民主的假象,又能对所有置身其中的人们实行全景性监控,从而无处不在也毫不间断地发挥作用。换言之,在网络这一信息空间中,监控将无所不在,并以无孔不入、不知不觉的方式完成对于个体的监控工作。它更像是一种相互之间处于循环和流动过程中的动态关系而非传统意义上自上而下的压制,它在无数个节点和无数个分散于世界各个角落的个体身上体现出来,具有流动性和即时性,并相互交错成一张纷繁复杂而又瞬息万变的巨型监控网络,而每个进入的个体都会不由自主地置身并参与其中。人人都是监控者,人人也都是被监控者;人在监控别人的同时,自身也陷入别人的监控之中。监控从现实空间中的单向性和固定性变为网络空间中的双向甚至多向性和流动性。正是这种通过控制信息而实现的监控的普遍化使控制变得更为分散和隐蔽,从而最终完成了网络权力的重构。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5]福柯也认为,历史实质是书写空间的历史,同时也是权力的历史[6]。在这个意义上,福柯使历史和权力都具有了空间化的话语形式。简言之,空间场景就是权力的一种具体特征,除了国家、企业和位高权重者,网络上的任何个体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他人无从得知的中心监视塔中匿名的“监控者”,因此,人们在享受信息科技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便捷舒适与新奇愉悦之时,完美细致的监控网络早已悄然编织完成,这显然就是福柯笔下权力技术进步的产物。
综上,作为当代科技杰出代表的网络技术和网络空间,其自主性的发展有可能会超出人们所能控制的范围,人们甚至无法确认它带来的到底是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的自由和人类解放,还是正蜕变为资本主义温情脉脉面纱下的新型监狱和牢笼。由此可见,作为人类集体智慧结晶的当代科技,将在整个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扮演何种角色,并将我们带往何方,依然是不可知的。
[1]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夏镇平,宋建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4:9.
[2]周和军.空间与权力——福柯空间观解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7(4):59.
[3]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4]李三虎.技术、空间和权力——米歇尔·福柯的技术政治哲学[J].公共管理学报,2006(7):36.
[5]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
[6]米歇尔·福柯.不同空间的正文与上下文[M]∥陈志梧,译.包亚明.后现代性与地理学的政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