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铭 汤忠华 樊炼 (江苏省中医院 南京210029)
神经外科手术相关疾病主要包括颅脑外伤、脑血管病、颅内肿瘤等。患者手术后多伴有轻度发热现象,一般可自行恢复。若术后发热超过38.5℃或退热后又发热,则要考虑其它原因引起,往往需要进一步治疗。笔者在临床术后发热患者的诊疗过程中,灵活运用中医治疗八法,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疗效,现举例如下。
高某,女,82岁,2009年8月11日就诊。患者右侧基底节区脑出血入院,予以手术治疗。8月8日出现高热,咳嗽咯痰,考虑肺部感染,痰培养示鲍曼不动杆菌,根据药敏予以美罗培南、万古霉素两联抗感染3日无效,予以加用中药治疗。症见高热,时有谵语,体温在39℃左右波动,汗出较少,面红,尿赤,舌红少苔,脉浮数滑大。证属气营两燔,泻热壅盛。治宜清热凉营,兼以表散。药用:石膏60g,丹皮10g,紫草10g,芦根30g,银花30g,连翘30g,党参10g,黄芩10g,炙甘草10g,荆芥15g,防风15g,桑叶30g,薄荷10g。3剂后热退身凉,汗出较多,脉细弱。予以益气养阴剂善后。
按:患者高龄女性,肤白微胖肌肉松浮,平素乏力易出汗,辨之当属黄芪体质。但急则治其标,故重用石膏清气分亢热,黄芩清肺热,芦根引上焦火热下行,丹皮、紫草、银花、连翘兼顾营血,李可认为石膏丹皮紫草配伍可代犀角之功效[1],患者脉有浮象,汗出较少,加用荆防等品促其表散,并用参草兼顾其本。全方含白虎加人参汤、清营汤两方之义。清法为主,佐以汗法。
王某,男,75岁,2009年4月8日就诊。患者因左侧基底节区脑出血行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行气管切开。患者术后第4天,神志昏迷,时有躁动,高热,最高达39.8℃,无汗,大便未解,小腹有抵抗,形体瘦,面红,皮肤干燥,口唇紫暗,舌质红苔薄白略腻而干,右脉实大、左脉略涩。证属瘀热互结。治宜通腑泄热化瘀。药用:桃仁10g,制大黄8g,玄明粉6g,水蛭3g,生地15g,赤芍10g,石膏30g,泽泻10g,菖蒲8g,郁金10g,党参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另予以生大黄粉10g,每日1剂,冲服。患者服药3剂后大便通畅,每日2-3次,发热明显下降,控制在38℃以下,汗出较多,双手脉大,考虑阳气略散,予以去生大黄粉,原方加煅龙骨30g、煅牡蛎30g,进一步巩固疗效。
按:患者高热,躁动不安,小腹有抵抗,正合“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之征,结合患者皮肤干燥,口唇紫暗,综合舌脉,辨之属瘀热互结无疑。方中生制大黄联用通腑泻热化瘀,玄明粉加强通腑力度,桃仁、生地、赤芍凉血祛瘀,水蛭破瘀而不伤正,配合石膏、泽泻加强导热下行,菖蒲郁金兼顾痰瘀,辅以党参顾护正气。全方含桃核承气汤之义,下法中蕴含清法、消法。
朱某,女,24岁,2009年4月1日就诊。患者左侧听神经瘤术后1周。症见寒热往来,体温最高39.4℃,恶寒略重,汗出,皮肤白,形体瘦,口苦,胸胁胀满,不欲饮食,二便正常,舌边尖略红苔薄白而干,脉弦浮略细。证属少阳胆热。治宜和解少阳。药用:柴胡20g,黄芩10g,桂枝15g,赤白芍各10g,炙甘草6g,党参10g,天花粉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2剂后患者体温降至38℃左右,口仍苦,尿赤,舌尖红。原方加竹叶10g,泽泻10g。2剂后体温正常,痊愈出院。
按:少阳枢机不利,正邪交争互有盈亏且此起彼伏,故寒热往来;胸胁为表里之间,故胀满不舒;胆热不降故口苦;中气不足故不欲饮食。方用小柴胡汤加减,方中柴胡、黄芩为调节少阳枢机之药对,因患者口苦、苔干,以天花粉易半夏,党参甘草扶助正气。患者汗出较多,肤白形瘦,有潜在桂枝体质,且脉象偏浮,恶寒略重,加桂枝、芍药,取桂枝汤之义。全方以和法为主,佐以汗法。
王某,男,50岁,2010年2月21日就诊。患者开放性重型颅脑损伤入院手术治疗,术后患者颅内感染较难控制,予以加强抗感染,脑脊液引流,仍有高热,加用中药治疗。症见高热,动则大汗出,头痛,口渴唇干,肤白形瘦,大便正常,小便清长,创口紫滞难敛,舌质淡舌尖红、苔薄白,脉虚滑细数。证属气阴不足,余热未清。治宜甘温益气,兼清余热。药用:黄芪90g,党参10g,白术10g,陈皮10g,炙甘草10g,柴胡10g,石膏50g,防风10g,当归10g,桃仁10g,竹叶10g,赤芍10g,黄芩10g,丹皮10g。患者5剂后体温降至正常,汗出已止,自觉乏力,脉虚略数,补中益气汤加减善后。
按:临床部分患者长期使用抗菌素后仍有高热,从中医角度分析,抗菌素性属寒凉,故此类患者当考虑虚多实少。患者虽有高热,但大便不难,小便清长,动则大汗出,结合舌脉可证气虚较甚,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重用黄芪。患者兼见口渴唇干,创口紫滞难敛,脉中仍有细滑数之像,故佐以竹叶黄芪汤义,益气养阴,兼清热托毒。全方以补法为主,佐以清法。
石某,男,69岁。2011年1月12日就诊。因脑干出血破入脑室行穿刺引流术后、肺部感染由外院转入,患者持续低热,在38℃左右波动,痰培养示广泛耐药,予以加用中药治疗。患者神志昏迷,自动睁眼,面色萎黄无华,偶有潮红,气喘时作,短气不得吸,四肢末端冷,肌张力高,口唇色淡,舌质淡苔少,脉浮大中空双尺沉细。治宜温肾健脾,纳气平喘。药用:附子20g,肉桂5g,磁石30g,白术10g,细辛6g,干姜10g,五味子6g,炙甘草20g,白芍20g。药后症情气喘有所改善,仍有低热。考虑证型未变,守方治疗,并逐渐减量、停用抗菌素。治疗3周后患者体温正常,气喘基本未作。
按:患者元阳不足,四肢厥冷,且有阳气上脱之象,故方以温阳潜镇为主,予以附子大辛大热,通行十二经,配合细辛以温阳回厥,肉桂,磁石收纳浮越之阳气入下焦,干姜、白术、炙甘草温养中焦,干姜、五味子合细辛温肺平喘,散上焦之寒。患者肌张力高,下肢尤甚,为“脚挛急”之象,《伤寒论》第29条曰:“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故加白芍20g兼顾其阴。
(1)外科术后发热在临床较为常见,约41%的病人体温高于38℃[2]。其发热原因较多,分为非感染性与感染性2大类,神经外科术后发热有相对特殊性,如手术操作中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而引起吸收热、丘脑下部刺激引起中枢性发热等[3-4]。目前西医治疗以抗感染、物理治疗、解热镇痛药等。但对于中枢性发热、泛耐药菌感染等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且由于抗菌素广泛过量使用,抗菌素诱导药物热、变态反应性发热报道屡见不鲜。中医药治疗以其个体化、整体辨治的特色,往往可在神经外科术后发热患者中发挥优势。
(2)中医学治法中的八法指汗吐下和清温补消等8种治疗方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归纳而得,《医学心悟》曰:“论病之原,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5]。八法可运用于临床各类疾病。笔者体会,在神经外科术后发热患者中,除吐法外,其余方法均可根据患者病情灵活使用,充分发挥了中医学同病异治的特点,其理论根源仍在于辨证论治。
(3)中医药治疗神经外科术后发热的着眼点仍在于患者个体,而不在于发热。若仅限于发热,汗法清法足以退热。中医药治疗应重视整体观念,其辨证关键为判断患者发热是否为人体正常抗邪反应,是抵抗有余抑或抵抗不足,治疗总体原则为在审证求因基础上因势利导,补其不足,泻其有余,即祝味菊先生助其抗温,抑其亢温的观点,“不外顺从自然,调太过与不及,以助长其抗力而愈病也.”[6]。术后早期发热或患者体格壮实,治疗多以泻实为主,治法多为汗法、清法、泻法,术后发热时间较长者或患者体质虚弱,治疗多以补虚或攻补兼施为主,治法多偏向为补法、温法。另外,神经外科手术或脑血管疾病常引起瘀血阻滞,消法宜蕴含各法其中。
(4)神经外科术后发热患者病情简单者少,复杂者多,因此治法更应灵活使用,如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5]”故临证应据病情综合运用多种治法,方能取得较好疗效。
[1]李可.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M].山西: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71-72.
[2]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33.
[3]谢娜.脊髓空洞症术后发热20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0):2 335 -2 336.
[4]魏大年,朱永晖,刘铁坚,等.后颅窝开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原因及处理[J].广东医学,2011,32(11):1 386-1 387.
[5]程钟龄.医学心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7
[6]关新军,王娅玲.祝味菊.《伤寒质难》学术思想之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7,39(11):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