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从脾胃论治疾病之要义

2013-08-15 00:44葛冠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济南250000
江西中医药 2013年4期
关键词:脾胃论李东垣脾胃

★ 葛冠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济南250000)

笔者在潜心研究中药学和方剂学的时候偶然之间发现一个规律:在行气药类中,从第一位的陈皮到最后一位的柿蒂,每一位药皆能行脾胃之气;在温里药类中从一开始的附子到最后一位的荜茇,每一位药皆能温脾胃之阳;在补气药类中从开头的人参到结尾的蜂蜜,每一位药都能补脾胃之气。这岂不是正好对应了天人合一的道理,补中气治百病的治疗原则。在各地医院实习的时候笔者也发现很多针灸专家在治疗内伤杂病的时候不论虚实标本都会加上中脘、天枢(左右各一)、气海四穴,这四穴相配既升清气亦降浊气,顺应脾胃之性,为脾胃所喜,从而达到实者补正气而驱病邪,虚者益精血而强筋骨之效。

中焦为人身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来源,好比人类生活在地球上的能量来源是在土地(脾胃),土地的肥沃才能生长出健康的植物,健康的植物为二级食物链和人类所食才能够维持人类生命的延续。反之亦然,贫瘠的土地是无法生长出健康的植物,即使长出的树叶和枝干也是稀疏纤细,被风一刮就倒,这恰好可以解释临证时的小儿慢惊风,为脾胃虚弱所致的土虚风动。

李东垣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中“谷气通于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与《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中“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也死,所谓无胃气者,非肝不弦,肾不石也”以及《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中“人以脾胃为本,盖人受水谷之气以生”的理论。提出了“养生治病,以胃气为本”学说,并提出了“甘温除热”和“升阳泻火”的治法[1]。李东垣的《脾胃论》得到了历史考证和医家的公认,并且在临症治疗时运用极为广泛,已经渗透到内外妇儿科中的各个领域中。

1 内科

1.1 外感 其实早在张仲景时期就早已重视对脾胃的调养,他在桂枝汤的煎服法中提到“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宜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病必不除。”很多人在研究《伤寒论》的时候只研究药物配伍组成,却忽略了整个方子的使用方法,但里面也大有文章。桂枝汤证恶风汗出,卫气失司,营阴无法固守,所有这时的汗是不正常的汗出,病邪无法排除体外,但是想要祛邪却必须继续使用汗法,这样进一步加重了津液的流失。张仲景在方中加入了姜枣以鼓舞脾胃之气,在服药之后,再服一碗温稀粥,为汗出提供了物质基础,为了防止汗出而导致的气阴两伤[2]。

1.2 内伤 李东垣提出的“甘温除热”和“升阳泻火”会给初学者带来不解,很多人无法理解怎么可以用热泄热,其实这里的“甘温”是指能补中气的药物,甘为脾之味、温为胃之喜;“升阳”指的也是升脾胃之阳;“热”和“火”并非为温病学的卫气营血中的大热大火。整句话的意思是利用甘温的药物以补中益气,试图达到清虚热、降虚火的目的。其代表方为小建中汤和补中益气汤,且皆有身热自汗和手足心热的症状,为阴阳失和所致。两方中君药为补脾胃之气之要药。

2 外科

局部气血凝滞,营气不从,经络阻塞,以致脏腑功能失和等,是外科疾病总的发病机理,但阴阳平衡失调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医学认为,肾脏是主一身之阴阳,人体肾中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并受到后天脾胃之气的滋养以推动脏腑气化,《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曰:“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所以也可以说脾胃虚弱是外科疾病发病的根本原因。

笔者在查阅大量古代文献后发现,历代很多医家并未运用寻常的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外科疾病,而只是通过补中气、益气血、调阴阳之法救之。《冯氏锦囊秘录·冯氏诚求心法》曰:“盖正气虚极无力主宰,任毒纵横,若不乘其毒邪尽出在外之时,急为填补中气,调益营卫,何以为充灌成脓,化毒收攻之用哉!”《新丁痘疹济世真券·溃烂论》曰:“脓成不收,反致溃烂,或和皮脱去者,此名倒靥,毒气入内也,急须大补中气以托其里。”

3 妇科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可见女子月经与冲脉二脉息息相关,而冲任二脉与足阳明经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冲任的虚实可以体现出脾胃之气的强弱,若脾胃不足势必影响冲任二脉的气血,出现妇女的经带胎产等病[3]。

古代亦不乏有医家只用鼓舞脾胃之气的办法来治疗妇女的经带胎产等病。《丹溪治法心要·胎孕(第二)》载:“一妇人,但有孕至三个月左右必堕,其脉左手大而无力,重则涩,知其血少也。以其妙年,只补中气,使血自荣,时初夏,教以浓煎白术汤下黄芩末一钱,与数十帖得保全而生。”还有《齐氏医案·调经》曰:“凡血妄行者,或上行而为吐衄,下行而为崩漏,均皆脾虚不能统摄所致,法宜大补中气,以固脾胃,此一定之理也。”

4 儿科

笔者认为通过补中气、强脾胃是治疗儿科病症较为可观的手段,亦是最具代表性的适应类型。由于小儿是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体未充,在治病用药时不可过用温燥、苦寒、滋腻的药物,这使临床上许多大夫对小儿疾病的用药拿捏不准,古代也有医家曾说过: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儿。可见小儿疾病是比较棘手的。但现今不少推拿大夫运用推摩小儿腹部以行气温里治疗小儿疾病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疗效。

张介安为武汉市中医医院儿科已故老专家,他在生前以补中益气法为中心探索拓展了4种治疗小儿疾病的治病原则,分别是重扶中土、扶脾升清生胃津、畅达气机健脾胃、四旁诸疾治中州。在调理脾胃方面,张老不仅看到病变的局部,而且顾及整体,既看到标邪在疾病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又抓住治病必求其本,在治疗用药上宗“脾健不在补,贵在运”之说,调护脾胃,升清降浊,燥寒湿均以“适中”二字为度。

5 结语

李东垣的脾胃论不仅在临床上指导着治疗疾病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还非常重视调理脾胃,养生保健。在饮食方面,五谷为养,五果为滋,忌辛辣咸之品。适寒温,着衣被,节起居,畅心境,《脾胃论·卷下·远欲》曰:“心无凝聚,则慧然无病矣。”很多疾病多是从脾胃病变开始,接而引起阴阳气血津液失调,其他脏腑功能衰弱,抵御外邪的机能下降,外邪侵袭人体后又会进一步遏制正气,形成恶性循环。笔者也并非仅追求以药补养脾胃,但过于使用温燥药物反而影响脾胃运化,“祸从口出,病从口入”,因此节制住饮食,适当室外锻炼,是对健理脾胃最好的方法。

[1]方向明.《脾胃论》学术特点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26(1),1 -5.

[2]鲍艳举,花宝金,侯炜.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1:20-28.

[3]高树忠.一针疗法[M].济南:济南出版社,2011:38.

猜你喜欢
脾胃论李东垣脾胃
High-order harmonic generation of the cyclo[18]carbon molecule irradiated by circularly polarized laser pulse
从脾胃论治喉源性咳嗽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现代临床应用
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
巧解心结换得“全福花”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基于文献的从脾胃论治失眠用药规律研究
从后天脾胃论治更年期血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