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晓风,周 宇,鲁辛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730)
实验诊断学是科学的实验室技术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应用技术性学科[1]。它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用物理、生物化学、免疫学、仪器学、实验室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它是临床医学生在结束生物化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病理生理学等医学基础课程后,在进入临床各专业课学习之前必须学习的桥梁课程[2]。
临床医学七年制培养目标:通过七年的培养,使学生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及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工作能力水平达到七年制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能力考核标准,同时具有对实习医师进行业务指导的能力。
七年制学生特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大多数是高中时代成绩出类拔萃的,少部分是从成绩特别突出的五年制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有较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外语水平高,思维敏捷,理解力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传统的实验诊断学教学多采用课堂教学,辅以实验教学,结合近年来的教学经历、七年制培养目标和七年制学生的特点,对于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的教学应转变旧的传统观念,打破现行课程框架,重新构建新型教学体系。
传统的实验诊断学理论授课基本上是“填鸭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机械记忆。这种长期的、被动的、机械的教学方法,会造成学生依赖心理的增强,积极主动思维的意识减弱,不利于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医生的用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3]。因此,对七年制学生理论教学应突出重点,增加新颖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加强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1.1 教学内容新颖 教师在备课时要紧跟当前学科发展前沿,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内容。这样既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师主动学习新知识和了解本学科新动向的积极性,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学习实验诊断学的动力。
1.2 教学方法多样 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式、探究式、讨论式、提问式等,使教师由“主讲”变为“主导”,使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使教学的重心从“教”转移到“学”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互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1.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以Powerpoint软件为平台,应用认知学习理论,将图片、视频、Flash动画、文字等多种媒体集成为课件,图文并茂,拓展教学空间和效果,带领同学走进先进的“检验世界”,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生动,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件中针对不同的实验项目结合实际的临床病例进行分析讨论,实现了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效地结合,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学者研究表明,病例分析与讨论使实验诊断学中抽象的理论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使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得到培养[4]。
实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课堂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佳场所。按照21世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立足于实验教学的“整体性、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传统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七年制学生的教学需求。
2.1 紧跟检验医学发展,增开新的实验内容 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调整,结合临床实际,以临床实验室所开展的项目为依据,淘汰内容陈旧的实验,将传统的医学检验实验课程从单一技术性学习操作实验,向综合性实验课程改革。实验分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三个层次,使实验课的内容贴近临床。同时结合七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增加了分子生物学等前沿的实验技术,如流式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二维电泳技术、质谱技术等。使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方法,为他们以后的临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引入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模式 七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临床工作能力水平达到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能力考核标准。把PBL这一教学模式引入实验诊断学的实验教学。PBL病例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病史和对检验结果的分析,作出初步诊断,并根据理论课讲授的内容,选择最佳项目组合,为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5]。PBL教学病例的应用强化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记忆、理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病例讨论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6]。实践表明,施行PBL教学模式,一方面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科研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3 开放实验室 除了以实验室的课堂教学作为实践能力培养之外,还通过开放实验室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行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学生自愿参加,教师在场指导。实践证明,开放实验室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7];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活跃了临床思维,特别是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8]。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9]。网络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思维可以被沟通共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1 制作网络课程 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利用首都医科大学精品课程网站制作平台制作实验诊断学精品课程,将各种教学文件,如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公布于网站上,实现资源共享。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探究与讨论,教师以平等的角色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型转变为探究型。
3.2 Blog教育 B1og教育也就是现在流行的是“网络日志”,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平等地交流、探讨。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而且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交流和评价的机会,促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利用Blog进行学习、整理和搜集资料,并借助B1og平台与更多的师生交流,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资源。网络教学采用的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与教学手段,可以作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有力补充。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师角色被淡化,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
实验诊断学是临床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沟通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的重要“桥梁”[10],但临床上绝大多数疾病的诊断不能仅凭实验室检查,从临床疾病出发,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检验路径,是实验诊断学教学的较高目标[11]。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适应七年制学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对实验诊断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1]石建国,翁彩琼,孙燕冰,等.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学计划及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2,22(3):47-48.
[2]邓少丽.关于实验诊断教学的几点思考[J].检验医学教育,2001(1):10-11.
[3]梁文杰,马国平,王志超,等.实验诊断学教学与临床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4):754-755.
[4]陈朝霞.病例讨论对实验诊断学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作用[J].青岛医药卫生,2009,41(1):65-67.
[5]郑文芝,温晓艳,尹卫东,等.病例教学方法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5):86-87.
[6]刘向祎,鲁辛辛,周宇,等.临床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的现状和改革初步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7):2174-2175.
[7]于洪帅,孙蕊,柳叶,等.浅谈开放实验室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检验医学教育,2008,15(3):37-38.
[8]刘萍,马剑峰,徐红岩,等.开放式医学机能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1):14-16.
[9]汪洋,马致明.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9(12):81-83.
[10]岳娟娟,刘卫东.现代医学模式下的检验医学发展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19-22.
[11]袁慧、左大鹏、郭晶,等.临床医学专业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三段式教学法[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1,15(6):112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