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细辛附子汤临床应用体会

2013-08-15 00:44刘虓岭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舞阳462400
江西中医药 2013年7期
关键词:少阴麻黄风寒

★ 刘虓岭(河南省舞阳县人民医院 舞阳 462400)

1 方剂来源及作用机理

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源于张仲景《伤寒论》,由麻黄、附子、细辛3味药物组成,功能助阳解表,用于治疗“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属于少阴寒化轻症。该方证的实质为外有寒邪,邪入未深而又素体阳虚(少阴阳虚体质,外感风寒,后世医家也有称为“太、少两感”的病证)。阳气素弱,复感风寒,阳弱无力鼓邪外出。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3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2 使用范围

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似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利水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补肾命、壮肾阳,温经祛寒,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一味尤妙,其性辛温,归肺、肾经,其辛香走窜之性善于驱风通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本经疏证》评细辛曰:“凡风气寒气依于精、血、津、液、便、溺、涕、唾以为患者,并能曳而出之,使相离而不相附,则血、津、液、便、溺、涕、唾各复其常,风气寒气,自无所容。如《本经》所载主治咳逆者,风寒依于胸中之饮;头痛脑动者,风寒依于脑中之髓;百节拘挛者,风寒依于骨节屈伸泄泽之液;风湿痹痛死肌者,风寒依于肌肉中之津。推而广之,随地皆有津液,有津液处,风寒皆能依附焉。故在胸为痰为滞结,在喉为痹,在乳为结,在心为癫,在小肠为水,在气分为汗不出,在血分为血不行。此《别录》之与《本经》一贯不异者也”。此三药配伍,能够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组方特点是“温、散、宣、通”。本方现代应用已不局限于“太少两感”病证,尚可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此外本方用于治疗前列腺肥大、无汗症、少阴咽痛、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低血压、风湿性关节炎、阳萎、血管神经性头痛、骨髓炎等疾病也取得了很好效果。

3 临床应用

3.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患者李某,女,75岁,2006年12月5日初诊。该患者因胸闷气短乏力,双下肢轻度浮肿伴沉重感,活动后症状加重。曾在某省级医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住院治疗后略有好转,出院后不久即复发,症状同前。最后院方建议安装起搏器,别无他法。因患者及家属有种种顾虑,故转而寻求中医治疗。刻下患者胸闷心悸,时有气短,动则尤甚。伴全身乏力、头晕,舌质淡紫、苔薄,脉弦迟。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听诊:心率42次/分。中医诊断:胸痹,证属心阳虚衰、寒凝血瘀。治以温补心阳、散寒通脉。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麻黄10g,黑附片15g,细辛6g,党参20g,薤白10g,甘草6g。6剂,水煎服。12月12日二诊:服上药后症状明显减轻,下肢浮肿消失,心率48次/分钟。腹部胀满,纳食不香,上方去党参加陈皮10g、枳壳10g,继服6剂。服药后自觉舒畅,体力较前明显增加。上方略作加减,续服40余剂。症状几近消失。此后每觉胸闷不舒时,即以此方为底方随证加减,至今已历6年,日常生活无明显影响。

3.2 过敏性鼻炎

陈某,女,40岁,于2008年4月20初诊。该患者患过敏性鼻炎12年,去冬以来逐渐加重。稍凉则鼻塞流涕、喷嚏连连,经常戴口罩,害怕去公共场所。经常往返于诊所、医院,多方求治,疗效始终不满意。刻下患者鼻塞流涕,嗅觉减退,伴神疲乏力,形体羸瘦,面白萎黄,畏寒,手足冷,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四诊合参,证属素体阳虚,卫外失司,风寒侵袭,鼻窍不通。治以祛风散寒,宣通鼻窍。疏方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玉屏风散加减:麻黄10g,蝉蜕6g,辛夷10g,香白芷10,防风各20 g,熟附子15 g(先),细辛10 g,炒白术30 g,黄芪30 g,生甘草6g。6剂,水煎服。4月30日二诊:服药后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明显减轻,信心大增。要求继续治疗,以求全效。病久阳虚气虚,上方加党参15g,干姜3g,以强后天之本,继服6剂。药后症状又减。续服20余剂。后来因为咽痛,上方去干姜及附子,加桔梗、射干各6g,再服6剂。6月以后因天热而停服。嘱患者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预防感冒。进入秋冬后又有反复,程度及持续时间较短。上方随症加减,再服2月余,迄今未再复发。高兴之余,遂将使用多年的口罩付之一炬。

按:该患者病程较久,体质虚弱,虽然兼有脾阳不足,但涉病脏腑及病症表现主要仍在肺肾二经,所用方药亦率多循经之品,且细辛一味,辛散温通,芳香透达,散风邪,化湿浊,通鼻窍,常用于治疗鼻渊等鼻科疾病之鼻塞、流涕、头痛者,为治鼻渊之良药,与白芷、苍耳子、辛夷等散风寒、通鼻窍药配伍,效果满意。加上患者积极配合,能够坚持治疗,故得全效。

3.3 糖尿病肾病

患者胡某,女,67岁,2012年10月10日初诊。糖尿病史20余年,全身浮肿2年,心烦失眠半个月。血生化检查:空腹血糖7.2 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甘油三酯4.5 mmol/L;总胆固醇5.2 mmol/L;尿素氮8.5 mmol/L,血肌酐256 umol/L,尿酸350/L。刻下患者心烦失眠(近5天来每天睡眠不足1小时),伴乏力纳差,腹部胀满,大便干,双下肢浮肿,面色晦暗虚浮,舌质淡白、苔白厚。因患者主诉心烦失眠,且舌苔白厚,故先予以栀子厚朴汤、半夏秫米汤合方加减,3剂。服药2剂后,患者及家属来诊,诉心烦失眠加重,彻夜不眠,心情极度烦躁,水肿亦加重,颇有微词。细审方药,似乎不温不寒,总体用药属性平庸温和;再审证侯,患者虽然心烦失眠,但困倦无神,面色晦暗,舌质淡白,全身浮肿,下半身肿甚。综合分析,患者应属脾肾虚寒,水湿泛滥,虚阳上越,上扰心神所致。上方药性虽平,但去证甚远,故服后罔效。静思之,乃为主诉“心烦失眠”所困,未能详查病机。改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合真武汤加减:生麻黄10g,熟附片30g,炒白术20g,云茯苓30g,泽泻30g,辽细辛10g,干姜10g,肉苁蓉15g,大黄10g(后下),甘草10g。拟每天1诊,每诊1剂,便于调方。翌日来诊,服药后二便通畅,昨晚睡眠4小时,今晨精神好转。上方加车前子30g,1剂。第3天再诊,腹部柔软,食欲增加,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夜间可安睡6个小时,顿觉清爽。守方加减30余剂,复查血尿酸正常;尿素氮6.5 mmol/L,血肌酐120 ummol/L,效果尚属满意。目前仍在治疗中。

3.4 脑梗塞后嗜睡

多数情况下,麻黄似乎与脑中风“风马牛不相及”,现在更是被很多人视为畏途。但在古代,脑中风使用麻黄还是很普遍的。如《千金方》之还魂汤(麻黄、杏仁、桂心、甘草)治疗“卒厥暴死”,《千金方》续命汤及后世通脑汤方中均有麻黄;徐灵胎治疗中风常用小续命汤加大黄。上海某位老中医亦常用其自拟的“通脑方”(麻黄、桂枝、甘草、细辛、川芎)治疗脑中风(无论脑梗塞或脑溢血),自有心得;现代医家有用续命汤治疗帕金森综合症、多发性硬化、急性神经炎、脊髓膜瘤等等;另外,麻黄有醒脑及兴奋作用,用于治疗煤气中毒后遗头晕头沉头痛有较好效果。笔者经验,本方对困倦嗜睡症以及夜间失眠白天没精神的患者,都有较好效果。

验案举例:某患者,男,56岁,2010年10月20日就诊。高血压史15年,平时服药不规律,血压控制欠佳。2个月前开始出现困倦嗜睡,反应迟钝,乏力,走路不稳。困倦发作时需立即睡眠,稍迟则无论谈坐、看电视甚至吃饭时亦会入眠。经头颅CT及磁共振检查,诊断为脑梗塞。住院治疗月余,诸症减轻,唯困倦嗜眠仍在。因求治于中医。刻下患者时有头晕头沉,嗜眠,乏力,纳可,夜尿较多,大便正常。舌质淡胖、苔白微腻,脉弦细。证属脾肾两虚,清阳不升。拟方:麻黄10g,附子10g,细辛6g,茯苓30g,香白芷6g,3剂,水煎服。10月24日二诊:服药后嗜睡及头晕头沉明显减轻,夜尿仍多。方证相符,得效继服,遂告痊愈。

按:《伤寒论》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医宗金鉴》曰:“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少阴受邪则阴盛而行阴者多,故但欲寐也。”恽铁樵曰:“阴虚火旺者,恒苦竟夜不得寐;阴盛阳衰者,无昼夜但欲寐。阴虚火旺之不寐,并非精神有余不欲寐,乃五内燥扰不宁,虽疲甚而苦于不能寐。阴盛阳衰之但欲寐,亦非如多血肥人,头才着枕即鼾声雷动之谓。乃外感之寒甚,本身阳气微,神志若明若昧,呼之则精神略振,须臾又惝恍不清,此之谓但欲寐。病入少阴,无有不如此者。”

3.5 低血压

患者杨某,女,23岁,2010年11月1日就诊。平素头晕,血压低。夏季头晕加重,秋冬季节及春季手足冰冷,冻疮年年发作。刻下又至深秋,患者手足凉,偶有头晕,体型偏瘦,纳食一般,小便正常,大便干。月经量少色暗,经常迟后1周左右。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而迟。测量血压85/55mmHg,心电图示:(1)窦性心律,HR60次/分;(2)标准肢体导联低电压。中医辨证:厥证,证属肝脾肾阳虚,经脉失于温煦,表里俱寒,清阳不升。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麻黄10g、桂枝10g、赤芍15g、熟附片30g、细辛10g、当归20g、白通草3g、人参10g、生姜10g、红枣6枚。5剂。2010年11月7日二诊:服药后手足觉温,怕冷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大便通畅。守方加减20余剂,诸症大减,血压升至95/62mmHg。后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会约》温经汤(由当归、川芎、白芍、炮姜组成)加减,月经恢复正常。去年冬季手足冰冷又作,再服中药20余剂,冻疮未发作,血压亦基本正常。

4 体会

本方临床应用虽广,但就其所治病证分析,仍然与太阳、少阴经脉循行路线相关。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若少阴阳虚,则内不能温养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抵御表邪而易感外寒。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水液不循常道而泛溢肌肤,可见肿胀尿少;寒邪犯肺则肺失宣降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恶寒身痛;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鼻塞、喉痹、齿痛、暴盲、头痛及关节疼痛等。以此思路,可以执简驭繁,方便使用。

使用该方还应该注意,由于本方有收缩外周血管及强心升压、兴奋中枢神经等作用,禁用于甲亢、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前列腺肥大等患者。

关于本方的煎服方法,有以下问题需要注意:(1)麻黄“先煎去沫”问题:《伤寒论》中使用麻黄时都特别注明“先煎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现代有人根据药理研究,认为麻黄的有效成分为“麻黄碱”及“伪麻黄碱”,这些成分主要是在“上沫”里,因此不主张“先煎去沫”,且不主张久煮而应后下(认为煎煮5分钟即可)。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与膀胱经。其“辛开苦降”特性使其兼具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效。发散风寒宜生用;病久及老人等宜炙后用。另外尚有麻黄绒及蜜炙麻黄绒,其效更缓。平常所说的麻黄为“发汗峻剂”,须有“桂枝”辅助。换言之,“发汗峻剂”指的是“麻黄汤”、“小青龙汤”等方,而非单味麻黄。笔者认为,中医药学理论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历经两千年临床检验,有相对稳定和可靠的效果。所以临床上仍然以“遵古炮制”和沿用原方煎服方法为宜;与所谓“新煎法”相比,老方法更安全、更稳妥。(2)“细辛不过钱”问题:细辛有毒,以入煎剂为宜,不宜入散剂。入散剂“不可过钱”,入煎剂不受此限制,但须久煎(煎煮时间不宜低于30分钟)。细辛的毒性主要有2个方面:一是肾毒性,细辛的叶和茎部含马兜铃酸量较高,根须部分相对较小。2005年版《药典》已经把细辛的药用部分规定为根须,肾毒性明显减轻;二是黄樟醚,易挥发,煎煮30分钟后所剩无几。(3)附子有毒,久煮去毒。笔者用药习惯,在熟附子用量不超过20克的情况下,常常3味药物同煎(30分钟以上);超过30克时要求附子至少先煎半个小时以上,临床使用该方多年,亦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猜你喜欢
少阴麻黄风寒
冬读古诗御风寒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论少阴“三急下”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解读少阴病辨证论治体系※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天气冷了,孩子感冒一定属风寒吗?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